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09年,發現自己似乎真看了不少好書,
想起當時閱讀的心情與環境,
發現它們常在適當的時刻帶給我心靈的平靜,
像是以這些故事帶我遠離平日的紛擾與困頓,
也讓我對它們的喜愛更添幾分,
要從這些書中挑出我的八大來讓我費了好一番功夫,
現在將這些好書重新整理後一次推薦給大家,
希望大家也會喜歡。
一、《飢餓遊戲》~一場最道貌岸然、最殘酷無情的集體遊戲‧‧‧‧‧‧
故事發生在作者虛構出的「施惠國」中,掌握控制權的都城為了讓底下十二個行政區記取早年叛亂的慘痛教訓,規定每年每一區都必須抽籤選出少男、少女各一名來參加名為「飢餓遊戲」的戶外殺戮競技,這共計二十四名的「貢品」必須互相殘殺奪取唯一的勝利,勝利者不但可以為自己贏取一生的富貴,更可以為物資匱乏的家鄉贏得一年份的糧食。
對行政區的人民來說,「飢餓遊戲」讓他們每年都必須忍受親人子女可能被抽籤選上赴死的恐懼,即使痛恨當權者的無情控制但卻只能無言屈從。然而對都城的人民來說,這不但像是一場能夠帶來娛樂的盛大慶典——因為在正式進入遊戲前,都城要求「貢品」們穿上設計師精心特製的專屬華服遊街示眾,都城人民則在兩側為這些美輪美奐的衣裳與被刻意打扮的「貢品」們齊聲歡呼;也像是一齣趣味十足、可以透過電視實況轉播觀賞「貢品」們一言一行的實境秀——因為在遊戲進行中,除了有攝影機無時無刻的監視外,還有為了加強娛樂效果而能隨意更改遊戲規則與競技場地天候的遊戲設計師在操弄他們的命運。而隨著劇情發展與「貢品」們的相繼死去,都城人民在觀賞實境秀時不僅能為競技的勝負進行下注,還能以金錢來換取投遞給喜愛角色的物資,更會為劇中人的苦楚掬一把辛酸淚。對於在行政區被迫必須觀看轉播的親友與鄉民眼中,這般虛偽的慈悲會是多大的諷刺啊!
十六歲少女凱妮絲(貓草)為了不讓被抽籤選上的幼妹小櫻踏上死亡之路而自願頂替,於是與同一區的少年比德成為第十二區的「貢品」被送往都城參與「飢餓遊戲」。凱妮絲雖心繫比德曾在小時候幫助過她的恩情,但卻未忘懷在競技場上他們將成為敵人的事實,然而第十二區之前僅存的勝利者黑密契在成為他們的訓練導師後,卻要求兩人必須在觀眾面前裝作一對悲劇性戀人來博取觀眾的喜愛,以便得到競技場上的物資贊助。然而在施展親暱與迷人風采皆怡然自得的比德面前,凱妮絲即使有著面對鏡頭的不自在與警覺,更徘徊在對比德的情感曖昧與對故鄉好友蓋爾的思念間,仍舊得配合這場演出,緊要關頭甚至還要對有時不解情況緊迫的比德主動出擊,好讓鏡頭前的觀眾相信他們正在戀愛之中。
甜蜜的情節讓讀者心中喜孜孜,然而「飢餓遊戲」的威脅其實始終環伺在側、不容許一絲鬆懈,即使是「貢品」們之間的同盟默契,也可能會因為彼此終究要成為敵人的事實而隨時在猜忌中瞬間瓦解,更別說必須時刻提高警覺提防藏在暗處尋求機會下手的其他「貢品」們,於是這成為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戰鬥,因為身處在這場遊戲中,即使彼此無冤無仇、即使深覺愧對手下冤魂,你已別無選擇。
凱妮絲曾一度與來自第十一區酷似妹妹小櫻的小芸結盟,相對於其他參加者的利益同盟,兩人形同姐妹的感人情誼在這個殘酷戰場上顯得格外珍貴,而凱妮絲對小芸的仁慈與關愛不但讓第十一區的人民開先例跨區對她表達謝意,更在之後為她自己贏得了一個生存的機會。
讀者在這場「飢餓遊戲」宣佈勝利者時會因勝利者的得勝妙計而拍案叫絕,更會因勝利者在離開競技場後的情感攤牌而屏息心碎,於是在我翻閱至《飢餓遊戲》最後一頁看到「首部曲終」時,即使是在本該保持沉靜的午夜,卻無法阻止自己發出一聲惋惜的驚嘆,因為即使這一刻故事已走到終點,故事中的種種溫情始終在腦海中揮之不去,讓我依舊聽見心中還想要讀取更多他們的故事的嘆息。
閱讀《飢餓遊戲》會讓人回想起《蒼蠅王》以及《大逃殺》,而《飢餓遊戲》不僅充滿了人性與抉擇,還有國仇家恨的背景,更有現實與荒謬、真實與虛假、殘忍與慈悲等多重交錯元素而引人入勝。從凱妮絲自願代替妹妹成為「貢品」的情感描述開始就已經讓我深深著迷,更別說後來所有能讓人感同身受的愛恨情仇與矛盾掙扎,以及與現實相呼應的弱肉強食是如何地擄獲人心。除了故事本身很動人外,作者蘇珊.柯林斯流暢的文筆更是一大功臣,讓人讀來像是已經掉入虛構的「飢餓遊戲」中,即使想脫身也已來不及了。
聽聞《飢餓遊戲》已有計畫要拍攝成電影,期待真人演出時要如何呈現凱妮絲這位迷倒眾生的「燃燒的女孩」,現在續集也已經上市了,有了首部曲的保證,相信也會同樣精彩。
二、《感染》~好膽你就來!! !
