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間百態‧談憎態】三日不讀書 覺面目可憎
2012/01/18 09:45:48瀏覽261|回應0|推薦0
 【人間百態‧談憎態】三日不讀書 覺面目可憎
 2012/1/16|作者:吳東權|點閱次數:132|推薦朋友|新聞評分|環保列印
   
 

有一種人,鬼鬼崇祟、邋邋遢遢,見了就令人厭煩、噁心;還有一種人,行為

卑鄙、出言無狀、搧風點火、挑撥離間,叫人心生反感、討厭惱火、難以忍

受。當我們不幸遇上這樣德性的人物時,心理的反應湧現在臉部的表情,就

是憎態。

另外,在人際關係中,往往會被勝過自已、壓迫自己的人激起一股反感的心

理,開始是看他不順眼、很討厭,再進一層就是對他有所猜忌、怨嫌、惡

感、憎妒、懷恨,而達到憤怒、仇視、敵對。可見憎態是人們情緒由討厭爆

發為憤怒的中繼站,不可小覷,歌德有句名言:「猜忌是消極的不悅,憎恨

則是積極的,由猜忌至憎恨僅差一步。」

引發憎態的原因情況很多,憎恨自己、憎恨他人、憎恨環境、憎很事物,當

然自己也會被別人憎恨,這是種複雜的情緒,也可說是思想的紊亂、心理的

病態,痛苦的源泉,所以是佛家所言人生八苦之一——怨憎會苦。

《法句經》即說:「勝利生憎怨、敗者住苦惱;勝敗兩具捨,和靜住安

樂。」 勝利會招來仇敵憎怨,因為一般凡人放不下勝敗的心緒,難怪人與人

之間的憎忤、憎忌、憎妒、憎怨、憎恨、憎惡,無時無刻掀波作浪、興風飄

雨。

普通大眾對於自己憎態的醜惡常不自知,有修持涵養的人,則會自覺,當憎

恨之心即將湧起波瀾,他會立即調適情緒,轉移風向。歷來文人多以讀聖賢

書保持自己的常態,幾天不接觸書冊,就會覺得心神不寧,容止粗鄙,宋代

詩人黃庭堅嘗云:「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

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管子‧霸言》中有兩句話說得極是:「聖人之憎惡也內,愚人之憎惡也

外。」這就是有無顯現憎態的修持。聖賢縱然睿智,也難免有憎心,但是他

隱藏在內心裡,不表現在臉色或語言舉止上;愚昧粗魯的人,定然是怨怒

形於色、憎怨出於口,想忍也忍不住,想不發怒也難。


憎恨,徒增自己醜惡的憎態,還是注意一下自己的心緒,不要讓自己陷在憎

妒中,而醜態畢露啊!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MDADFOREVER&aid=6042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