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15 13:05:10瀏覽945|回應0|推薦8 | |
富豪們捐一半財產太少了,它們還有另外一半天文數字的財產可供揮霍,更何況那所謂捐出去的一半,其使用權仍然掌握在富豪手裡,沒有人保證錢被合理使用,而且捐款還可以避稅,又能夠沽名釣譽,一舉數得。富豪們最好的行善方法就是將每年24萬美元以外的財產全部上繳國庫,每年24萬美元,已經可以過上很體面的富足生活了。多餘的錢應該全部用來報效國家社會,就是所謂“取之社會用之社會”。------萬和 文章來源: 京華時報 美國《福布斯》雜誌新一期富豪榜的世界首富、墨西哥電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拒絕響應美國巨富號召,不願為慈善事業捐出半數財產。 美國40名億萬富翁先前公開承諾,響應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和“股神”沃倫·巴菲特號召,捐出至少一半身家用於慈善事業。 墨西哥《每日報》報道,斯利姆接受采訪時說,捐出半數財產是“荒謬”行為。“這些錢必須用於向重要的社會工程放貸,必須由能夠勝任這份工作的人支配,”斯利姆說,“沒人能肯定這些錢會被合理使用。” 《福布斯》公布的數據顯示,斯利姆身家535億美元,位居富豪榜首位。蓋茨和巴菲特分列第二和第三。 傳記作家何塞·馬丁內斯在《外界所不知的卡洛斯·斯利姆》一書中,向世人展示這名大富豪節儉樸素的一面。與一般富豪不同,斯利姆沒有私人飛機,不喜歡奢侈品,生活日常開銷全部從自己2.4萬美元月薪中支出。 顯微鏡:富人捐款折射社會財富觀 新京報評論:對美國人來說,慈善並不是萬能的,但慈善所指向的社會財富觀和財富文化,卻超越了捐贈的固有內涵,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富裕帶給社會的積極影響。 8月4日,美國40位億萬富翁公開承諾,將捐獻自己的一半財產服務社會。這一消息不僅讓富人感到震驚,也足以讓平民及貧困者感到欣慰。 美國富翁為何會如此慷慨,民間對此猜測不一。有人認為富翁捐錢是為了避稅,因為美國近期宣布,將準備恢復征收暫停一年時間的遺產稅,這對許多富豪來說無疑是個壞消息。在小布什任期內,富人的稅賦逐年減少。由於金融危機,美國在2010年暫停征收遺產稅。如果奧巴馬在2011年恢復45%的遺產稅,預計2011年美國全年的遺產稅收入將超過300億美元。 不管原因何在,這些富豪的義舉值得肯定。如果能夠像比爾·蓋茨所希望的那樣,成立一個高達6000億美元的慈善基金,那麼這個數字將接近墨西哥一個國家的GDP。對於一個私人的基金會來說,這筆巨大的財富,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使用空間。即便這個數字達不到預想的6000億,40位富豪的財產半數捐贈,也會提供許多政府不能實現的償付能力。 富豪雖有能力行善,但慈善事業作為一個國家財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卻需要制度性的保障。一個人致富後,如何使用這筆財富是自己的事情,但如何讓社會體會到財富帶來的積極效果,則體現了一個社會的財富觀。這種財富觀需要制度性的保障,比如美國聯邦政府稅法規定:富人每捐贈3美元,聯邦政府便會減免1美元或更多稅收,同時也會免去相應地產稅的征繳。相比來說,印度因為缺乏有效的免稅機制,富人們捐贈的熱情並不高漲。貝恩咨詢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印度慈善捐款總額為75億美元,相當於該國GDP的0.6%,這個數字遠低於美國的2.2%。 相比捐款的規模,慈善捐贈的使用對象才是決定捐贈成敗的關鍵。這些捐贈主要體現在政府不能滿足的償付領域,或者政府投入嚴重不足的地方。例如在較長時間中,蓋茨基金會一直針對全球的艾滋病防治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這為聯合國和許多非政府組織的工作提供了協助。而這些領域也是一國政府不能全面覆蓋的部分,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資源,形成捐助與受助的良性循環才是明智的做法。 對美國人來說,慈善並不是萬能的,但慈善所指向的社會財富觀和財富文化,卻超越了捐贈的固有內涵,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富裕帶給社會的積極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的發展不能僅僅從簡單的數字上下結論,更需要看到人們面對財富時的愉悅和滿足。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