我
平常我就是個極愛看恐怖電影、閱讀恐怖故事的人,就連是極爛、極噁心的恐怖片我也看了不少,雖然是種不看心裡就不舒暢的自虐行為,但作品優劣的那座天平始終在我心中擺盪,結果也總讓人感嘆千篇一律的陳腔濫調真是太多了,要看到好的恐怖故事實在是愈來愈難。但我得說《感染》真是重重壓制住這座天平,從頭到尾都讓人邊讀邊有種病態的滿足感,闔上書頁後我心中還不斷狂喊著”真是太精采、太過癮了!”,我想對於喜好恐怖驚悚故事的讀者來說,《感染》絕對是本不可不讀的書。
《感染》
《感染》的起點是從一群孢子經過太空旅行來到地球後隨機找尋適合的宿主開始,孢子在宿主身上一開始會形成無數發癢的疹子,而經歷一連串的物理化學變化後,宿主身上會產生可怕的三角增生物,並且引發宿主各種幻想與疑心症狀,最終使宿主成為一個殺人不眨眼的瘋狂殺人魔,不僅會無情殺害身邊的人,甚至會做出砍斷自己手腳一類的自殘行為。隨著各地案例不斷發生,政府高層開始串連警察與科學家進行秘密調查計畫,企圖在舉國皆知、引發國人恐慌前找出原因並解決一切。
故事分為幾條主線進行,有宿主(被感染者)、科學家、警察和著墨相對較少的警政高層。所有角色的個性都相當獨特鮮明,甚至以怪咖來形容都不為過,而在塑造這些角色的同時,作者史考特‧席格勒更加入了許多家國社會的議題,或許更多是在描述一些現實狀況,但卻無形間成為引人深思的注解。
宿主派瑞‧道西
故事最精采的部份就在派瑞被感染後種種鉅細靡遺的過程描述。
派瑞從小被有家庭暴力並信奉勝者為王的父親教育必須成為一個不掉淚的硬漢,成長過程中他一直企圖擺脫父親的陰影,卻仍得時時刻刻壓抑自己心中的暴力傾向,所幸好友比爾不在乎派瑞令人望之生懼的足球員體格及隨時可能爆發的脾氣而一路相挺,不僅在適當時候提醒他要平息怒氣,更幫他介紹了一份工作。派瑞因為感激雇主珊蒂不介意他的傷害前科,還有比爾給他的支持,所以一直盡力安分守己地過生活,更為自己能努力脫離過去而感到驕傲。
然而派瑞被感染後,身上不停發展的疹子、三角、到他腦海中的聲音都漸漸使他失去理智,然而遵循父親的硬漢風格與因被醫生誤診而毀於一旦的足球生涯都讓他不肯前往醫院就醫,於是他一次又一次親手將與自己骨肉相連的三角刺穿、捅入、挖出、燙死、燒毀,多次的昏厥伴隨著鮮血噴濺的住所與血肉模糊的身體,作者栩栩如生的描述讓人忍不住隱隱作嘔,簡直就像在看自殘的意志力大挑戰似的,但不適的感覺卻阻止不了讀者追根究底的心,繼續催化讀者一字一句不停歇地讀下去。
被害的妄想更讓派瑞就此脫離常軌,就連比爾都因此有了令人不忍卒睹的下場,這場”好心沒好報”的終極教訓真是讓我感慨萬分!(當然,大家還是要多做好事啦!)。
之後三角開始在他腦中與之對話的場景卻同時參雜著驚悚與可笑。驚悚的是,身上若長出了會與自己對話的增生物,漸被控制的恐懼以及對於下場的未知都不禁令人毛骨悚然;可笑的是,即使在如此狀況下還是會在乎若有旁人看見自己與空氣對話會顯得自己多麼愚蠢,而彼此像是情侶間爭奪主控權的吵嘴更會令當事者啼笑皆非啊!
