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財富探索:為什麼沒有人通過賭博成為富翁
2009/06/11 07:20:42瀏覽1087|回應0|推薦7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周刊  

  “買彩票算投資嗎?”提出這個問題在最初級的理財師那裏,或者諸如此類的什麼認證培訓課程上都會被人嘲笑,因為有一大套投資理論等著你呢。為什麼企圖拿著彩票混入神聖的投資界?彩票賭博扔硬幣這種活動是會讓理財師、投資家們討厭的,如果投資真是這樣“ 隨機漫步”,他們的職業重要性也就大大降低了。

  不過管它算什麼呢,還有什麼比中獎這件事更值得高興的嗎?算起來,除了違法亂紀和從事天才性的工作之外,公司人獲得財務自由的方法大概也只有投資和中獎兩種。只是買中彩票得大獎的幾率要小一些,在中國,國家彩票的返獎率在50%以下,在國外賭場上的返獎率也就是總的賠率則在80%以上,所以去賭博獲得財富的概率要比買彩票大。當然這是指在合法的範圍內的。投資的收益概率相對來說大得多,但是有些極端化的商品或者金融衍生品投資已經接近了賭博的風險和概率。投資、賭博和彩票就像兄弟,它們長得有點像,但走近一看又千差萬別,但是它們的很多數學和心理模型可以共用,這種共用對投資者來說是有趣而且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可以通過賭博的規律指導投資,用投資的規律指導賭博,這要看你更喜歡哪一種風險類型。  

  頻繁交易中,麻將比投資有收益

  如果想更多地獲得收益,那麼就應該頻繁地交易,從投資、買彩票和賭博上看,這種頻繁交易對下註者和投資人收益會有不同的影響。

  從投資上看,頻繁交易無疑沒有給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收益,因為投資者沒法了解短期內的股票漲跌,而券商卻從投資者頻繁交易中獲得了大量手續費,就像小弗雷德?施維德的《客戶的遊艇在哪》一書中提到的,投資者交易養肥了那些券商、經紀人,而他們還會反過來笑話你多愚蠢。

  在巴菲特1982年給股東的信中,他把交易比作一場代價相當昂貴的“聽音樂搶椅子”的遊戲,投資者付出的交易成本相當於他們對自己征收了重稅。比如每天交易量為1億股,那意味著相對於5000萬股交易日,股東們為了“搶座椅”要付出兩倍的手續費—因為要一賣一買—再假設每買賣一股的平均成本為15美分,那麼一年累積下來約要花費75億美元的代價,這相當於埃克森石油、通用動力、通用汽車與太古石油這四家全美最大企業在1982年利潤的總和。這種現象在中國資本市場似乎一點也不弱,在交易最火爆的2007年,全年股票市場交易印花稅達到2005億人民幣,這就已經覆蓋了中國石油、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三家中國最賺錢的公司的總利潤,這裏還沒有算各家券商的手續費用。

  要是買彩票的頻率加快,它的收益效果會怎樣呢?前邊我們已說過中國的彩票總賠率很低,這就等於買彩票的人已經被征收了重稅。在此基礎上,假如一個公司人每期堅持買一張彩票,也並不會增加他中獎的可能性,因為堅持很多期買一張彩票和在某一期買一張彩票的幾率是一樣的,彩票沒有投資的熊市和牛市之說,所以頻繁買彩票的賠錢效果要比頻繁投資還要好。

  而賭博的頻繁操作其收效相對來說就要有利一些,如果是場外交易—也就是說假設賭博不是在賭場進行,而是在朋友家打麻將—那麼參與次數越多,所有參與者的勝負幾率將越平均,因為沒有額外付出—不算時間價值—所以麻將從長期來看是不輸不贏的遊戲。

  對喜歡頻繁進出的參與者來說,也許選擇賭博比選擇資本市場要好。  

  為什麼沒有人通過賭博成為億萬富翁

  為什麼只有人通過賭博傾家蕩產,而沒有人通過賭博成為億萬富翁?

