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26 00:11:18瀏覽911|回應0|推薦21 | |
結論 2006年的創意市集從大鳴大放進入2007年則轉為節制、內斂,至2009年的平淡。但不難發現創意市集這個本來正在茁壯新興藝術標的,在2007年一波波的退出潮,代表的也許是對於環境的失望、也或許是因為創作者與消費者兩方的所學不足而沉寂在永無止境的學習旅程,此世代的人們曾透過創意市集的形式對趨於單一,或甚至從未啟蒙的社會美學做出回應,但最終仍須回歸整個社會體系中運作。 目前台灣的創意市集傾向於過度商品化、商業化,但若能擺脫此惡性循環,發展空間是無可限量的。而創作者若有固定地點擺攤,政府再給予補助、輔導後續行銷等,台灣的創意市集才有未來,主導西門町紅樓創意市集的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應有此考量。否則,充其量西門町紅樓創意市集只是呈現台北市政府的政績而已,並無實質成效。最終,創意市集未來的發展會不會有「蛋塔效應」的出現?值得觀察。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