科學家們
在其他角色部份,中情局副局長莫瑞‧隆渥茲指派進行病理研究的科學家有:第一個發現感染狀況的疾病管制局專家瑪格莉特‧蒙多雅、被指派擔任助手且精通生物化學與寄生蟲學的艾默斯,還有負責幫瑪格莉特處理所有瑣事的俊秀年輕的黑人隨扈奧多。
凡事依規行事的瑪格莉特和痞痞的艾默斯之間頗有嘲諷意味的鬥嘴總會讓人會心一笑,更別提奧多和瑪格莉特之間若有似無的曖昧情愫也成為艾默斯發揮幽默的最佳題材了。
而看似與科學最不相關的隨扈奧多卻扮演著畫龍點睛的功效,不僅教會被上級壓地死死的瑪格莉特如何善用自己身為恐怖疾病負責人的優勢來取得必須卻困難重重的設施與資源,更為兩位科學家的科學思考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方向,或許在某個層面也在”科學家需要平凡人的教導”這點幽上一默。
警察杜菲利
副局長莫瑞也派遣他往日軍中好友、也是現職警察杜菲利前往調查感染的來龍去脈。隨著感染病例與各種不可思議的殘殺場景愈來愈多,疲累的杜菲利在需要重振精神時總會想到自己的女兒雪倫。往昔杜菲利總是不能接受雪倫同性戀的身分,於是常與女兒的同志伴侶產生爭吵,對雪倫來說兩個摯愛的不和總讓她痛苦萬分,於是爭吵的兩人為了不讓雪倫陷入悲傷,即使彼此痛恨卻仍同意和平共處。
相對於前述兩個科學家在爭論究竟三角從而來時,曾提過應該要放下「纖細的美國自尊心」去承認或許這是其他國領先美國發明的最新科技,杜菲利語重心長地告訴自己,要為了女兒捍衛美國國土安全並繼續追查三角,因為「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在那裡像雪倫這樣的人可能被殺,或遇到更悲慘的命運,只因為她走上自然賦予她的道路。」,這些對話不僅呈現出對國家兩極化的負面感想與正面驕傲,更透露出父母對子女的愛,以及對同志議題的深切關懷。
我很喜歡像這樣在精采的主軸故事外還加上可以看出作者想法的細節,感覺不僅能讓作品更加完整、內容更有深度,身為讀者也在閱讀時有了片刻脫離主軸的喘息時間(尤其像《感染》這樣會讓人心跳加速的作品更需要),而在閱畢後還有多重的滿足感。
接受挑戰?
然而《感染》對恐怖愛好者的重點當然還是在那些能引發血腥想像的片段,最後的結局更是場面浩大,一直到終了作者還留下一個傳統美式恐怖片慣用的伏筆,熟悉的手法讓我在驚悚餘韻未了的同時止不住會心一笑。
《感染》精練的文字讓我在閱讀時腦中不斷飛竄出書中的種種畫面,更讓我期待若是《感染》能拍成電影該有多好,卻又不免擔心起這對導演與觀眾都會是極大的挑戰,畢竟以文字敘述都能讓人如此心緒激昂了,以畫面呈現時要如何掌控尺度實屬難題。
恕我有些小壞心地想像膽子小的人在讀這本書時驚叫連連的模樣(雖然我自己也失控地喊了好幾次”這真是太噁心了!”),但若是想挑戰自己膽量與想像力的人,送給你一句阿密特(張惠妹)唱的
——好膽你就來!!!
三、《巴斯特的耳朵》~愛人的人永遠是輸家?
「愛人的人永遠是輸家」?
伊娃在五十六歲生日那天收到安娜克萊拉送給她一本上面有玫瑰圖案的日記本。安娜克萊拉是她的孫女,年紀最小,個性卻陰沉而寡言,然而似乎卻最能看透她的內心世界,送日記本此舉更讓伊娃有了寫下人生回憶錄的契機,於是伊娃在日記本第一頁寫下:「我七歲時決定殺了我的母親,直到十七歲才完成我的決定。」
伊娃小時候母親在外是個最亮麗大方的花花蝴蝶,總是在人群中飛舞著吸引所有目光,於是在外人眼中母親的美麗使伊娃的家庭完美無暇;然而母親在家卻總是一副自私自利、易怒刻薄的晚娘面孔,她從不稱讚伊娃任何值得嘉許的行為,甚至會在外人面前極盡嘲諷她的任何小缺失,「我母親也不喜歡我。我學會如何喜歡並照顧自己。妳也應該這樣。」當伊娃渴求母親的愛時卻只得到這一句話。這樣殘酷的經驗讓她在自己當了母親後試著給女兒最飽滿的愛,然而過度的愛與原諒卻反而成為令人窒息的情感阻礙。而伊娃的父親雖然總企圖站在伊娃這邊,但他的懦弱與無能卻也總是讓伊娃感到失望,於是父女兩人處處忍讓和逃避母親的刁難與無情來讓日子更好過。
