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令人匪夷所思的華爾街的「老鼠會」
2009/01/08 04:29:38瀏覽831|回應0|推薦8
文章來源: 世界周刊

金融海嘯還未平息,華爾街傳出匪夷所思的「老鼠會」,詐騙金額高達500億美元,受騙者竟然是全球知名銀行和經過大風浪的人中菁英,12月23日法國投資基金管理人德拉維耶伊謝(Thierry de la Villehuchet)在紐約辦公室自殺,後續的災難還不可測。這個騙局的始作俑者——前那斯達克主席馬多夫(Bernard Madoff)為何可以明目張膽、運作如此龐大的騙局長達20多年?

黑格爾說:「人性千年不變,並且從不吸取教訓。」對這句話,我不敢完全茍同。人類不是不斷地在自我完善和追求進步嗎?不過,在對待金錢方面,黑老這句話倒似乎是千真萬確的!

上世紀20年代,位於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一個叫Charles Ponzi(查爾斯龐氏)的人,有一天忽然宣布:「我找到了發大財的秘訣,已經是百萬富翁了。我們都信仰上帝,非但不能獨享財富,而且還要幫大家一起富起來。誰將錢存在我那兒,我擔保每個月給他比銀行利息更高的回報。」人們詢問他是怎麽做到的。他神秘地告訴大家:「這與美元和外幣兌換有關,具體怎麽做很復雜,你們也聽不懂。信我就是了。」

一開始沒人信他,不過經不起他的遊說,有幾個人拿出100、200試一下,就當是小賭怡情。沒想到龐氏真守信用,每個月都按時按量付出利息。好事自然不脛而走,由於前期投資的人回報豐厚,龐氏成功地在7個月內吸引了3萬名投資者,越來越多的人拿錢給他,越來越多的人嘗到了甜頭。最後一次,龐氏竟然在幾小時內吸納了100萬美元。要知道,這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相當於現在的幾億元!

事實上,龐氏哪裏有什麽發財的秘訣,他不過是把後進者的錢去「養」前面的人罷了。這個基金越來越壯大,很快地形成了由小到大的金字塔狀,底部特別浩大。這場遊戲持續了1年,最後,直到再也沒有新錢吸納進來後,底部一垮,整個騙局便轟然崩盤,Game over。

銀會 中國民間投資

這就是著名的Ponzi Scheme(龐氏騙局),亦稱Pyramid Scheme(金字塔騙局)。如今,美國人把龐氏當做這種邪門手法的始祖。其實,當美國還是蠻荒之地的時候,我們的老祖宗早就用上了。在浙江就有做「銀會」的習俗,在民間曾十分盛行。

在金融業並不發達時,「銀會」是一種調節民間資金的有效方法,它既能使人們儲蓄閑錢賺取利息,又容許參與者在急需用錢時,透過支付利息取得大筆的錢。但這種完全不受法律約束的金融合作,有時會被別有用心者所利用。比如「銀會」的組織者「會頭」,可以很容易藉身分之便私下參加好多份,連續幾期高價搶標,最後卷款走人,而作為外圍的會員,看到標價高,利潤可觀,當然欣喜若狂,等發現會頭「人間蒸發」才如夢初醒,懊惱原來中了圈套。這種先誘以厚利、再吸引人們掏錢的手法,與龐氏的騙局真是異曲同工。中國大陸幾年前就報導過,溫州有一個文盲老太太,竟然將一個「銀會」做到金額高達1億多人民幣。

典型的金字塔騙局,在臺灣被稱為「老鼠會」。曾有一家投資集團,是臺灣第一家以異常高利、以老鼠會形式吸收民間遊資的公司。當時該公司推出4分至6分的高利,立刻吸引大眾加入。記得傳媒報導,該公司經常舉辦所謂的「團結大會」,像舉行宗教儀式一般,到會者人手一支蠟燭,將會主團團圍住,好似圍繞著基督一樣,最後仍是一場騙局。

雖然太陽底下早就沒有新鮮事,但「龐氏騙局」卻一次又一次地發生在古今中外,究其緣由,就是因為人性千年不變。人的內心深處渴望天上掉餡餅、不花大力氣就能賺大錢。貪婪和盲從這兩種人類本性時常占據上風,無法控制。普通百姓如此,所謂的菁英天才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集資 一個拉來一個

金融海嘯還未平息,華爾街再傳出匪夷所思的驚人詐騙大醜聞。一個有史以來最具規模、自我吹噓程度最高的「龐氏騙局」誕生了,受騙金額高達500億美元,而受騙的人群竟然都是全球知名銀行和經過大風浪的人中菁英!這個騙局的始作俑者則更牛,是前那斯達克主席伯納德馬多夫(Bernard Madoff),他竟然在監管者的鼻子底下,運作如此龐大的騙局,時間長達20多年。

