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簡論貨幣史與當代世界貨幣金融秩序
2009/01/13 07:54:55瀏覽2983|回應0|推薦4


公元前期,世界上興起了兩大帝國,即中華帝國和羅馬帝國。在長時期的東西方貿易中,絲綢、香料等為東方帶來來源源不斷的貿易順差。羅馬帝國貨幣日益短缺,終致轟然倒塌。而東羅馬帝國由於處在西歐與東亞的樞紐地帶,在貿易中能夠獲得相當數量的過路稅費,因而比西羅馬帝國活得更久。但在絲綢之路關閉以後,東羅馬帝國亦趨於困窘,日益式微。

黑暗的中世紀時代,西歐人普遍生活在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狀態。貨幣流通及市場經濟極不發達。弗羅倫薩、威尼斯等城邦率先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種經濟形態與古羅馬經濟形態根本不同。古羅馬主要是通過開疆拓土,實施經濟劫掠;而早期資本主義是通過重商主義手段,在國際貿易中獲得貴金屬。但兩者也有類同點,即都需要首先形成強大的的中央集權國家。

強大的國家需要強大的經濟作支撐。強大的經濟需要穩定的貨幣發行及流通體系作為基礎。是否能夠及時回籠貨幣,或者找到並生產出足夠的金屬鑄造貨幣,是國家賴以生存的極關鍵問題。羅馬帝國正是由於無法回籠金屬貨幣,經濟上走上衰退而垮掉。



資本主義體系大體經歷了銀本位、金本位、法幣、電子貨幣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是有序排列的,反映著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及階級利益分配的比重變遷。

大體而言,重商主義時代普遍實行銀本位制度。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實行金本位制度。凱恩斯革命後,發展到金融資本主義階段,實行法幣本位制。當今時代是金融帝國主義階段,實行電子貨幣制度。

銀本位制度下,利益向中央集權制的國王和各級官僚系統傾斜。原因在於,銀幣相對金幣更易生銹損耗,經常需要重鑄。在重鑄過程中,國家機構可獲得鑄幣稅,以維持自身正常運轉。(另外,例如中國清代征稅要收“火耗費”。)

由於對東方貿易長期表現為逆差,西歐白銀本來非常短缺。但在發現美洲大陸以後,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西歐,維持了西歐數百年重商主義時代的白銀需求。但由於戰爭頻仍及對東方貿易的持續順差,西歐白銀不斷流向民間(類似於今日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高唱的“藏匯於民”)和東方國家,從而出現嚴重的貨幣荒。這極不利於市場經濟發展,損害著資產階級的利益,於是各國紛紛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其中以英國的“光榮革命”最為典型。

光榮革命是一場不流血革命,但是革命後英國的制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在革命之後,工商資產階級全面掌控了國家政權,使英國由重商主義時代進入了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在貨幣制度上,則由銀本位轉向金本位。偉大的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在擔任英格蘭皇家造幣廠廠長期間,試圖重鑄銀幣,延續銀本位體系,穩定國家貨幣金融秩序,但由於白銀短缺而告失敗。牛頓轉而尋求以黃金鑄幣,從而使英國在事實上逐漸轉向了金本位制。100年後的1821年,英國正式確立了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度反映著資產階級的利益,卻不利於國家的整體生存和運轉。原因在於,金子耐貯藏,保值性能好,國家難以獲取鑄幣稅。另一方面,在兩極分化日益加劇的情況下,金幣越來越多地積聚於工商資本家手中,導致市場上貨幣流通量日益萎縮,容易釀成嚴重的周期性經濟危機。這個時代勞動人民的苦難最為深重。馬克思對這種制度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和批判,並深刻分析了其中原因。但馬克思似乎沒有意識到,采用何種貨幣體系本身對經濟危機即具有重大影響。