「我打開手,看見項鍊割傷手,血開始向外滴。沒關係,這樣很好,現在痛是在我的手上,而不是其他地方。」
在經歷一次次的被傷害與失望後,伊娃終於下了一個決定。她開始訓練自己的身心靈來承受這個黑暗的計畫,她不僅無情地找尋代罪羔羊來紓解心中的仇恨,更視這些舉動為學習的過程,好讓她學習到如何利用與操弄他人的感情來壯大自己復仇的能力,這一切都是為了預習最終的目標——「我決定殺死我的母親。這是個遙遠的決定,我必須計畫並且訓練自己,但我被迫需要除掉她。因為我知道我必須在她和我之間做個選擇。只要她活著,她就不會讓我活著...」
「隱藏的刺讓人流血。然而,花瓣是如此令人痛心的美。」
隨著回憶一一揭露,伊娃陰鬱而令人毛骨悚然的秘密都躍然於日記本上。然而閱讀時,即使會為伊娃小小心靈所想出的各種邪惡計謀,與她從她母親身上學到的無情嘲諷造成的種種轉變感到害怕,但我卻也忍不住因她的遭遇而感到這一切似乎情有可原、甚至理所當然;於是我會為她必須承受母親口中吐出針扎般的一字一句而難過,也為她因生存而被迫一步步扭曲變形的靈魂而心悸,更為她即使口口聲聲說明自己已經失去愛的能力,卻又能從許多細節看出她渴愛的呼喊而心酸。「我沒有罪惡感,也許這是最奇怪的。」她這麼說,但卻在字裡行間掩飾不了她希望得到救贖與赦免的心願。
這些矛盾與悖德的心情讓我在閱讀《巴斯特的耳朵》時心裡總像在進行一場拔河賽,一面被伊娃拉進她將弒母合理化的思維中,一面被慣常的倫理道德所拉扯,深怕自己會開始認同她,即使身為裁判的我早已知道了輸贏。
「我的玫瑰或許會咬人,但是受傷的風險是可預見的,因此我才走近。」
《巴斯特的耳朵》作者瑪莉亞.恩尼斯坦不僅讓這個情節複雜、時空交錯描述的故事順暢而不虛假,更使用大量平易近人的比喻創造出許多詩般而能撩動人心的字句,讓我在體驗閱讀的情感波蕩的同時,也能享受優美文字帶來的層層漣漪。
而正如從頭至尾貫穿的玫瑰意象,閱讀《巴斯特的耳朵》也像在接近一朵因細心灌溉而正盛開的玫瑰花,看似美麗,但若一不小心就會被刺得渾身是傷,但即使知道有刺,仍會讓人忍不住想要靠近體驗被刺傷的感觸;也像伊娃的人生一樣,看似美好但卻充滿陰暗而不可言說的秘密。
「再怎樣大刀闊斧去做,天意仍決定了一切。」
針對上句,雖然自我努力和天意都很重要,但最後的最後我忍不住想要八股一下。《巴斯特的耳朵》中母親天生(部分也是從她母親身上學來的?)的殘酷與伊娃小時候為生存而學習的邪惡都是書中令人起雞皮疙瘩的重要關鍵,然而追根究底,是母親對女兒的怨恨所致,可能怨她讓自己失去青春、怨她破壞自己的姣好身材,甚至怨她日漸美麗的臉龐與散發青春氣息的胴體將奪去自己世上最美的稱號,就像《白雪公主》的繼母后與魔鏡一樣。然而除了平反”繼母一定邪惡”這個陳腐的觀念外,或許《巴斯特的耳朵》也是一個寓言故事,告訴這些不負責任的母親若是違反天意與自然的規律,傷害的不僅是親人的情感,自己更會遭受同樣的下場。
「我再也不相信有邪惡繼母。『繼』這個字只是讓可怕的東西變得不那麼可怕。跟繼母無關,而是像我母親這樣真正的母親。」
四、《守護天使》~變態與跟蹤狂帶來的初戀美好
在閱讀前我對《守護天使》的想像還很八股地停留在充斥青春俊男美女的純愛情節中,沒料到故事卻以一個年過五十的矮胖中年男子為開頭。啟一是個遇到困難就將「唉,算了。」掛在嘴邊的懦弱丈夫,在家裡被高頭大馬的悍妻勝子壓地死死的,是個標準的妻管嚴,不僅子女對他愛理不理,就連咕嚕這隻本應地位最低的家犬都被允許在他的被褥上隨意便溺。
而原本覺得他可憐至極的印象,到他默默戀上一個女子高中生涼子、決定當她的『守護天使』時轉為可悲,覺得他簡直就是一個變態加跟蹤狂嘛!然而沒想到隨著劇情的鋪陳,啟一一再印證自己保護涼子的角色只在於純愛的守護天使,為了這段他心中的初戀甚至就算失去一切也在所不惜,故事漸往我一開始對《守護天使》的想像發展,差別只在於想像中的俊男換成了啟一啊!(哈!)