  這裏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賭場的“莊家效用”,也就是說看似公平的幾率競猜其實只對“莊家”,也就是賭場的開辦者有利。在很多賭博遊戲中莊家都有占先規定。比如在著名的紙牌遊戲21點(黑傑克)裏,莊家所占的優勢是5.5%,這種幾率保證了在同等情況下連續進行遊戲,莊家會比你多贏5.5%的局數,其實這就已經足以讓長期嗜賭者血本無歸。在期望價值領域大有建樹的愛德華?索普在《打敗發牌人》裏把莊家效用描述得更加明顯,由於在21點遊戲中報酬數額固定,所以玩家主要的任務是評價有多大機會抽到一張對自己有利的牌。當機會有利於玩家時,最好的戰略是增加下註,而在最理想的狀況下,有利於玩家的概率也只有 9.8%,其余90.2%都是賭場的。所以,賭場要做的就是把遊戲參與者拖住,盡量地將概率的力量展現出來。

  當然這裏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著名的21點天才馬愷文,他帶領他的麻省理工21點小組在1990年代,利用算牌方式狂撈了約1000萬美元。各家“大出血”的賭場紛紛通過監視畫面將這些算牌人的頭像存儲,建立了一份黑名單。從此,馬愷文等人成為美國境內近百家賭場“21點”牌桌的“拒絕往來戶”。只要他們進入賭場,賭場員工便會以防賊似的眼神緊盯著他們,而他們的偉大業績也被好萊塢拍成了《攻陷拉斯維加斯》。

  馬愷文運用的所謂算牌技巧需要復雜的計算和艱難的記憶,但是這種技巧只能給遊戲參與者提高3%的勝率,而且這還是在那些數學和記憶天才以“非賭不可—怎麼賭?”為課程目標研習了很長時間才達到的。至於為什麼3%戰勝了5.5%,可能只是個偶然吧。

  所以根據這個道理,在高風險投資領域,投資者堅持不了解的產品不去投資也就是在回避這種資本市場上的“莊家效用”給普通投資者可能帶來的資產損失。  

  沒有辦法是必勝之道

  如果對於完全概率事件,也就是有效市場理論所說的“隨機漫步”事件,輸贏完全無法估測,改變下註技巧最著名的方法就是逐次放大下註額度。也就是第一次下註如果輸掉,在第二次下註的時候把賭註放大一倍,如此類推一直等到下註成功就立刻結束下註,把贏的錢抱回家。這種方法從理論上來說可行,但是若要從反證的方式推斷,它肯定存在問題,因為世界上畢竟還有那麼多的賭場在運行而且賺錢。

  逐次加註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兩個問題,下註者本身會因為財力不足支持不住,就像一個投擲硬幣者,連續五次擲出同一個面是很可能的,而對於下註者來說,連續5次壓錯寶也不是什麼非常奇怪的事,而連續五次壓錯寶卻導致壓註者損失了31倍的起始下註資金(註:下註者損失的是一個基礎下註金額的等比數列倍數,它們是“1+2+4+8+16”倍的啟示下註資金),如果下註者即使在以前的下註過程中每次都受益,也會被這次小失敗而葬送掉命,因為這種下註方法決定下註人只可能連續失敗,不可能連續下註成功,這有點像那種毛利非常低的公司,一般市道只能賺小錢,而在市道不好情況下一年虧損就能把以前的盈利全部侵蝕掉。

  除了這種系統風險之外,下註賭博的人很難有非常好的自控能力,可以在贏錢後就匆匆離開。如此再加上賭場的莊家效用,賭客們必然輸多贏少。

  這種累加下註計劃的破產也向在期貨投資上使用這種方法的投資者提出了警示,因為在期貨投資中下的註要比賭場還大,以一千塊錢為例,如果累加下註,很快投資者就可能輸掉幾十倍的資金,這完全能達到傾家蕩產的效果。在完全概率市場沒有必勝之道。

  有趣的是賭場上沒有傻瓜把自己的輸贏記錄做成K線圖來分析明天的輸贏和下註情況,而在同樣完全概率市場的一些衍生品市場上這麼做的人卻大把的在。  

  最後一場賽馬

  著名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奈曼和阿莫斯?特威爾斯基在《人們如何在管理風險和不穩定性中完成了非常有趣的工作》中提到,在賭賽馬時,最後一天賽會上,前幾天最不被看好的賽馬上的下註會大幅度增加。這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一是在賽馬會的最後一天,大部分參與者還是虧損的,其次,那些虧損者急於要翻本。由於最不被看好的賽馬賠率要高於其它,所以在最後一天出現了賭劣馬的現象。

