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25 22:55:39瀏覽3673|回應16|推薦169 | |
上個世紀七零年代,電腦這個名詞已經不只出現在電影之中了,上大學的第一天,拿到生物系的課表,發現即使不是電腦系,電腦課Fortran是理學院所有的系的必修課之一。 不知道何時成立的輔大理學院新電腦室,就是電子工程系的一間普通教室,只不過擺了一堆大大小小的櫃子,佔滿大半間教室。電腦室外有電腦助教及打字秘書的辦公室。由於理學院的每個系都有電腦課,而且每個星期都有作業,作業寫好要交給打字秘書,往往要排隊等候好幾天,才能拿到打好的電腦卡。一句程式句子就要打一張卡,小小的一個程式(program)就是一大盒卡片,然後再送進電腦去跑(run)。很少會有程式一次就可以搞定,免不了要抓蟲(debug),修改,再打卡,再跑。 Mainframe 電腦室 如果有人不小心把整盒卡片掉在地上,灑了一地,應該會哭,因為要撿起來再照順序排好,會很頭痛。雖然電腦課不是我們的主課,每個人也多修滿25個學分,但整個大一就天天在寫程式,抓蟲,再改程式中度過,佔據了不少應該去約會的時間,由剛開始的興奮,到後來的厭煩。有些邏輯強的男生可以趁機幫心儀的女生抓蟲改程式,倒是成了另類的約會。 電腦卡(Punch Card) 當時的講師是一位有軍方背景的電腦碩士,頂多三十多歲的年輕帥哥,上起課來輕鬆有趣。由於我們不是電腦系,所以課堂上他也儘量以提高我們的興趣為主,沒有給我們太多的壓力。 系館一樓有兩間普通生物實驗室,每位大一新生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好不容易熬到了大一上學期期中考,考前的星期六,大部分的同學留在實驗室讀書,而且開始考前大猜題。因為老師曾提到會有一個寫應用程式的大題目,且大概描述了出題的方向,此一題最少佔50%以上。 當年的課外電腦參考書非常少,全班最大隻的沈同學,在書店找到兩本參考書,書店中也僅此兩本,沈同學在書中找出其中最有可能的一題,完全符合老師的提示,大家就七嘴八舌地一起硏究,最後把邏輯弄清楚了,才收拾書包回家,或回到宿舍。 考完試的一個星期後,講師走進教室,發考卷時,看了大家一眼,把考卷放在講桌上,嘆了一口氣後,停了幾秒鐘,才開口:「你們自己說吧!怎麼回事?我批改了頭幾份卷子後,就覺得事有蹊蹺,好像有人作弊,但愈批的愈多,卻愈覺得奇怪,不太可能幾乎全班一起作弊,但每個人的答案卻都如此相同,而且如果作弊,應該a,b,c,d等變數或參數應該寫的一模一樣才對,但卻又幾乎每一個人的都不完全一樣,但每一個人的邏輯又都寫得完全一樣,唯一的解釋就是應該可能有人猜到題了。」 全班同學都低著頭,沒人敢吭聲,老師只好再嘆一口氣,開始唱名發回考卷,由最高分先發,當他唸到第一個名字:「沈ㄨㄨ,99分」,全班頓時轟堂大笑。 當沈同學晃著龐大的身軀走到台前,老師用手把考卷一蓋,對著沈同學:「說吧!怎麼回事?」 沈同學聳聳肩,說:「對啦!考題是我猜到的。」沈同學後來轉學,成了牙醫。 下一個唱到名的就是我,97分,好像命中注定,轉了好大的一個圈,最後還是脫離不了IT的魔咒,未來要吃IT這行飯。
延伸閱讀: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