小說中不時穿插一名女高中生匿名在部落格慫恿網友來虐殺自己的話語,處處都暗示此人便是外相看來如天使般的涼子,啟一即使知道了這個可能性也還是不改守護涼子的決心。他在保護涼子不受心理變態網友『屠夫』、『收割者』和『製作人』荼害的過程中,受到了黑道老友(損友?)村岡以及繭居族青年大和的鼓勵與幫助。
從頭到尾作者不放過一絲讓啟一落難出糗的機會,於是在緊張刺激中還不時讓人啼笑皆非。不管是啟一在涼子面前掉落的色情雜誌、他和外國人的爆笑對話、他掉落的門牙(^__^)、他為愛拍攝的性感(?)雜誌﹒﹒﹒等等,都在真實而又誇張的鋪陳敘述中讓人拍案叫絕、抑不住笑。
《守護天使》會讓人津津有味的特點就在於情節的多樣化,有弱夫與悍妻、有天使般的涼子和變態殺人狂般的網友、有啟一的純愛和變態的犯罪心理,還有充滿正義感的黑道和挺身而出的繭居族,最後弱夫也展現出堅毅勇敢的一面,悍妻也流露出小女人的癡情嬌嗔。
除了我私心很愛的變態殺人狂劇情,以及上述不論是純情或是好笑的內容外,看到最後,我也沒想到當我闔上書時腦海中想的竟是”初戀”所代表的美好,我想是因為故事中我一開始很討厭,而且份量雖少但卻不時會出現的勝子最後的轉變的關係吧!
我所思考的”初戀美好”包含了”初心”以及”愛戀”。會喜歡上一個人想必是因為最初曾有一刻對方在你心裡閃閃發亮著,即使你知道他只是一個平凡人,即使你知道他有一切平凡人可能會有的缺點,然而就是那閃閃發亮的一刻始終停留在你心中,而讓你對他無法忘懷、無法放棄,但當外界世俗的一切漸漸掩蓋住那份光亮後,你的眼也被蒙蔽而暫時忘卻了初衷。
就像當啟一成為一個懦弱的人後,勝子必須肩負起強悍的那一面來維持生活一切的順遂,但卻始終期待著能夠再見那閃閃發亮的一刻,於是當啟一即使不堪卻帶著堅毅的表情與動作再現於勝子眼前時,那份初心與愛戀也重新喚起了勝子對於初戀的美好。雖然對於外表龐大的勝子露出小女人表情的想像還是讓我有些忍俊不住,但這份美好還是讓人有股甜蜜的滋味在心頭。
不過﹒﹒﹒因變態與跟蹤狂帶來的初戀美好,真是讓我意想不到!(呵!)
五、《孤島戀人》~選擇真心,珍惜所愛。
對於痲瘋病,大多數人都是旁觀者,或許同情,或許無感,或許厭惡,然而《孤島戀人》描述痲瘋病未能治癒的時代,病人從希臘各地轉送到集中管理痲瘋病的史賓納隆加島上,與這座小島僅有一海峽之隔的克里特島,有人期待患病親友早日康復得以重逢,也有人急欲逃離、掩飾這個不名譽的事實。故事從痲瘋病人本身、愛人、親友、醫生和社區等各種角度切入,描繪出世人對麻瘋病的誤解與不體諒,也交織出令人心酸與感動的四代女性的時代故事。
對病人自己來說,一診斷患病就必須盡速送到史賓納隆加島上隔離,你能收拾行李、帶走象徵親情與習慣的物品,然而你知道這輩子再也回不來了,此後將與過去的一切斷絕,而腦海中全是小島病人必然都已被病魔侵蝕而拖行的殘缺身軀與恐怖面容,這不僅意味你將在這樣的環境過後半輩子,也預示了你將來的模樣。於是會悲傷、憤怒,讓自己頹喪如等死的病人,憎恨可能將病傳染給你的人,甚至懷疑無辜的人為罪魁禍首;也可能會原諒、放下,重新面對新生活,甚至體諒家人因你蒙羞而不願來信連絡的無情。
對愛人與親友來說,這正是考驗你的愛是否真誠、堅固的時候了。你可能在知道痲瘋病並不會因僅是握手等動作就傳染的情況下,選擇握住對方的手給他支持、給他活下去的力量;但你也可能直覺地縮回自己的手,順應最直接的自保反應,即便婚期將近,也可能在此刻體認到自己或許沒那麼愛他,甚至在成家時刻意隱瞞你曾有麻瘋病親友的事實,自心中萬般期待姻親們不會發現。
對醫生來說,不僅全力奉獻時間體力給病患,更會為病人治癒後可能面臨的遭遇而擔心,因為部分病人痊癒後可能未在身上留下任何疤痕,但部分卻已失去手腳、顏面殘缺,病人因而寧願留在建設完全、因同病相憐而不會受歧視的史賓納隆加島上,害怕重回原來生活將會面臨的困境,此時社區的態度亦發重要,增進了解與體諒刻不容緩。
如此親近地在《孤島戀人》中閱讀到麻瘋病,縱然我也從中體認到人對與自己無關事的漠不關心與排擠毀謗有多可怕,但我在腦海中與自己的對話一再敲擊我的心,有時感動於真愛的偉大,有時羞愧於自己可能的選擇。不敢想像若我是得病的艾蘭妮能否像她那樣勇敢?揮別過去談何容易,一面擔心自己病情、擔心另一端的健康家人會否受到社區的歧視,一面還要想辦法建構自己的新家、努力為新社區貢獻己力。更不敢想像若我是喬吉歐該如何面對愛人必須離去的苦痛,縱使身為運送物資的船夫能常到小島上探訪,命運卻也殘酷地讓他成為將自己所愛送往小島的執行者,他必須勇敢,必須,但他心中的痛能如何排解?
