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胃癌食道癌重視營養補充 維持體重保持體力
2010/08/05 18:23:23瀏覽1237|回應0|推薦0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2009.06.22 
 
根據衛生署公布9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十大癌症次序中,胃癌排名超越子宮頸癌,成為第七名。雖然食道癌掉到十名之外,但是食道癌在胃腸道癌症中預後也不好,由於胃癌、食道癌初期沒有甚麼明顯的症狀,所以極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早期治療時機,胃癌與食道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大約10%~21%,因此,胃癌、食道癌的預防及早期偵測十分重要。

胃癌成因尚在研究中,至今仍未能完全明瞭。但據資料顯示,可能與經常進食煙燻或含亞硝胺等致癌物質的食物有關,近年也有研究發現部份胃癌的成因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另外,長期患有惡性貧血、腺瘤性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人患胃癌的機會也較其他人高。常見臨床症狀即消化不良,肚子不舒服伴有輕微的噁心、反胃、胃灼熱感、腹脹、打嗝、食慾不振、胃口改變、全身倦怠無力或者是下痢等。

胃癌基本治療方法是以外科手術為主力,將腫瘤及其周圍組織及淋巴腺切除,對於已有轉移及無法完全將腫瘤切除的病患,可藉著給予化學抗癌藥物來延長存活時間。在胃癌手術前後,也可考慮利用放療搭配化療,殺除看不見,無法割除或是殘留不乾淨的癌細胞,以達至局部控制之目的。放射療法有時也用以減輕一些臨床症狀,諸如疼痛、流血、和吞吃困難等。

至於食道癌男性的發生率為女性的三倍,成因包括抽菸喝酒,經常吃含有亞硝基胺類的食物,或有慢性逆流性食道炎,此外,頭頸癌病人與食道癌危險因子都為抽煙喝酒,因此頭頸癌病人所發生的繼發性原發癌症中,有三分之一發生在食道。

食道癌患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至晚期因腫瘤變大,明顯阻塞食道會引起吞嚥困難的症狀。食道癌有時也會引起胃痛、嘔吐、咳嗽、聲音嘶啞、胸骨後方疼痛及喉嚨痛甚至經常嗆到,將導致病患體重在短時間內明顯減輕。晚期食道癌還可能會出現吐血、黑便、咳血、咳嗽等症狀。如果侵蝕到鄰近的主動脈,甚至可能會發生嚴重大出血。

早期治療食道癌,可以外科手術切除,當腫瘤逐漸變大且食道通路愈來愈窄,而無法進食時,可另做「胃造口術」,這種手術可將食物直接灌入胃部。當腫瘤大小及位置不適於手術切除時,放射線治療是另一種選擇,此外還有化學治療,可結合放射線治療來減小手術前腫瘤的大小,甚至可單獨同步電療化療就有機會達到治癒腫瘤的可能。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腫瘤內科癌症病人中,許多比率是死於營養不良,可見營養補充對於癌症患者十分重要。患有腸胃道癌症的患者常會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無論化療或電療之後,食慾都不佳,對於治療承受力更差,雖然不能跟一般人一樣照三餐進食,但是只要腸胃道可通過的飲食,就是比較好的養份,比任何點滴都好。採用少量多餐,適當營養,為患者設計的營養品,來維持體力與體重,納入整體計畫中。在手術之後或化療電療期間,更需要補充營養。

有研究顯示,含有混合高蛋白、深海魚油、脂肪、醣類多重成份的營養補充品,不但可促進癌症患者的食慾,還能改善腫瘤消耗患者蛋白質脂肪的情況,在營養補充的過程中,體重至少不會往下掉,但是會逐漸回升,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體重才會累積,大約需要二至三個月或更久的時間。

預防胃癌、食道癌,必需戒除抽菸、酗酒這兩大危險因子,並且要遠離醃漬食品、燻烤食物,以及避免服用過量食道逆流、肥胖、非類固醇消炎藥等,都會增加胃癌和食道癌的患病機會。而且動物性蛋白質勿攝取過多,最好要養成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以免增加患者胃癌和食道癌的機會。

胃癌與後天飲食關係密切 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效果佳
撰文/曾鈺庭

《特別企劃》

胃癌的發生與後天飲食習慣關係密切,尤其很多患者被發現時已是晚期或癌細胞轉移而無法開刀切除,幸好有愈來愈多的臨床數據顯示,新的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無論是對疾病的控制或延長存活率都有顯著的成效,醫師建議,患者若能同時改變飲食習慣,並補充營養有助於後續治療。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腫瘤科醫師顏家瑞指出,胃癌發生的原因,目前已知與長期慢性胃潰瘍或是胃發炎所引起,另一新發現是與胃幽門桿菌有關。他認為,胃潰瘍或胃炎可能與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食用含有化學成分的香腸,或高鹽食物泡麵、泡菜醃漬物等,被胃酸分解後會產生致癌物質刺激胃部,這些被視為可能發生癌病的原因。

胃癌與先天基因遺傳的關連性並不大,倒是胃幽門桿菌在胃癌患者很常見,甚至在同一家族多位胃癌患者身上發現同樣病菌,一般認為,幽門桿菌具有群聚性,透過共同飲食、或特定食物將病菌傳播到家人身上,可見胃癌可能與後天環境較有關連。

顏家瑞指出,患者經由胃鏡檢查發現胃潰瘍時,順便進行切片,一旦證實為癌症便手術切除,但臨床發現約有4成發現時已是晚期胃癌或癌細胞轉移,無法進行手術,只能以放射性、化學療法治療,或合併標靶藥物治療。

他說,目前有多種胃癌新藥研發出來,且有愈來愈多研究證實,使用胃癌新藥的療效比標準療法好,無論是腫瘤反應率及患者存活率均有顯著效果,副作用也相對較輕,患者醫囑性高,這些均有助於提高治療的效果。

顏家瑞指表示,以用於乳癌治療的賀癌平(Herceptin)為例,在全球性大規模的胃癌臨床試報告,此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的效果,對疾病控制率達5成,患者存活率提高20%,均比單獨使用化療效果好,平均生命從12個月延長到16個月;但目前健保尚未給付,胃癌患者得每個月自費6萬元,加上並非每位患者都適合使用,患者必需經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分析(IHC),檢驗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基因,若陽性時使用才會有反應。

顏家瑞建議,使用標準方式治療的患者若效果不理想,或是被檢出已是胃癌晚期或已有轉移的患者,可先要求檢驗her2基因,再詢問醫師目前是否有適合的標靶藥物或是可參與新藥的臨床試驗。此外,由於胃癌轉移或復發,疾病惡化速度快,影響腸胃道吸收,因此,病人在營養狀況維持上就顯得相當重要,除了得改變原有飲食習慣外,例如少吃高鹽食物或化學物質外,還得多補充營養,才有辦法面對後續的治療。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NMMM7927&aid=4293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