可以說,金本位制度存在著天然的重大缺陷。不光是由於它容易導致嚴重的經濟危機,同時這種缺陷也導致一批貪婪吸血的金融巨頭興起。在金本位制下,經濟震蕩強烈而頻繁,金融資產階級利用經濟的漲縮大做文章,牟取暴利。《貨幣戰爭》中稱其為“剪羊毛”。

1914年,為私人所有的美聯儲成立,標誌著金融資產階級全面掌控了美國。1933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宣布廢除金本位制,標誌著法幣時代的來臨。從此,美聯儲可以隨心所欲地發行美元。金融巨頭的主要收益由剪羊毛改為收取鑄幣稅。



法幣的主要特點是可以隨時增加貨幣供應,以應付經濟危機,避免各類行業象多米諾骨牌一樣次第倒下。因此,法幣時代的經濟危機與金本位時代的經濟危機有很大不同。另外,法幣的適度超量發行可以供養國家機構,使之持續有效運轉。

今天的中國也處在法幣時代。但是中國的法幣制度與美國的法幣制度截然不同。中國不存在象美國那樣有權(通過間接方式)收取鑄幣稅的金融巨頭。中國的造幣權與發行權屬國家所有。但由於官僚機構的腐敗和金融部門的潰爛,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的不斷膨脹,今天中國的貨幣制度其實類似於資本主義重商階段的白銀本位制。人民幣的人民性明顯降低,而官僚權貴性明顯上升。如果官僚權貴性進一步增大,中國將“進化”到民不潦生、血汗累累的自由資本主義。

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工商資本家特別註重資產的保值增值。因此他們特別青睞金本位制度。有趣的是,今天的中國,“讓人幣升值”、“要防止負利率現象”的口號震天響,一大批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熱烈響應,恨不得人類重回金本位時代。

但歷史不斷向前延伸,絕不回頭。今天的中國不可能恢復金本位或銀本位制度。中國需要的是能夠抑制金融部門和官僚權貴利益膨脹的法幣制度及相應的金融制度。

簡論1900年前後的金融戰爭



19世紀下半期,美國和德國經濟高速發展,嚴重威脅英國全球霸主的地位。英國為了擺脫不利局面,采取了所能做到的一切手段和陰謀。其中最顯著又最不為人知的是對美國的金融戰爭。

在生產與實業領域,英國自知難以根本阻擋美國與德國的前進步伐。只有極力保住全球金融霸權,才能維系大英帝國的地位。對於德國,英國的主要手段是挑動其內部的階級鬥爭。扶持與容納持不同政見人士。(馬克思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得以流亡英國並長期安居倫敦。)對於美國,英國的主要手段是極力控制其貨幣金融主導權。

當林肯試圖扭轉日益受制於英國的不利局面時,先是遭遇南方叛亂,繼而殞命暗殺。但林肯的事業畢竟成功了。南北戰爭後,美國經濟進入了騰飛時代。



第一波打擊未能得手,接著是第二波、第三波……,只要有可能,打擊將永不止息。

眼見戰爭與分裂無法降伏美國,盤踞於倫敦金融城老窩的國際銀行家們傾巢出動,大肆收購美國的基礎產業,其中以摩根家族最為活躍。摩根先是大規模收購鐵路產業,繼而壟斷性並購鋼鐵產業,成為美國經濟的巨無霸。

19世紀後期的美國,腐敗橫生、人命事故頻仍,工人階級苦難深重。其中根源之一就是國際銀行家們的瘋狂並購。

與並購相伴隨的是意識形態的輸出。倫敦劍橋學派的自由學說大肆輸往美國,後來在芝加哥落腳生根,開花結果,形成“芝加哥學派”。“自動均衡”、“市場化越徹底越好”之類的意識形態完全掩蓋了摩根們的惡劣並購,遮住了人們的視線,使人們意識不到苦難的根源。但人們自發地發起了反抗。正是在芝加哥,1886年5 月1日,二十一萬六千余名工人為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而舉行大罷工,成為五一勞動節的由來。