《孤島戀人》不僅讓我感受到家族重複的宿命與疑惑,愛這個主題更是如此貫穿整個故事,就連第四代的艾麗希絲也在選擇條件或順應真心間徘徊,於是為了找尋答案而展開一趟解開母親過往之謎的尋根之旅,這才揭開家族四代間與痲瘋病密不可分的歷史,不僅讓自己和母親從這段歷史中解脫,更因從這段歷史體認到的愛與勇氣,找尋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於是閱畢後心中有種寧靜的愉悅,比看到喬吉歐得知能夠與女兒再次啜飲一杯咖啡時得到的感動更寧靜些,我想閱讀一本書時,能讓人不忍放下的主因在於迷人的故事本身,但能讓人在閱讀後想將這本書緊抱在懷中,就是因為這份寧靜與愉悅了吧!
六、《行板.莫札瑞拉起司》~在這種愚蠢之前,人生的苦難都甘拜下風。
《行板.莫札瑞拉起司》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書名,其實是書中人物對爆笑故事的暱稱,這本是旁人無法理解、僅存主角之間的共通默契,裡面有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也有令你料想不到的奇聞軼事,即使是最平凡無奇的對話,都有著無俚頭到讓人跟著傻笑的魔力。綜合作者藤谷治的妙筆生花,將這樣的情感譜成這本充滿”小人物、真情感”的趣味小說,讓我在捧腹大笑之餘,急切翻頁之間,忍不住心中那句帶著暖意的”so sweet~~”
主角們是五個同就職於SIS公司的平凡小人物,分別是:
全身佈滿刺青的31歲單親媽媽山田由果。她有著一個才五歲但卻言談老氣橫秋的兒子猛助;
學識豐富、能夠輕易引經據典,但卻也常讓人分不清這些對一般人來說過於高深的資訊究竟是真是假的34歲溝口健次。他與由果同居,兩人感情深厚,並且他將猛助視如己出;
還是個處男的21歲美少年篠原京一。視健次為值得崇拜的公司前輩,平日喜好在路邊彈吉他演唱;
因暗戀京一而進入公司期望近水樓臺的22歲千金小姐千石清美。信奉宗教「樂園」,是個在愛情與宗教都異常執著,即使「讓人覺得可憐又不舒服」,還是默默有著存在感的人物;
開車技術無與倫比的29歲胖子大森浩一郎。即使因為竊盜前科而正在緩刑中,卻是個在重要時刻願意捨身為友的義氣男。
這五人組在機緣巧合下共乘一輛價值不斐的豪華銀色賓士V230到公司上班,乘車期間大家無話不談、互相貢獻很”有梗”的話題來娛樂彼此,氣氛自在而不矯情。對於自覺身處群體邊緣的他們來說,話題中沒有對他人的「嘲笑、冷笑或憐憫的笑」,只有”爆笑”是唯一重點,於是每天早上這趟旅程是他們能夠忘卻人生各種不愉快的最美好時光。
然而這一切卻因52歲的SIS營業部長野茂美津夫的攪局而起了變化。野茂是個上班認真比偷懶更為罕見的討厭鬼上司,私底下是個連老婆幸子都瞞著的戀刺青狂,檯面上為了保持世俗形象而強烈壓抑這份秘密。野茂因覬覦由果身上有如糖蜜般能滿足他所有幻想的刺青,展開了一連串卑鄙卻又愚蠢至極的計謀。
五人組為了自保於是誤打誤撞地將”行板.莫札瑞拉起司”的精神徹底實現於他們的 真實人生中﹒﹒﹒﹒
角色當中我最喜歡猛助這個小小孩了,年紀這麼小就擅於辯論、用詞抽象,”老人心、小孩身”在他身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也帶來不少衝突的笑點,但或許作者是想藉由他的口說出大人世界避而不談的真實,例如大人之間有所齟齬卻選擇沉默以對時他說:「大人這種迴避情感衝突和吐露心情的作法,就是少年犯罪的遠因。我只是個幼兒,物理上無法犯罪,可是,等我上小學後就知道了。」。很特別的是,若一般家長看到自己小孩如此老成過了頭時恐怕會難以接受,但母親由果卻接受了他原本的模樣,了解他童真與成熟並重的特性,每次讀到這樣的片段我都感動不已!更別提其他角色間看似輕淡、實則堅定不已的感情有多令人感同身受了。
而在故事敘述中我也發現很有趣的一點,常會有個人物說出”我們”這個詞,但這個人物卻不在上述介紹過的角色之間,於是我讀到時常會納悶,這個”我們”中的”我”到底是誰啊?讓我腦中浮現”明明只有五個人,但報數時卻有人喊出六”的發毛感,我猜想或許是敘事者的全知觀點,也可能是作者為了想讓讀者更融入才運用的技法,無論如何,也為這個無俚頭的故事更加添了一筆無俚頭!
