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北創意市集演變(八)
2009/06/26 00:11:18瀏覽911|回應0|推薦21

結論
創意市集可說是體現1975至1985年解嚴後世代的新生活美學風格,充滿新潮點子、擁有叛逆性格;但受制於環境、從業者本身的多重因素下,發展已趨於緩慢,甚至有倒退之情況,似乎也宣告創意市集邁入了「創意緩慢期」。其影響因素,像是2007年台灣經濟不景氣、產品項目過於均質化、小型品牌所能投入資本太少、創新上未能達到民眾要求、通路過多產生稀釋效應、相類似活動過多產生劣幣驅逐良幣(創意市集夜市化)、手作品牌無法克服代工與品質兼顧等都是常被提出的問題。

2006年的創意市集從大鳴大放進入2007年則轉為節制、內斂,至2009年的平淡。但不難發現創意市集這個本來正在茁壯新興藝術標的,在2007年一波波的退出潮,代表的也許是對於環境的失望、也或許是因為創作者與消費者兩方的所學不足而沉寂在永無止境的學習旅程,此世代的人們曾透過創意市集的形式對趨於單一,或甚至從未啟蒙的社會美學做出回應,但最終仍須回歸整個社會體系中運作。

目前台灣的創意市集傾向於過度商品化、商業化,但若能擺脫此惡性循環,發展空間是無可限量的。而創作者若有固定地點擺攤,政府再給予補助、輔導後續行銷等,台灣的創意市集才有未來,主導西門町紅樓創意市集的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應有此考量。否則,充其量西門町紅樓創意市集只是呈現台北市政府的政績而已,並無實質成效。最終,創意市集未來的發展會不會有「蛋塔效應」的出現?值得觀察。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ke822&aid=3076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