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在這次地震災難中,以尊嚴與秩序面對慘狀,贏得舉世尊重。台灣要學習的不只是制度問題,還必須注意深層的文化課題。 我在日本留學期間遭遇阪神大地震,睡夢中兩層木造建築被毀,胸部被屋樑擊中,我穿著睡衣從瓦礫堆中爬了出來,驚慌未定。哀嚎聲頓起,高齡八十六歲的日本房東前川老太太被困在廢墟中,我已經想不起如何爬入其中,將她推出歪斜的窗戶外。她的女婿、女兒、孫女從數公里外趕來,哭聲悽慘,逃過一劫的房客也都聚集過來。我望著大家,不禁雙淚遽下,眼前彷彿人間煉獄。 這位房東生於明治時代,見證明治時代的輝煌歲月與戰爭慘禍。地震前一年中風,不到半年又站起來,扶著牆壁走路。這棟房兩層,建於二次大戰後,阪神大地震無情摧毀。 她要女婿從廢墟中找出放在抽屜的數十萬日幣,無償分給每位房客。房客中有我這位台灣留學生以及從大陸東北來的送報生,其他則是日本大學生或者單身房客。接著我們開始避難生活,路面貼滿避難所的地圖,我從瓦礫堆中拿起我的棉被,抖抖灰塵,夾在腋下,一群人前往避難。 餘震不斷,電視通宵報導災情,聲調平靜。沒有名嘴的煽情,而是地震專家詳細分析發生原因與接著的狀況。避難所設在一所中學體育館,數百人擠在一起,沒有激情不滿,也沒有高聲喧譁,大家默默等待救援物資的到來。清晨五點送來第一頓早餐,冰涼的麵包。老人優先領取,其次小孩,最後壯年人。沒有推擠,會場安靜。我領到兩塊麵包,吃了一半,深怕斷糧,找來紙張包下,放入滿是灰塵的口袋。 我就讀的神戶大學為確認傷亡情形,幾天後召集學生返校,指導教授小田部老師說:「我去看過你住的地方,全毀,這筆錢不多,留在身邊,以備不時之需!」我頓時紅了眼睛。 後來留學法國期間,數次返日探望這位高齡的房東前川老太太。每次她都會穿著整齊,坐在床上與我聊天。數年前她以九十七歲高齡去世。戰爭痛失兒子的親情之痛,沒有擊倒她,戰後數年的大水幾乎毀了她的家,地震前她才從中風康復過來,災後卻活了十年。她告訴我:「我喜歡與年輕人談話,他們充滿生命力,充滿希望。」她女兒告訴我:「母親生於明治時代,具有大時代的堅忍精神。」 日本社會穩定精神在於「滅私奉公」。「私」並非只是指私事、私人,還包括私心、私欲。每個人,雖有所謂團體利益,必須致力奉獻自己所屬的團體,然卻不能以團體私利而妨礙公論。 此外,日本文化中存在一種生死一如的生命觀,即使如豐臣秀吉這樣的英雄,他的辭世歌都充滿著照見無常的智慧,「如露珠飄零,如露珠消逝。大阪城中的往事,宛如夢中之夢。」能知無常,才能認定當下的必然,才能無欲無私奉獻。 上周五大地震後,我聯繫問候東京大學的前指導教授小田部老師。他回我信:「感謝你的電話。我們夫妻平安。地震當天,我在大學。為了回家走了六小時。周六、日電車相當正常行駛。今天開始的問題是電力不足,電車班次減少許多。但是,東京繼續極有秩序運作。」這就是日本文化的一端。 一切制度、措施背後必須要有一種堅實的文化力量,否則即便有制度,也欠缺文化底蘊來支撐。從日本震災中,我們更應該注意這種生命的價值與課題。 【2011/03/16 聯合報】@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