《行板.莫札瑞拉起司》不僅是個帶著溫馨的輕鬆小品,裡面還有很多描述雖簡單,但卻能打入人心的句子。在生活感到不足時可以想「一句好話,逗我大笑,讓我得救,這不就是幸福嗎?」;在面對愛情徬徨失措時可以說「在愛的時候如何把愛意傳達給對方?﹒﹒﹒直接說出『我愛你』不是最好嗎?」;在無法面對別人異樣眼光、更無法盡情做自己時可以想「怪一點無妨,這世上又不是只有XXX一個人奇怪。」。
《行板.莫札瑞拉起司》也很像是一個企圖用愚蠢故事包裝的勵志小說,即使有著許多笑料,也充滿了各種有趣的故事與歌曲,甚至是令人發噱的日式歌舞劇幻想,但卻掩蓋不了當中令人羨慕不已的友情、愛情及親情;更像是在鼓勵人們即使平凡、即使不幸,卻依然可以帶著傻氣大笑地活下去。於是我讀完之後不僅心情大好,也忽然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更希望我也能共乘上那輛能令人無憂無慮、迎風自在的爆笑賓士呢!
七、《神秘化身》~喬裝成別人,反而更像原本的自己。
「我和蕾西其中的一個,正在鏡子裡微笑」
臥底警察凱西.麥道斯曾化名為蕾西.麥迪森在一項名為「薇絲塔行動」的臥底任務中遇刺受挫,之後的四年間她輾轉從重案組再就職於家暴組,原本她已將蕾西這個虛構的生命拋在腦後許久未曾想起,有日卻被要求協助調查一件凶殺命案,然而當她見到死者的面孔時世界恍如應聲碎裂,因為死者的面貌不僅與她百分之百相同,能辨別身分的學生證上更大剌剌印著”蕾西.麥迪森”這個名字。
凱西起初暈眩於或許是蕾西不該存在的靈魂回頭向她泣訴被拋棄的冤屈,然而警方隨即查出死者與另四名研究生就一同住在鄰近的山楂林屋。為了查明真相,儘管聯合辦案的警察男友山姆反對,脫離臥底生涯已久的凱西在老長官法蘭克的勸說下答應參與「鏡像行動」,化身為從攻擊中幸運存活的蕾西,重返山楂林屋臥底來找出兇手。
蕾西與屋友丹尼爾、賈思汀、小瑞和艾比在學校是有名的怪胎,彷彿遺世獨立般眼中只看得見彼此,拒絕與其他人交友。凱西進入山楂林屋後,隨即感受到五人堅定不移的深厚友誼,就像她夢寐以求的人際關係,彷彿他們之間的愛足以撐起整個世界,帶給她無盡的安全感與輕鬆自在,更像是追尋到失落的自我般讓她有了”家”的感覺。於是凱西在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提高警覺不要露出破綻的同時,卻漸漸沉溺在這份溫情之中不忍離去。
「小瑞頭髮亂翹,艾比臉頰沾到筆漬,渾然不覺他們在我眼裡有多可愛」
作者塔娜.法蘭琪筆下醞釀出來的五口之家讓我像凱西一樣深深著迷了,他們的相處模式與個別差異都迷人的不得了:在外人面前冷酷地讓我想起《暮光之城》主角們出現在學生餐廳中的畫面;而在僅有五人共處時,那樣情感與肢體上的包容與理解、黏膩及不分你我,更勾引出人對友誼的終極憧憬,不僅栩栩如生地躍然眼前,更讓我在閱讀《神秘化身》時總是感到舒適而充滿期待,甚至羨慕起凱西能置身他們之中的幸運。
西班牙諺語:「神說,拿走你要的,為它付出代價。」
然而作者可沒讓我就此舒服過頭到完全忘記所有謎團。蕾西究竟是誰?與凱西有何關聯?她為何遇害?是否和凱西有關?兇手究竟是誰?而五口之家最初是如何相遇?如何相知相惜?如何建立起這般緊密的、排他的、堅不可摧的信任?這份信任背後究竟隱藏了多少秘密?而這世界又是否真如人們口中說的那般殘酷無情?隨著解答一一出現,閱讀時始終存在的舒適感不免滲入些許微酸滋味,畢竟世上沒有不變的永恆,而為了得到想要的人事物,就必定得付出相對的代價。
「臥底想要我的誠實」
凱西的臥底與警探背景讓劇情更加精采。若非故事本身如此引人入勝,我幾乎要說這是一本臥底的指導大全了!主要角色們在你來我往的對話中,各自以不著痕跡的方式隱瞞自己的思維、突破對方的心防,不管是臥底的心理掙扎與言行分析、身處敵營必費的苦心與風險、警探面對嫌疑犯所運用的心理戰術、或是心懷秘密者對逼供者的應對,都流暢如親身經歷般真實而有說服力,讓我不禁佩服作者蒐集資料的努力,以及將這些細節完整呈現的精湛文筆。
「我想到自己也是其中一分子,就忍不住陶醉起來,開懷得幾乎心痛。」
《神秘化身》是會讓你想要在手邊擱杯溫熱的咖啡、躺坐在沙發中、一頁翻過一頁細細品嚐的那種作品。不僅能得到閱讀懸疑警探小說的趣味,更能從作者優雅的字詞筆調與情節的微溫敘述中看到令人夢寐以求的心靈歸屬的輪廓。於是儘管自知虛構的角色離我太遠,但如果可以,我也想一窺山楂林屋中的縷縷溫情是否還在?
