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19 04:20:29瀏覽2536|回應1|推薦136 | ||||
台灣傑出演藝團隊「采風樂坊」日前在華府僑教中心舉行一場公演,是來自台灣的高水準傳統音樂饗宴,吸引許多對傳統國樂與台灣民間音樂感興趣的僑胞到場聆賞,樂手們與來賓以傳統母語唱和唐詩互動,掀起陣陣的高潮。
會後樂手們與部分來賓合照 采風樂坊的行程助理林子惠說,樂坊此行帶來的的作品以保留傳統音樂為底韻,融合現代音樂、傳統的絲竹樂歌謠、與吟詩作對歌仔調。開場的演出中,采風樂坊選擇傳統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胡琴、笛子、琵琶、古箏、揚琴、與阮咸的六種樂器,演奏「行街」、「聽風的歌」、「春雨」等改編傳統樂曲,由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黃正銘、笛子演奏家吳宗憲、琵琶演奏家林慧寬、揚琴演奏家李采蔆、古箏演奏家葉娟礽、與阮咸演奏家張翔媜同台合奏演出,沒有鑼鼓與嗩吶的喧囂,將傳統音樂元素或樂器本身特殊的音響色彩,運用到現代音樂的創作中,呈現最細膩兼具現代與傳統的絲竹音樂。
采風樂坊
許多歷史及語言學家公認,閩南語保留了最多唐代中原的音韻,所以用台語唱頌唐詩,最能唱出這些唐詩的原味。采風樂坊以閩南語演唱幾位唐朝著名詩人如王之渙、王昌齡、崔顥、孟浩然、與李白的唐詩作品,配上改編的傳統曲調。現場邀請幾位觀眾以台語和客語朗誦唐詩,最後,一位來自葡萄牙的女孩,即將嫁為華人媳婦的Gaby,用中文吟唱李白的「靜夜思」,她在龍林學院林秀蘭老師的教導下,以兩個月時間將該詩讀得字正腔圓,令人刮目相看。
觀眾以台語朗誦唐詩
Gaby用中文吟唱李白的「靜夜思」 采風樂坊的團長兼二胡演奏家黃正銘解釋說,如果單純以傳統樂器的特色而言,悠揚的笛子聲代表詩人李白,婉轉低語的二胡則是描繪影子,和以輕盈的琵琶聲銓釋明月,「三者合奏最能夠闡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意境。」 采風樂坊此行的押軸戲是吟詩作對歌仔調的演唱,由知名歌仔調演唱家邱婷擔任演唱。邱婷出身三代台灣北管亂彈世家的音樂人,父親是北管大師邱火榮,母親則是亂彈大師潘玉嬌,都是教育部薪傳獎得主的「人間國寶」。由於台灣亂彈戲的唱唸和北管音樂都有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北管更吸取中原音韻而得名,與使用南方音樂元素的南管互為對應,相傳在17世紀之後到臺灣,是台灣流傳最廣的傳統音樂,常見於傳統戲曲、迎神賽會、陣頭、及布袋戲表演上。
歌仔調演唱家邱婷唱作俱佳
由於邱婷在年少時,曾跟著父母跑遍全台北管軒社,不僅演出,更參與後台伴奏,讓邱婷成為少數北管、亂彈皆精通的傳統音樂人。當她演唱〈歌仔幻想曲〉,以及台語詩人路寒袖的詩,由名作曲家郭哲誠編曲的〈桂花釀〉和〈煞戲〉時,無不絲絲入扣,而且作功優雅,引人入勝。邱婷演唱完煞戲後,解釋道:「台語的〈煞戲〉就是散戲,是摘自路寒袖老師的〈煞戲-月鳳之歌〉台語詩,詩中道出戲班人的辛酸,光鮮亮麗演出之後的孤寂,此曲最能銓釋當年如遊牧民族的戲班生活,甚至今天采風在全美巡迴演出,團員們彼此相濡以沫的心情。」,也讓人深深地領略了台灣歌仔調音韻之美。 當晚的音樂會,在一曲輕快的〈草蜢弄雞公〉以及兩首安可曲《滿面春風》與《身騎白馬》中結束。
采風樂坊(维基百科) 采風樂坊(英文:Chai Found Music Workshop)是台灣知名的傳統絲竹樂團,在1991年由知名二胡演奏家黃正銘成立,主攻胡琴、笛子、琵琶、古箏、揚琴與阮咸等中國傳統絲竹樂器,並延續至今,旗下另有專門傳統音樂人才的「益生文教基金會」,是2000年由江朝陽居士與采風聯手成立。采風最著名之音樂劇創作,當屬2005年的「十面埋伏」,而在2007年,采風更在國家音樂廳二十週年慶時,以上千人同時拉胡琴,創下「千人胡琴」的世界紀錄。采風除了打破傳統,更結合現代風,創造新潮演奏,並在其後成立采風二團與三團,以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邱婷(维基百科) 邱婷,台灣記者、作家、製作人,新北市新莊區天主教輔仁大學畢業,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著有《媽媽上戲去》、《生命的太陽》(蔡振南傳記)、《戲臺明滅》、《明華園:台灣戲劇世家》、《邱火榮:北管藝術領航者》等書,曾在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臺南市官田區)中國音樂學系、華梵大學通識中心等校系擔任兼任講師;2008年間擔任宜蘭縣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5個月。曾擔任《自立晚報》副刊編輯,《首都早報》、聯合報系《民生報》藝文新聞記者。教育部薪傳獎得主邱火榮和潘玉嬌的女兒,與邱火榮合著《北管牌子音樂曲集》、《北管戲曲唱腔教學選集》。 北管(维基百科) 北管為中國大陸閩南與台灣流傳廣遠的傳統音樂,歌曲及戲劇表演。這裡面,又影響台灣為最深。21世紀的台灣,北管音樂雖較少有完整性的表演,但是其音樂仍常見於迎神賽會,陣頭,甚至傳統或現代布袋戲表演上。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就是京劇稱為中原音韻、中州韻的湖廣話)而得名的北管,與使用南方音樂元素的南管互為對應。北管各音樂團體中,西皮派奉祀「田都元帥」,福祿派奉祀「西秦王爺」,每當較勁演出或發生爭鬥,則各奉其神出巡示威,導致發生西皮福祿械鬥。 亂彈戲 「亂彈」名稱源自清朝中葉,朝廷將崑曲稱為「雅部」,而其他地方聲腔歸納為「花部」,且統稱為「亂彈」。大陸並無「北管」的劇種,臺灣早期亦無「北管」一詞。「北管」原本是為了和「南管」做對稱,而其中所謂「管」可能為「曲館」之意。民間稱呼演唱南音、南樂的曲館為「南館」,後來以訛傳訛,就變成「南管」,而「亂彈」也以「北管」稱之。臺灣俗語:「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表示肉類以五花肉最為美味,而戲曲則以亂彈戲最好看。亂彈戲在臺灣由於宗教因素,曾經是最流行的劇種,無論節令廟會或婚喪喜慶,激烈喧騰的亂彈樂曲,成為臺灣歷史舞臺重要的音樂。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