資本的大規模輸出使英國國內產業日益空心化,並形成一個金融食利階層。這是英國衰落的原因之一。

隨著資本大規模輸出,英鎊的發行日益捉襟見肘,因為找不到足量的配套黃金。英國想盡了一切“節約黃金”的辦法,仍然無濟於事。為了保住大英帝國的地位,1899年,英國不惜一切代價挑起布爾戰爭,以獨占南非金礦和鉆石礦的開采權。

有很多人認為,布爾戰爭是英國衰落的導火索。正是由於布爾戰爭付出沈重代價,導致英國由盛轉衰。這種觀點是淺薄可笑的。英國是一個精於算計的國家,吃虧的事從來不幹。布爾戰爭之前,英國實力已進入迅速下降軌道。布爾戰爭之後,由於獨占了南非金礦開采權,大英帝國的衰落速度有所減緩,英鎊的國際硬通貨地位一直得以維持。一直到今天,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其金融地位仍不及英國。倫敦依然是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今天人們普遍認為伊拉克戰爭使美國實力受損,美國得不償失。殊不知,美國正是為了保住自身的霸權,延緩衰落的速度發動了這場戰爭。美國從石油價格暴漲中攫取了難以計數的利益。(這意味著美國必不可能從伊拉克撤軍。必極力使其駐軍永久化。)



英國對美國的金融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倫敦金融城的金融巨頭們基本控制了美國的骨幹產業。該回頭收拾德國了。

搞國家資本主義的德國,威脅英國的絕不僅僅是爭奪殖民地,而是牽涉到整個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更牽涉到國際銀行家的根本利益。德國的金融產業和骨幹產業受到國家的嚴密控制和引導,沒有國際銀行家的插足之地。如果這一套制度普及開來,銀行家們如何生存?因此,對於德國這樣的國家只有摧毀之而後快。

第一次世界大戰某種意義上是自由資本主義與國家資本主義的拼殺。最後,人口與資源明顯占優勢的自由資本主義體系獲勝。但是這次大戰也導致國際格局的重大改變。首先是蘇俄的崛起,其次是英帝國變得日益松散。自由資本主義世界表面上獲勝,卻孕育了未來更大的風暴和危機。



與一戰爆發的同時,私有的中央銀行--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開張了。這是英國對美國金融戰爭裏程碑式的勝利。從此,國際銀行家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美國經濟的走向。英國也可向美國兜售有利於自己的政策主張。

由於一次大戰爆發,歐洲黃金如潮水般湧向美國這個避風港。美聯儲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條件,實施忽緊忽松的金融政策,頻繁剪收美國人民的勞動成果,劫掠他們多年積累的財富。

與此同時,國際銀行家們貪婪地在德國剪取羊毛,制造出超級通貨膨脹。無數德國人食不果腹、饑寒交迫。

這是一個瘋狂的時代,一個野蠻食人的時代。超級銀行家們的財富迅速竄升,而世界數十億勞動人民的生活水準日益下降。憤怒的人們或罷工,或抗議、或起義、或組黨。世界革命和政變風起雲湧。



1929年紐約股市大崩盤,是國際銀行家對美國最強烈的一次金融攻勢。這次進攻銀行家們大獲全勝,卻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滅頂之災。作為世界工廠的美國,其經濟的崩潰,導致了傳遍世界的惡性連鎖反應。世界經濟很快陷入大蕭條狀態。

歷史經常重演。今天美國竭盡全力鼓起中國的泡沫經濟,以便一朝收割,將中國置於死地。但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已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經濟崩潰,整個世界必將陷入大蕭條!第四次世界大戰將隨之爆發!

