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4/03/05 基隆市>中山區>基隆白米甕砲台>觀測所(鐵堡)、砲側庫、砲座、彈藥庫、射擊指揮所、古道百階、白米甕尖、歷史之牆>遊客中心閱讀砲台文史,順遊基隆燈塔
2024/04/07 19:55:52瀏覽262|回應0|推薦16
基隆在過去的三、四百年來,都處在一個重要的戰略位置,也因此市區內有很多的歷史建築及遺跡,我們今天要造訪基隆眾多砲台中的「白米甕砲台」

「白米甕砲台」位於「基隆港」口西岸的「太白莊地區」高地上,我們開車經過巷道略為狹窄的「太白社區」,來到「白米甕砲台」,這裡有免費的停車場。

「白米甕砲台」始建於清代,實際年份不明;日本時代的1900年重修,1902年竣工,成為現行外觀;2009年受公告為基隆市所管轄的『市定古蹟』

我們要先參觀此行的幾個重點遺跡「觀測所(鐵堡)」、「砲側庫」及「砲座」。

途中,先看到了這座像是水溝管的陶製物品。

這是日本時代使用的陶製排水管,在「白米甕砲台」附近使用的排水管,尤其是連接「貯水所」的水溝,常可見到這樣的陶管。

前方有一排看起來很堅固的石牆,是「砲側庫」,在「白米甕砲台」共有兩座,是砲台旁存放彈藥的彈藥庫。

「砲側庫」內部是拱頂混凝土的構造,可惜未開放參觀;上方有高起的保護土丘。「砲側庫」設置於「砲座」兩側隔堆下方,可由運砲的斜坡道連通砲座區,達到快速運送彈藥的支援目的。

前方有一小山丘,後面三支大煙囪,就是在基隆、金山、萬里地區常可見到的「協和發電廠」的煙囪。

往小山丘爬上來,看到了另一座遺跡「觀測所」

「觀測所」是用來觀測砲台前方敵情動靜,並回報給指揮所的設施。

由於是重要的軍事設施,「觀測所」有厚實的牆壁。

「觀測所」中央有三支混凝土三角基座,可以架設「側遠機」;靠海方向有小開口(觀測小窗),原本有可以啟閉的鐵板窗戶,目前已看不到。

來到「觀測所」外的另一邊,「觀測所」的外緣覆蓋著堅固的「鐵堡」保護;是除了澎湖西嶼「西堡壘砲台」外,全台唯一覆蓋鋼製圓頂的觀測所

在「觀測所」旁邊看到這一座碉堡,一樣有厚實的外牆。

碉堡也蓋在小山丘上,有草皮掩飾。

從山丘往下看,可以清楚地看到四座「砲座」的砲台凹槽。

往右看,則可看到「基隆港」的港務,「白米甕砲台」正是負責「基隆港」外港海域的第一道防禦戰線。

往左看,除了剛剛看到的大煙囪外,遠處突出的半島,就是「野柳」

左前方突起的小島,是基隆人的明燈「基隆嶼」

「白米甕砲台」有兩座涼亭,兩座涼亭間,是一座遊戲場(目前建為運動場),正前方的高地,是「白米甕山」,高地的後面是「基隆燈塔」。

從「白米甕砲台」,可以近距離地觀察「協和發電廠」的運作狀況。

剛剛走過的小山丘。

「白米甕砲台」視野極佳,風景如畫,可充分欣賞海天一色的景致,是一個可以輕鬆漫遊的好景點,惟要注意地形的高低落差。

大凹槽的「砲座」

「砲座」凹槽裡面,有圓形砲台遺跡,過去這裡安置的,是射程可達8,800公尺的8吋「加農砲(Cannon)」,不過,目前並無遺留大砲於此。

「砲座」的子牆(胸牆)非常厚實,並設有凹入牆體的貯彈所

「砲座」旁的這座涼亭,居高臨下,視野遼闊,基隆港外的全景一覽無遺。旁便有一條登山步道,可以通往「基隆燈塔」。

往「基隆燈塔」約540公尺。

上面有一座「射擊指揮所」。

「古道百階」,過去因為制高點及隱密性,有重要的戰略位置,今日則成為連結「基隆燈塔」的重要通道。

「古道百階」相當陡峭,我們需要原路來回,回程下坡時要特別注意安全。

石階中途右側,有一棵「百年大樹公」。難得在靠海的山坡上,有這麼一棵耐得住強風侵襲的大樹存活百年以上。陡坡爬累了,剛好在這裡喘息一下。

爬到陡坡頂端,眼前是過去砲台的「射擊指揮所」

「射擊指揮所」位於「白米甕山」尖制高點的隱蔽處,可以眺望「基隆港」外海,是指揮所兼觀測所,於1904年所增建。

「射擊指揮所」為『塹壕』形態,一旦敵軍越過砲台防守火線時,可做為陸地防守之用。遊客來此,務必留意腳步,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進壕坑內。

「白米甕砲台」位於「基隆港」口西岸高地,與東岸的「和平島」互為犄角之勢,共扼「基隆港」門,形勢險要,成為基隆西面之屏障。砲台應為1880年間由西班牙人所建;後人誤以為是荷蘭人所建,故有「荷蘭城砲台」之稱。【清法戰爭】時,法軍曾佔領過並曾修繕過;今日之形貌為日本時代所改建而成的。

從「射擊指揮所」這裡,可用另一角度觀察「協和發電廠」及附近海岸。

往前再爬一小段坡道。

來到山頭最高點「白米甕尖」,海拔102公尺,有一休息平台。

接著一路往下,到「基隆燈塔」再約440公尺。原來我們從剛剛的「古道百階」步道口,爬到這裡才100公尺而已!是海拔提升了100公尺才對吧?