  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和埃裏克?約翰遜對一些MBA學生做了更具體的測試,他們對參加測試者提出以下三個問題:    

  實驗結果表明,賭徒在有可能平抑賭場造成損失的情況下,更願意去冒更大的風險,如果不能平抑以前的損失,則對風險的興趣就會減小;而在此前已經獲得收益的情況下,人們會以收益為限額,對風險的容忍度也相應提高,如果風險影響超出收益的界限,則人們對風險的容忍度將降低。這個原因是人們喜歡把賭博掙來的錢或者虧掉的錢在頭腦中放到一個賬戶中,比如認為,賭賽馬贏來的錢可以賭賽馬輸掉,但是不能把其他錢輸掉。這種事先的收益或虧損狀況影響到以後人們決策的情形被稱為賭場資金效應。這種情況,在資本市場上很多投資者身上也同樣存在。比如很多投資者會在牛市的情況下為避免以後的損失把股票賣掉,把和原來投入等額的本金取出來存到另外的定期賬戶中,這樣可以讓他們認為現在在股市中的資金是從投資股市中賺來的錢,從而對風險的容忍度也會提高。在熊市中,投資者購買股票被套牢,在一段時間後如果股票價格恢復到投資者原來購買的價位,投資者往往選擇把股票賣掉,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已經挽回了股市中的損失,對風險已經受夠了。  

  令人心痛的成本

  賭徒最危險的行為是什麼?那就是持續不斷的翻本心理,始終對於結束賭局欲罷不能,這是因為人們會對已經投入大量時間、精力、最重要的是錢財的一件事不肯輕易罷手,並傾向於將已進行的事情進行完,雖然繼續下去會造成更大的損失也在所不惜。人們腦子裏會出現這樣的忠告:“如果現在結束,以前投入的就全白虧了。”所以,由於這種心態,在投資市場上,很多投資者即使買入的投資品種嚴重虧損,而且還有可能繼續下跌,投資者也不願意把它賣掉,因為投資者希望這種投資品的投資成本應該由這種投資品的收益來承擔,如果在虧損的時候賣出了,那麼就會造成事實上的虧損,即使有其它的投資收益超過這個虧損,投資者也會產生強烈的損失厭惡情緒,而絕不認虧出場。

  這種把成本沈沒掉的心理作用,甚至影響到國家政策。例如在美國越南戰爭中,美國政府內一些人認為獲勝機會已經非常渺茫,但是也有人反對戰爭的結束,這些人的反對理由就是沈沒成本的原因,“難道讓那些在越戰中戰死的士兵白白犧牲了麼?”

  在哈爾?阿科斯關於沈沒成本的研究中表明,已經在某一項目投入成本的人,對於這個項目的成功的可能性預期高於沒有在這個項目上投入成本的人對項目的預期。在明明知道自己的投資是錯誤的情況下,仍然堅持繼續投資的原因是,如果停止投資就等於承認前邊的成本淪為沈沒成本,而這種對錯誤的認可是大多數人不願意做的,這可能與人類避免承認錯誤的責任本能有關。  

  分散投資 適時下註

  撲克遊戲可能有穩操勝券的情況麼?“即使你有99.99%的把握,你也有可能輸掉。” 著名的撲克世界冠軍皮爾森憑他的經歷說出其中的實情。因為在獲勝機率大的情況下由於風險,獲得的收益也小,而小機率情況下由於賠率大,這樣就可能出現大損失。所以下註者不能在一次下註時就傾囊而出。和很多投資家一樣,皮爾森在其從事的金錢遊戲中進行分散投資。

  投資者的資產分配會隨著各個子市場的上漲下跌而進行配置變化,這就和玩撲克遊戲一樣,雖然你不能在一次發牌中下了所有的註,但在時機有利於你的時候下註是明智的,高手的區別就是懂得怎麼下註。

  世界上最大的債券公司Pimco Total Return管理者比爾?格雷斯說,投資者必須知道市場有無理變化的一面,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另一方面,你應該在機會可能對你有利時下大註。

  在合適的時機下大註的情況也是所有投資家想達到的一個理想狀況,但是這也很可能是一個成功者的幻覺,也許在合適的時機下合適的賭註根本沒人能做得到。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NHER&aid=303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