對美國的金融戰爭,主要操作者是國際銀行家,實際得到英國政府的背後默許和支持。因此,它實際也是英國對美國的金融戰爭。戰爭的勝利,雖然並未根本挽救大英帝國的衰落,但實際上,英國的意識形態和法律制度大量移植美國,國際銀行家們也把主要巢穴由倫敦金融城遷至紐約華爾街。這是自由資本主義的一次金蟬蛻殼。

金融巨頭控制了美國,林肯的事業已經變味。他指望的民治、民有、民享,今天成了銀行家治、銀行家有,銀行家享。



向美國推銷凱恩斯主義是英國和國際銀行家進一步控制美國的妙計,是對美國金融戰爭的延續。

凱恩斯獲得了巨大榮譽,被稱為挽救大蕭條的大救星。但實際上,凱恩斯主義在美國搞了五六年,並未給經濟帶來太大起色。美國失業率依舊居高不下,1939年仍高達19%。這一點比同時期的蘇聯和德國要遜色得多。

希特勒政權在政治上無疑極端反動,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經濟政策和手段毫無可取之處。希特勒的首要手段是排除國際銀行家對經濟的幹擾。他發起了反猶太人運動,猶太銀行家被逼得走投無路。(而之前德國人一次又一次遭遇猶太銀行家的洗劫。)反猶運動是一場罪惡運動,但它事實上為德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奠定了金融基礎。德國還對諸多重要產業實施國有化,這與美國的做法截然不同,其成效要大得多。

同時期的蘇聯經濟也蒸蒸日上,相對於處在水深火熱的資本主義世界,可謂“風景這邊獨好”。正因為這樣,國家幹預經濟的做法日益深入人心。

如果形勢繼續發展下去,自由資本主義和國際銀行家們的巢穴--美國和英國,本來有可能被擠垮。但是希特勒向蘇聯發動了進攻。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美國撿了個大便宜,成為世界霸主。自由資本主義得以延續。當然,二戰以後美英兩國也對自由資本主義實施了改良,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力度越來越大。然而,銀行家們的利益並未受損,反而利用美元霸權獲取了難以數計的豐厚利潤。

簡論當代世界貨幣金融秩序



自俾斯麥強有力地主導德國走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後,德國、日本、蘇聯、中國紛紛排除或抑制國際銀行家對金融命脈的染指。國際銀行家對世界的控制有日益力不從心之勢。事實證明,哪個國家排除了私人銀行家對金融產業的染指,哪個國家就有可能獲得高速健康發展。因此,降低私有資本在金融領域中的比重乃至將私有資本逐漸驅逐出金融領域,是大勢所趨。

但兩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躍居世界霸主地位,美元成為世界硬通貨,壟斷了美元發行權的國際銀行家因此大發利市。然而,沒有不敗的花朵。這不過是歷史的一次回光返照。今天美元霸權遭遇到空前危機,搖搖欲墜。面對末日來臨,銀行家們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勢必拼命掙紮。



經過數百年艱苦經營,國際銀行家巨頭周圍已形成一張大網。這張網所組成的團體是國際上最大的搶劫詐騙犯集團。這個集團內部全是道貌岸然的頭面人物,幾乎沒有一個小角色。據《貨幣戰爭》透露,這個集團的核心是國際銀行家巨頭(包括摩根、洛克菲勒、羅斯切爾德),骨幹成員在美國外交協會。所控制的機構包括美聯儲、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間接控制和能夠影響的機構和人物不計其數。

這個集團曾經瘋狂榨取並基本榨幹了美國人民的血汗。二次大戰以後,改為主要榨取(搶劫、詐騙)世界人民的血汗財富。它對前蘇聯、日本、拉美各國、東南亞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金融戰爭。戰爭掠過,如秋風橫掃,一片肅殺。



