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27 20:31:38瀏覽649|回應2|推薦22 | |
失望與嗟嘆—若予《沁園春》與《賀新郎》兩首詞作讀後感 一、前言 人的一生,沒有必然的成功,也沒有偶然的失敗。在成功與失敗中如何看待自己,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對於詩詞,春樓向來抱持著濃厚的興趣,但是從來不敢嘗試著寫,因為自知寫不好也寫不來。早前在部落格或聊天室,喜歡到處逛著看著,也會與人閒聊,所以曉得幾位能寫會寫詩詞的人。這篇文章的主角—若予,便是其一。 詩詞是很主觀的文字藝術創作,是作者將自身的情感抒發之後,融入在文字中,但是因為受限於格律的規式,因此除了必須有情有境讓人有感之外,還得要文字能讓人讀來順暢不覺滯澀。春樓無才,所以不敢嘗試。 讀若予的詩詞,有時暢快淋漓想擊節而讚,有時低回沉吟而欲淚潸潸。這是作者成功地抓住了讀者的心,讓讀者隨著文字而起舞。但是,作者內心想要表達的,讀者能說出個子丑寅卯嗎?春樓無狀,試著從《沁園春》及《賀新郎》兩首詞來解構若予想要表達的心思。 二、征人吟《沁園春》 雲卷天衢,颯颯飆塵,蔽野鏑鋒。望山南山北,纛旗綿亙,艛船艦艇,盡指江東。振漢威儀,蕩平吳越,踏破狼山建事功。南柯覺,但昏鴉旋繞,霾晦蒼穹。 淙淙巴水煙濛,祇得見、橫江鎖鏽溶。正翛翛梅雨,迴腸孤客,餐猶斗米,誰使彎弓。細樂蘭英,驪珠翠黛,紫闕周流鬥雪紅。飄零去,向雲嵐深澗,漫浪乘風。 這首《沁園春》,背景當是三國時期夷陵大戰後的蜀漢,主人翁應是戍守在巴水一帶的老兵。 前段在寫夷陵大戰出征時的軍容壯闊、士氣高昂,卻在結句處重筆一蕩,頓使情緒墜入深淵,出征時的壯闊激昂,宛若南柯一夢,如今只見昏鴉徘徊、沙塵蔽天,絲毫再無生氣。後段則寫蜀漢軍備現況、老兵境遇,更寫上位主政者的腐敗豪奢、貪婪偏安,致使蜀漢後期終究籠罩在一片煙霧朦朧之中,看不見未來,結句處回筆帶出老兵的失望而生歸隱之心。 全詞用前後段對比的寫法,帶入主人翁與旁人、上位者之間的心境及態度的差異,成功突顯了主人翁從建功熱切、到亟思作為、到不如歸去三個階段的心理活動狀態。整首詞表面看來平鋪順暢,實則筆調暗藏迴峰,足見作者造境抒情、運字寫意的用功。 三、自嘲《賀新郎》 仰望嗟歎久!向英才、酣歌倚馬,萬言隨就。生紙直書民瘼苦,筆掃魔羅群醜。任騁望、豪吞老酒。寶劍鋒芒殘賊指,一時間、虎豹齊聲吼。正拜爵,笑談走。 乃余寒舍獃耆耇。想當年、也曾側帽,傲倫明秀。無奈何錙銖計較,淪落花銀印綬。愛旖旎、偏偏才瘦。為作新詞窮腹笥,到如今、草屋還貧舊。祇獨看,遠嵐岫。 這首《賀新郎》明顯地在摹仿宋代稼軒詞在格局上開闊的筆觸,嚴格來說,不像。但也正因為不像,在作者多篇(如遊長江有感《水龍吟》、荒村《六州歌頭》、江夜《絳都春》、征人吟《沁園春》及自嘲《賀新郎》,在印象中還有早前的好幾篇詞作也是,可惜若予都收起來了)的練習之後,逐漸造就了屬於自己的筆意。 作者這首詞在寫法上運用了前古後今、古英才今自身的對比方式(又是一個對比)。如果對古典詩詞不甚孰悉的讀者,在讀這首詞可能會有種「英才笑談走之後而沉淪江湖」的解讀,這是錯誤的。假使讀者掌握住前段第二句的「向」字,整首詞便可解了。向,是嚮往的意思。 前段起句就是重筆,仰望、嗟嘆、還很久,這番起手,不可謂不重。接著筆調一彈,寫出作者嗟嘆的原因,嚮往古之英才如何才思敏捷、心想手寫、指揮若定,如何馬上酣歌、胸襟豁達、不屑公侯。後段則是自嘲的重頭戲。文人自嘲,向來是自黑不嫌重的,只管往自己頭上倒汙水,差別僅在有的文雅,有的粗野。作者的自嘲,屬於文雅的,不過讀來不使人覺著牙酸,反而有股詼諧的感覺。