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12 00:20:52瀏覽3107|回應1|推薦22 | |
自1666年起,在英國倫敦的史畢特爾菲德市集(Spitalfields Market),每逢週末就會吸引大批攤位和人潮,除傳統市場販售的蔬果、食品、服飾外,還湧入不少設計師和藝術家,在這裡聚集擺攤販賣自己的手製創意作品,也就是創意市集(Fashion Market)的起源。之後,同類型市集也逐漸出現在其他歐洲城市,演變成以藝術創作為主的展售活動。 2004年9月1日,王怡穎(Yiying Wang)的著作《創意市集Fashion Market》,首先提出「創意市集」此一新名詞,書中描述英國的設計藝術工作者,自倫敦有最前衛最時尚的設計藝術學院踏出校門後,第一步便是成立自創品牌,且多是手工自製出最酷炫的流行品,然後來到時尚人不可不逛的史畢特爾菲德市集(以手創商品為主)和波多貝羅市集(Portobello Market,以二手商品為主)設攤,在這裡和追求第一手流行的客人直接接觸,優異的設計師甚至很快被廠商發現進而成立跨國際的品牌專門店。 這些設計師有的投身服飾配件的設計製作,有的扛起照相機賣起個性攝影,也有人自製玩偶豐富人們的生活,那些風格殊異但同樣年輕熱血的自由工作者們,加入了倫敦的時尚流行世界。 當年年底,首場正式使用「創意市集」為主題名稱的活動,是由台北教育大學創辦的「南海藝廊」所策劃發起的「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 創意市集身為以「文化」、「創意」為主角的交易平台,培養許多創意商品、人才和消費的群眾。然而,在創意市集的蓬勃發展下,也衍伸一些值得思考的議題,包括商品同質性、削價競爭、產業化的可能性、游擊式的販售模式等問題,都是許多創意市集的工作者、參與者與觀察者所共同關心的議題。而台北市的創意市集又將往何處發展?在本文將逐一探討。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