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金錢的哲學(轉載)
2009/05/27 08:01:10瀏覽1266|回應0|推薦10


    金錢是財產的最一般的形式。在勞動還作為謀生手段的社會發展階段,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幾乎不可能離開金錢。追求更多的金錢,實乃現實使然,不可厚非。有人以為儒家言義不言利,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孔夫子曾毫不遮掩地說過:如果財富可以求得,就是去市場當個拿著鞭子把門的,我也幹。然而人們又分明看到,有些人卻在追求金錢的時候走上了歧路。這是為什麽呢?


    問題的關鍵在實踐,即對金錢是怎樣一種追求法。

    其一是把追求金錢放在什麽位置。大家都知道,經濟是基礎。只有有了錢,人才能生活,才能生活得更好,才能去揮灑情感和才智,才能使自己向著全面發展的目標前進。正如馬克思所說:“只有通過發達的工業,也就是以私有財產為中介,人的激情的本體論本質才能在總體上、合乎人性地體現。”但是如果因此而把人生目標和全部活動鎖定在金錢上,弄得不是由人來支配金錢,而是由金錢來支配人,就不能不說是走到了極端,通常人們將這種現象叫做拜金主義或商品拜物教。毫無疑問,這樣的人生是扭曲的人生、背離人性的人生、喪失一切詩意的人生。莫裏哀嘲笑阿爾巴貢,巴爾紮克諷刺葛朗臺,羅斯金說少女可以為失去愛情歌唱,守財奴卻不可以為失去金錢歌唱,原因就在於此。結論是:沒有金錢便不能生活,但生活絕不僅僅是為了金錢。

    其二是怎樣去追求金錢。還是孔夫子說得好:富貴是人所欲,但是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去求得它,則是君子所不為的。這句話後來演化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什麽是“道”?今天說來就要靠勤奮勞動、合法經營掙錢。比如農民用汗水換得收成,工人和幹部靠努力工作掙得工資,工程師以創造的科技成果獲得大獎,企業以誠信、優良的服務開拓市場,都屬於“有道”之列。相反,如果企業主以弄虛作假、非法經營積累資本,幹部以收受賄賂、權力尋租聚斂財富,如此等等,則是不折不扣的“無道”鄭筱萸案就是極端的例子。大凡物極必反。本來想多撈些金錢過更滋潤的日子,結果卻連日子也沒得過。有道是人不能把金錢帶進墳墓,金錢卻能把人帶進墳墓。《紅樓夢》中的《好了歌》說:“人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細細品來,其中包含著多麽沈重的人生感嘆,又包含著多麽深刻的人生哲理!

    其三是有錢以後怎麽辦。可以從低到高,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富而不驕。如果腰包有了錢便自我膨脹,傲視困難群眾,甚至出言不遜、挑釁生事、倚富欺人,制造不穩定因素,久而久之,便勢必走向反面。學會夾著尾巴做人,對富人只有好處而沒有壞處。二是富而有義。富起來之後,仍有惻隱之心或人道主義的味道,在一些個人、群體需要救助時,能有些善舉、義舉,就是應當稱贊的,從長遠來看也能使救助者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拔一毛以利天下,何樂而不為呢?三是富而負責。個人或企業致富,是一個系統工程,起碼離不開政府的服務、職工的勤奮勞動、相關企業的配合、廣大消費者的支持、資源環境的支撐。如果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自覺地從積累的金錢中拿出一些來改善雇員待遇、支持周邊發展、修復生態環境,以己之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這樣的富人和企業就應當說是高明的。如果以為致富全靠自己而無須依賴其他,從而天低吳楚、眼空無物,便恰如以為自己用手拔著頭發就能夠離開地球一樣幼稚可笑。

    最後要說的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即為天下追求金錢(最終消滅金錢)的境界。這些人的生存雖然也離不開金錢,但從來不盤算自己占有多少金錢,而是以讓億萬百姓都富裕起來為奮鬥目標,可以說是以天下之貧為憂,以天下之富為樂。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他們可以忍受缺少金錢的困窘,能夠拒絕金錢的誘惑,經受各種嚴峻的考驗,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是戰勝狹隘私欲之後的高蹈人生,這是參透生命價值之後的偉大情懷,這是昭示人類光輝未來的燦爛霞光。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NHER&aid=2986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