據資料顯示,在過去20年來,馬多夫以吸引資金的方式從事類似投資基金的業務。異於常人的是他獨辟蹊徑,以障眼法向投資者集資,支付高過市場的收益。但一般市場的報酬無法應付存款者更高的收益,他采「老鼠會」的方式,拼命集資,吸收小老鼠,小小老鼠,小小小老鼠,拿後來者的本金,來應付前期投資者的利息。如此一來,生意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資金越收越多,竟達數百億美元的規模。在市場大好的時光,這種手法還可支撐一時,可是面臨金融海嘯股票猛跌,錢虧光了,資金無以為繼,把戲就露餡了,馬多夫只好束手就擒,準備面對法律的制裁。

記得當年在報紙上看到戴安娜王妃將9000萬美元交給一家基金公司,那個公司擔保她每年至少10%的回報,那時我就很羨慕,如果哪裏家公司能擔保我有如此的投資回報就好了。「幸好」像我這樣的升鬥小民,他們根本連眼皮都不會擡一下。

馬多夫的避險基金就是這樣一家公司,在他公司裏開一個帳戶,至少投入100萬美元。長久以來,他的客戶不少是億萬富翁,如美國波士頓房地產大亨祖克曼、名電影導演史蒂芬史匹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威瑟爾、紐約「大都會」棒球隊老板弗雷德威爾彭、費城老鷹橄欖球隊老板諾曼布拉曼和服裝企業家卡爾夏皮羅;跨國知名金融機構如匯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西班牙國家銀行和瑞士銀行等等。認識馬多夫的人過去都說:「我知道這家夥是最偉大的。你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他,但他就是比別人強。」簡直把他當作神一般崇拜。

分紅 高額勾引上當

那些金融機構中,西班牙的桑坦德銀行和英國的匯豐銀行,原本幾乎沒有受到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還正準備乘這次機會,搶占更多的市場而做大呢。沒想到反倒成了馬多夫「老鼠會」的受害者,匯豐銀行損失了10億美元,桑坦德銀行的損失更高達28.7億美元!

好多傳媒對這麽多精明的投資者為何上當感到大惑不解。

馬道夫曾經擔任過紐約那斯達克主席,這塊金字招牌令人相信他所經營的投資基金萬無一失;也有人說,馬多夫能言善道,許多人是經他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才投下資金。這兩點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除此之外,馬多夫基金保持良好的分紅紀錄,雖然他的基金管理費比普通基金高得多,每年向投資者發放高額的分紅,每個月至少 1%的回報,長期毫無波動地像鐘擺一樣準確無誤。這種分紅紀錄,是最有效的麻痹劑,投資者豈能不信心滿滿?美國人有句口頭禪:「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可是馬多夫所經營的對沖基金,給人的感覺就好象是免費的午餐。

馬多夫的許多客戶都認識他本人,卻對他的投資策略一無所知,人們通常把這叫做「黑箱」。該基金一直到11月底還在公布投資盈利率。消息來源說:「這個避險基金是在一個單獨的樓層和房間裏運行的,只有3個人允許進入這個『黑匣子』。這3個人,一個是他,另外兩個是他的兒子。」而東窗事發報警的也正是他的兒子們。馬多夫被捕之後,一人獨攬罪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犧牲自己、保全兒子的一招。反正已活到70歲,無所謂了。

發財 只能自己努力

據透露,像馬多夫這樣的手法是私募基金裏常見的「潛規則」。這些年來,一些所謂超高回報的對基金,或多或少運用著如此原始和拙劣的詐騙操盤。在這次金融海嘯的沖擊下,由於股市大跌,以及信貸市場緊縮,投資者大量贖回本金,使得好多基金大幅縮水,以至破產,據統計,今年前3季就有693家基金倒閉。巴菲特有句名言:「大潮退了之後,就會知道誰是裸泳者了。」這次金融海嘯之下,一定會有更多的「龐氏騙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這個事件再次告訴大家:

第一,世界上沒有神仙和神話,像馬多夫這種帶著光環的人物,所制造的是又一個巨大的騙局。

第二,它讓人們認識到這些年來,對華爾街的所謂監管其實只是表面文章,華爾街早已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第三,幼稚是一方面,貪心才是萬惡之源。發財只能靠奮鬥,意外之財不要奢求,鮮花的背後多半是陷阱。

唯一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一位華爾街如此受人敬重的高層人物,竟然采用如此原始、如此粗糙的手法在投資市場中搏擊,他應該深知過去走過這條路的人,最後都跨不過這一道檻,終將落得身敗名裂,無一僥幸,只是時間的早晚。

那為何他要一條道兒跑到黑呢?也許這將永遠是一個謎,只有他自己和上帝知道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NHER&aid=254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