往下經過一段竹林,前方就是「基隆港」口。

經過這座初看像是防空洞或碉堡的建物。

有開口面向外海。

進到建物內,原來這是一座廢棄的碉堡,猜想可能是過去國軍弟兄駐守於此,保護「基隆港」的據點。

在碉堡外,有一觀景平台,可以俯瞰「基隆港」碼頭的貨輪停靠及貨櫃裝卸作業,剛好有大型機具在挪移大貨櫃,像是廠房內移動倉櫃的作業情形。

繼續往下走,經過一座防空洞,不知建於何時?至少二戰期間應該使用過。

從「白米甕尖」往下走,約10分鐘來到「基隆燈塔」

「基隆燈塔」建於明治32年(1899年),隔年(1900年)竣工後點燈使用,是日本時代所建的第三座燈塔,也是第一座磚造燈塔。國民政府接收後,一度曾為海軍的「瞭望室」。

「基隆燈塔」於民國110年(2021年)公告指定為『基隆市市定古蹟』,目前開放免費參觀。只是很不巧,3月4日至3月23日正好維修中,暫停開放。

只能透過柵欄往內看,門口的確有工程進行中。不遠處國旗旁邊紅色箭頭下,就是「基隆燈塔」。

沒想到辛苦走到這裡,竟然碰到「基隆燈塔」短暫維修關閉;只好原路折返,爬回「基隆燈塔」上方,從山坡往下看,可以比較清楚地觀察「基隆燈塔」。

原路爬回「白米甕尖」,再下「古道百階」,回到「白米甕砲台」。我們在涼亭內納涼休息避烈日(才3月就高溫30度),簡單享用午餐兼欣賞美景。

休息後,來到「白米甕砲台」的「遊客服務中心」,這是以原本砲台的庫房修建,於2022年完成後啟用。建築有石頭外牆、木窗、黑色屋瓦,極具特色。

「遊客服務中心」外,有一座貯水池,還有沉澱池及過濾池,是「白米甕砲台」淨水系統的終點。一開始看到的陶管排水管,就是與這裡的貯水池相連。

「遊客服務中心」外,也有一座小型的免費停車場;紅色箭頭處,可往另一處燈塔「球子山燈塔」

往「球子山燈塔」還要1424公尺,不是我們今天的行程目標;倒是有遊客走『雙燈塔』的行程,一次到手「基隆燈塔」及「球子山燈塔」。

我們在遊客中心的後側上廁所,才發現廁所的後面有一面特別的「歷史之牆」

原來我們停車的停車場,是早期的砲台眷舍;在拆除之後,留下了不少原本屋頂的「文化瓦」,這面「歷史之牆」,就是這些屋瓦所拼裝而成為歷史印記。

在「歷史之牆」的旁邊,還有一座具厚實石牆的建物,下方有設置通氣孔。

這是當年貯存砲台彈藥的「彈藥庫」,所設置的通氣孔,可以維持室內的溫度與通風。

「彈藥庫」除了有堅固的鐵門外,還有厚達1公尺的石牆,保護彈藥。

「彈藥庫」另設小門及窗戶,也都有厚實的牆壁,室內空間保留完整。

回到「遊客服務中心」,這裡有提供免費的定時導覽服務,還會走讀包含服務中心內部及環繞「白米甕砲台」幾個遺跡的介紹。

「遊客服務中心」有「白米甕砲台」的平面介紹,我們已經完整地走過砲座、觀測所、砲側庫、彈藥庫及貯水所,也爬過砲座兩側的高地。

【日俄戰爭】時期「基隆要塞」的10座堡壘/砲台,包含:木山、深澳、大武崙、萬人頭、白米甕、八尺門、槓子寮、公山尾、社寮島及牛稠嶺等10座。

基隆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北台灣的海防重地,日本時代為了備戰【日俄戰爭】,將基隆與澎湖納入海防要塞部屬,成為「基隆要塞」「澎湖島要塞」

「白米甕砲台」的建立,與【日俄戰爭】有緊密的關係。19世紀末,日本因「遼東半島」事件,與俄國關係決裂,戰爭一觸即發,乃建立「白米甕砲台」。

【日俄戰爭】時,為防俄軍襲擊,日本政府於基隆設立「基隆要塞指揮所」(後更名為「基隆要塞司令部」),是當時北台灣最高軍事指揮中心,統轄基隆及澎湖島要塞,完成備戰。幸而基隆及澎湖皆未直接參戰,免於戰火的摧殘。

我們已經參觀過的「觀測所」及「指揮所」。

「白米甕砲台」配置的,是發射速度較強的「加農砲」。

遊客中心內,遊客可以慢慢閱讀砲台文史,也有影片介紹可以欣賞。

從1900年至2022年的「白米甕砲台」年表。

結束了「白米甕砲台」的行程,還算輕鬆又可認識不少文史及體驗歷史遺跡的好景點。

※※※

【白米甕砲台】官網

交通資訊

可由市區搭乘301路「大白莊線」公車,在終點「太白莊站」下車,再循豎有「太白社區」指標的巷口進入,沿光華路37巷坡路往上前進,步行約30分鐘便可抵達。

自行開車者,循中山一路、二路後轉復旦路,接光華路在「太白社區」指標左轉小徑上山,該地交通道路既狹且曲折,注意來車,交會時須特別小心。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vin218&aid=18048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