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6 09:33:55瀏覽1292|回應0|推薦5 | |
來源:經網綜合 前兩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悄然點燃之際,歐美的軍事理論家們渾然不覺,依舊醉心於研究一些局部爭端及其解決方式,完全忽視了某種爭端背後潛藏的巨大危險;而對於警告有可能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個別戰略家,他們則群起而嘲笑之,以為神經過敏。 經濟要求,永遠是戰爭最根本的原因。 第一次大戰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向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提出要求——重新劃分資源、市場的控制領域遭到拒絕以後,雙方延伸較勁的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在德國,原因依然在於軍事訴求。德國在很短時間內治好了一戰留給它的創傷,基本消滅了失業,工業生產突飛猛進,GDP直線上升。然而,希特勒在創造了經濟奇跡的同時,也制造了危機。國內的需求進入飽和階段;要繼續發展,只靠內需是沒有辦法解決了。而資源與高速運轉的工業生產也成了尖銳的矛盾。要解決市場狹小與資源短缺,用經濟手段擠進英美的傳統領域是不可能奏效的,即使能插進一只足,也只能達致“軟性”控制的效果。德國當時的經濟速度需要的卻是“硬性”控制。所以就只能靠“硬性”手段奪取了。 但是希特勒並不像後來大家對他的妖魔化那樣,整天滿腦子癲狂的念頭,想幹什麼就徑直去幹,完全不考慮後果。揭秘資料說明,他有過一系列戰爭“試水”的行動,例如吞並奧地利以及蘇臺德事件等;如果當時英美等大國堅決予以阻止,甚至武裝調停,二戰的發生可以推遲很多年。可惜張伯倫姑息主義占了上風,英國為了不致禍及自己——他們當時太怕戰爭了,默許了希特勒的胡作非為。希特勒看透了那些政治懦夫,終於放心大膽地開動了大戰的車輪。 今天的世界局勢與當年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美國的經濟發展到了頂峰,規律性地遭遇了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是以金融危機的面目出現的。其後必然更深更廣地影響實體經濟。其實,處在頂端的金融形態出現病態,病竈卻發生在實體經濟上。所以金融危機的返歸影響,對實體經濟的摧毀將是致命的。有美國經濟學家認為,這次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並未見到谷底,目前的現象還只是表癥而已。美國政府的“救市”措施只能起到緩釋劑的作用,它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壟斷” 的經濟形態之致命傷。隨著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浪型地往谷底湧去,擺脫危機的辦法只能靠戰爭了。 美國壟斷集團明白,一旦能“硬性”控制(而非後殖民主義方式的“軟性”控制),他們的可怕遭遇便可得到解脫,又可以闊氣地過上若幹年了。 他們當然不會坦陳這一真正目的,而是打起一面炫目的旗號:人權,自由,民主,反專制,反恐。各受害國的“第五縱隊”也起勁地幫他們宣傳這個。 十年前的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以及晚近增兵阿富汗,打著救災旗號擁大兵占領海地,正是他們的“試水”之舉。 如果當初國際社會對他們粗暴踐踏國際法的行為進行堅決阻止,今天他們決不會那樣猖狂。 國際姑息主義空氣讓他們膽子越來越大了。可以斷言,更大的“試水”之舉不久將會發生。 如果姑息主義不能擺脫,大規模戰爭的危險也不能消除。 制衡與遏制,是推遲大戰的防波堤。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