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平埔西拉雅族的飛番故事
2009/05/03 10:55:53瀏覽10526|回應0|推薦12

馬跑的快,但人跑的比馬快的在史上確有其人,那就是清代乾隆時期西拉雅族部落裡的飛番──程天與,在台南縣佳里鎮北頭洋山麓下還保有墓碑,即當地民間所謂的「飛番墓」。根據學者考據,該墓地至少有234年歷史,可能是台灣目前保存最古老的平埔族墓地。

飛番墓位於「飛砂崙」東麓的農地之中,在佳里往漚汪的南19線的路旁,有台南縣政府樹立的「飛番墓碑誌」。

平埔族人擅於跑步,根據早期記錄台灣原住民的文獻《東番記》所記載,平埔族人有「無事晝夜習走」的風俗;此外,另有「從幼學走,以輕捷較勝負,一日能馳300餘里,連快馬都趕不上」的傳說。

早期平埔族男孩從小就得跟著長輩在山林野地打獵,本就習慣跑步,在成年之後,就由家長送到公廨訓練跑步技巧,除有狩獵、戰鬥的功用外,也用於在部落間傳遞信件、以及平日的休閒競賽娛樂上;當時的清代官署還會遴選跑得快、跑得久的族人擔任傳遞公牘的任務,套句廣告台詞就是「使命必達」。

平埔族人擅跑步的代表性人物就是程天與、程國泰父子,相傳兩人都跑得很快,就像飛鳥一樣,因此獲得「飛番」美稱。此事在傳到朝廷後,乾隆皇帝乃下召程天與至北京宮庭的大殿御前與馬匹競跑。程天與在辮髮上串繫100多枚錢幣,馬匹先鞭三鞭使之狂奔後,才起步從後追趕。當辮髮向後揚成水平時,他便超越了馬批。乾隆皇帝看了後「龍心大悅」,於是賜他與兒子程國泰可朝覲天子三次。程天與病故後,後代子孫便將「父子面君三次」的殊榮刻在墓碑上,以彰祖德,以垂後世。

飛番墓的碑高80cm,寬48cm,為花崗岩材質,刻字的字跡清晰。「皇清」二字字徑10cm,「父子面」字徑7cm,「君三次」字徑9cm,年號「乾隆丙申年」(1776年,乾隆41年)字徑5cm,主事「孝男開悅武臨」字徑4cm,「愷孫萬留達成敦生王治金生」字徑3.5cm。

當時程姓在北頭洋一帶有很大的勢力,之後遷居至東山吉貝耍,民國31年(1942),吉貝耍程姓為程天與的第5代子孫。以前,每年清明節程姓子孫都會回來掃墓,但據說該族親每回到墓前祭拜後會發生病亡的憾事,後來便不再回來掃墓了,這段傳聞並未獲學者的證實。一直到民國88年(1999),北頭洋當地舉行「蕭壟社北頭洋阿立祖民俗文化活動」時,在主辦單位極力促成下,其後代裔孫程田內才率同兒媳和孫子,三代同堂的回到北頭洋祖墳「認祖歸宗」。

昔時「飛番墓」墓庭極為廣闊,有花園、圍牆,尚有專人打掃,清朝文武百官行經北頭洋,必會下馬停轎祭拜,顯見程天與享有的尊榮。墓前原有的石像、石獅、石珠,及金杯銀枕等殉葬物,在日治時代時全被日本人盜取或破壞了,後又歷經土地易主,墓園已不復見,至今只見兩塊露出地面的墓碑,荒廢在雜蕪的農地中,孤單寂寥地守著百年物換星移的北頭洋飛砂崙地區。

台南縣政府民國74年(1985)在緊鄰農地的南19線路旁設立「飛番墓碑誌」,加上北頭洋地區自民國88年(1999)起,重新舉辦中斷數百年之久的平埔族祭典「西拉雅夜祭」,飛番墓也成為此處文化景點之一,程天與父子的「飛番傳說」和平埔族人擅跑步的歷史緣由才又漸為人知。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ke822&aid=2910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