國際金融搶劫詐騙集團發財致富的途徑有很多,但由於其伎倆被人們一個個識破,越來越不靈光了。

(1)債務鎖鏈。通過債務套住發展中國家的手腳,使其永遠處於奴隸地位。這一套曾經使拉美、蘇東各國大吃苦頭。但是近年來拉美左翼運動風起雲湧,俄羅斯則憑借豐富的石油資源,都有掙脫債務鎖鏈的趨勢。國際金融巨頭曾試圖使用同樣的辦法困鎖東亞。但東亞人勤勞、節儉,東亞各國普遍實行出口導向戰略。國際銀行家無計可施。隨著東亞財富的增長,國際金融格局將發生重大改變。債務鎖鏈已銹跡斑斑。

(2)金融戰爭。金融戰爭的一般程序是先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叩開某國金融大門,隨後國際資本蜂湧而入,大肆炒作,制造經濟泡沫。到一定階段全線撤退,該國經濟頓時陷於崩潰。國際金融巨頭再趁機回頭廉價收購該國優質資產,實行經濟殖民。

(3)濫發美元。1971年掙脫了黃金的制約後,美元如決堤的洪水般四處泛湧,美元通貨膨脹劫掠了全球人民的勞動果實。

(4)由於濫發美元,美元存在大幅貶值的危險。美元於是控制各種資源品,尤其是石油,以便向全世界派發美元(資源品全都以美元結算)。故美國絕不能容忍伊朗設立以歐元結算的石油期貨交易所。

同時,通過世界銀行貸款控制資源出產國家的大型工程項目建設,使美元回流美國。(這一點非常重要,是美元保持高流動性的根本原因之一。)但近年來由於各國(特別是中國)加強了世界工程承包業務,使美國此招越來越無力。

(5)出售軍火。在國際上制造各種矛盾,例如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以便兜售軍火,大賺其錢。但由於歐盟、中國、俄羅斯均加強了軍火出口,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美國軍火旺銷狀況已開始走下坡路。

(6)各世界各國吹噓美國金融的先進性,誘騙各國向美國投資。然後美國通過美元貶值大量賴賬,實際是一種傳銷手法。事實證明,美國金融體系是一個落後的、吃人的金融體系。假如今後十年中國沒有被吃掉,美國金融業的醜陋面目將暴露無遺!



歐元的誕生,標誌著國際貨幣金融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歐元與美元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私人銀行家染指不深,後者基本被國際銀行家控制。因此,歐元是一種較為誠實的貨幣。

為了守護自己的血汗財富,全世界人需要尋找一種誠實貨幣作為門神。他們紛紛把目光投向歐元。

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人民幣與美元的脫鉤,實際上意味著人民幣與歐元的靠攏。正是由於人民幣與歐元的合作,才使美元義無反顧地奔向沒落之路,並且連鬧騰的機會都不大。

多數中國人至今沒有意識到,中國為了自己的幸福,排除美元的通脹搜刮,需要擁抱歐元。中國應當從意識形態和實際行動等各個方面入手,為全面擁抱歐元作好準備。例如,統計數據以歐元結算,把歐元推向國際第一流通貨幣地位等。(其時間至少應持續二十年。)

如果有一天,歐元靜悄悄地變成了世界第一流通貨幣,中國的和平崛起戰略就到了歡呼勝利的時候!

揭露新自由主義的幾個謊言

華盛頓共識所推出的新自由主義,許多謊言和騙術已被揭穿,並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理解。在中國,關於市場萬能的神話,已被減員失業浪潮,教育醫療住房產業化改革的惡果顛覆。

但是,整個世界至今仍彌漫著美國金融神話,這成為華盛頓共識最頑固的一座堡壘。不過,2007年美國次級按揭貸款和次級債券危機已使這座堡壘出現動搖。如果說,以前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絕對把持金融話語權,沒有其他學者任何插足之地,那麽今天美國金融風暴是自作孽,自挖墻角,新自由主義金融神話的根基正在逐漸崩潰。有識之士有必要趁此機會徹底揭破新自由主義金融謊言和騙術,以捍衛國家金融安全,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NHER&aid=256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