此外,前段的起句、後段的結句,則是相互呼應的寫法,作者這是一雅到底了。 本詞的詞題既是自嘲,全詞又是前後對比的寫法,作者想表達的當然是「古之英才所有,今之作者闕如」,這是題中應有之意。今人文學造詣再高,要達到古人那般的成就,怕是難了。學習背景不同,外在環境不同,成就自然也不同。那麼,作者在自嘲什麼呢?這一點,才是作者在《沁園春》及《賀新郎》兩首詞作中、甚或是其他幾篇的作品中,想要表達的心思。也就是宋詞填作中很需要講究的一點,寄託。 四、作者的心思 記得若予曾經寫過十數篇淺談詩詞的文章(這些作品也都在收起的範圍,很可惜!),內容之中反覆提到了「意境」、「感發」、「有所寄」。有所寄,就是有所寄託的意思。寄託,簡單地說,就是明面上給你看到的是一個意思,但是背地裡卻隱含著另外一個意思;換個角度來解釋,就是寄情感於某個事物上來借題發揮,達到紓解情緒的目的。要做到這點,若是沒有足夠的文學功底,是很難達到的。 春樓看來,若予在詞作中寄託的功夫,已然是達成的了。 在若予的多篇詞作中(當然不僅僅限於本文提到的幾篇),都有寄託的隱意。那麼,所寄者何?這就要從若予的詞作中推敲了。 若予寫過自嘲題目的有兩首,一首依稀是《水調歌頭》(好像是這詞牌,但是也已收了起來),一首是《賀新郎》。在這兩首詞作中有三個共同的關鍵字:「花銀」、「詩詞」、「煙嵐」。花銀,是白花花的銀子,是現實。詩詞,是寄託的工具,是媒介。煙嵐,是遠在天邊的美好,是理想。這一解,似乎解開了謎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掙扎。但是,所要寄託的情感,是如何的一個樣貌?卻仍無解。 在《沁園春》這首詞中,那位「餐猶斗米,尚可彎弓」的老兵感嘆著現況的破敗、人事的腐壞、君王的貪樂,朝中沒有一絲絲的中興氣象,縱然老兵有一身的本領和熱血,但在國政不可為的情況下,孤客一人又能做些什麼呢?國家的未來是如此的遙不可知,國家的存亡是迫切的岌岌可危。老兵無能為力,只有鬱鬱地「向雲嵐深澗,漫浪乘風。」最終,蜀漢滅亡了。亡國後,後主劉禪還在司馬昭的家宴中說出「此間樂,不思蜀」的千古名句。 千百年後的辛棄疾,同樣也遭遇了這般的煎熬。辛棄疾所處的宋朝,綜合國力其實並不羸弱,尤其北宋一代不僅工商發達、錢穀盈倉,軍事力量更是不容小覷。然而,宋朝建國伊始,便確立了以文領武的制度,大幅削弱軍人的權力,導致武將的地位逐漸低落,直到宋朝滅亡。辛棄疾在南宋,不僅是領軍之將,更是文學詞人,但空有一身抱負,卻因朝政腐敗而使武意不能效力國家,終致辛棄疾只能「抱恨入地,齎志以歿」。 史蹟班班在目。若予其人其思,是否也如蜀漢老兵、南宋稼軒般有志難伸、有憾難平?記得若予在《水調歌頭》中有句「年少投身行伍」,在《賀新郎》中有「想當年、也曾側帽,傲倫明秀」詞句,那麼,謎底終於可以揭曉了。若予是不是也有著屬於他自己的故事呢?想來,應是肯定的。一般的武人,同樣的惆悵,不止的憂思。 五、結語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這是辛棄疾的壯志難酬。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這是辛棄疾的山河舊夢。 「生紙直書民瘼苦,筆掃魔羅群醜。任騁望、豪吞老酒。寶劍鋒芒殘賊指,一時間、虎豹齊聲吼。」這,應該就是若予魂牽夢縈的心志了吧! 春樓寫于2019.3.26 後記:春樓畢竟不是文學科班出身,對於詩詞也就是憑著自己的興趣而為。這篇文章,說不上是多正經的詞作評論,至多就是隨寫罷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