八、《哭泣的樹》~被撕裂的心,依舊能有找回愛的力量
一個母親願意原諒殺害自己寶貝兒子的兇手?
以往在新聞上看到這樣的故事我始終無法理解,我知道家屬唯有將對兇手的仇恨放下才能徹底從這樣的不幸中解脫,我卻無法想像家屬該如何說服自己放下?這當中又須經過多少年的痛苦掙扎?要如何鼓起勇氣對兇手開口說原諒?要如何面對其他仍在憤恨中家屬的質疑與不諒解?又要如何面對橫跨在”寬恕加害者”與”背叛受害者”之間的那個等號?將加害者處死後是否真能讓被害者家屬得到內心的正義與平靜?而寬恕了之後人生真的就能重回軌道嗎?然而所有會令我懷著痛苦絞盡腦汁想像的問題解答我都在《哭泣的樹》裡看到了。
母親艾琳失去兒子薛普後經歷了不敢置信、悲痛、憤怒的情緒激盪,原本恪守教規的她更認為上帝會主持正義來幫自己的子民復仇;做了搬家決定的父親奈特不但為害死兒子自責,更要面對妻子的怨懟;女兒布麗絲一面要承擔失去哥哥的衝擊,一面還要被迫提前長大來適應父母各自沉浸在悲傷中無暇照顧她的空虛與寂寞。時間無法撫平他們的悲傷,旁人的安慰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因為他們在心中吶喊著”沒有真的失去過就不會知道那傷口痛得有多真實”。
然而深度仇恨之後的疲累令人凋零,艾琳在心中總細數著若薛普還活著的話已經多少歲了?想像若他還活著的話會有何等美妙燦爛的人生?母親對兒子的愛與美好想像讓我一次次為她心碎,然而她卻又一次次遭遇到人一生絕不想經歷的”絕對不”,如同她在愛子墳旁看見的那棵總像帶淚的哭泣樹。
《哭泣的樹》中不僅深入剖析了被害家屬的心路歷程,更細心描繪行刑執法者的無奈與恐懼,以及政客的利益至上與漠不關心。而對於監獄高牆外的平凡人來說,那道牆似乎隔絕了邊緣人與平凡人的兩個世界,不管牆內的悲慘是無辜、是活該都與我無關,久了就可以視若無睹、久了就可以忽視這道牆代表的意義,彷彿加害者的殘酷不曾存在、彷彿受害者與家屬的痛苦不曾發生,因為那在離我們很遠很遠的地方,有時就連在我們身旁的家人都不見得能真正了解、真正關心了,更何況是處在我們看不見地方的人們呢!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人們的心,該放任麻痺至此嗎?
我很喜歡《哭泣的樹》這本書,故事真實而深入,有帶領我的情緒上山下海的能力——還記得當秘密揭露時,我震驚到將書丟至一旁,洪水般的深沈悲哀忽然湧上心頭,讓我顫抖的手沒有勇氣再將書頁翻開,不忍想像這令人喘不過氣的悲劇性究竟還要如何考驗著人的意志?隔天冷靜後再翻開書,一直到最末頁我更有多次熱淚盈眶,得闔上書頁讓自己平靜下來、眼前不再一片模糊之後才能繼續閱讀。
《哭泣的樹》也有教導我愛與與寬恕的力量——最先我彷彿看到了人世間最極致的悲哀與最考驗人性的不得已與悲傷,然而整個故事就像是以心為種子、以悲傷為土壤、以淚水為水分,就這麼灌溉出一棵有著欲落地卻倔強地苦撐在枝椏上的淚珠果實的哭泣樹,然而當果實成熟至終於墜地時,卻在大地上開出一朵朵愛的花蕊,讓世界充滿了希望,即使我們知道或許就在不遠處這世上仍有著不完美,卻因這盛開的堅毅讓人們有力量繼續去愛、繼續前進。
新年新希望!
回味完2009,
很感謝也很佩服這麼多出版社在景氣不好的狀況下仍堅持推出這些書籍,
我也滿心期待2010會有更多精采的作品出現,
而以現在一月份來說,
目前我最愛的是《迷霧之子首部曲:最後帝國》,
最期待的則是《飢餓遊戲》第二部曲《星火燎原》了,
祝福大家和我一樣都能讀到自己喜歡的書!!
Keya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