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14 18:34:28瀏覽49570|回應5|推薦33 | |
漢字就像藝術一樣讓人著迷,很多外國人迷上漢字刺青,足球金童貝克漢在腰側刺了八個漢字「生死乃命,富貴由天」,這句話還蠻正點的。 有的刺青迷只因喜歡卻不知其真意,職籃NBA丹佛金塊隊大前鋒馬丁,在左手小臂內側紋上「患得患失」四個字,馬丁聲稱「患」的意思是關心(Care),四個字連起來,是提醒自己既要關心「得」也要關心「失」,在比賽中不可分心。 台灣有一個KUSO廣告,是「買櫻花送油網」的廣告,由於很好笑讓人印象特別深刻。(本人並不鼓勵刺青)
使用漢字的國家由於文化差異性很大,其代表的意義也不盡相同。例如日本的漢字不能全然用華人的思考邏輯去解釋,其發音不但不同,代表的意義也早已脫離華文的原意。 由於現在學了日文,不夠認真的我一直算是初學者,但至少不會像不懂日文時,先入為主地將華人的思考邏輯套用在日本漢字上,結果仍然百思不得其解。例如日文的「暗算」其實是中文的「心算」,與用盡心機、勾心鬥角完全無關。 日本每年12月12日是「漢字之日」,反映社會百態的年度代表字,今年高票當選的漢字是:「絆」(請不要用國語發音),日語發音為「KIZUNA」,指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紐帶,情感牽絆的意思。若真要找可取代的華文來解釋「KIZUNA」,還真的不容易找出適當的字來。 大地震的影子揮之不去,排在第二位及第三位的年度漢字分別是「災」與「震」。 最終「絆」(KIZUNA)字脫潁而出,有種洗滌傷痛、撫平傷口後繼續向前進的作用。
日本遭遇大震災後,許多人幾乎失去生存的希望,由於人與人之間相互扶持的情感聯結,來自世界各國的溫情支援,慷慨解囊,帶給災區民眾活下去的勇氣,更深深體會到患難見真情的真意,這種情感聯結支撐著他們走出傷痛,即是「絆」(KIZUNA)獲得青睞的主因。
當時的總理大臣菅直人為感謝各國救助之恩,在國際媒體刊登感謝信,就用了「絆」(KIZUNA)這個字作標題。 「絆Kizuna—the bonds of friendship」(台灣版本譯作「厚重情誼」,內地版本譯作「情誼紐帶」) 在信的最後一行寫著: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難見真情)
日語中的「絆」(Kizuna)字,與中文的「絆」字,表面意思雖然差不多,但有趣的是,兩者的深層意涵卻相異其趣。 中文的「絆」字,原意是牽住馬車與馬腳的繩,中文常用的「絆腳石」帶有束縛、阻礙的意思,中文的「羈絆」指的是牽制,多半用在痛苦、沉重的地方,多少暗示了親情友情當中不自由的苦澀部份,在某種程度上負面意義大於正面意義。
在日語中,「絆」(KIZUNA)則是非常正面的詞彙,翻開日文詞典對「絆」(KIZUNA)的解釋為,「切不斷的情感關係」或是「分不開的連帶關係」。 如果用在家庭的話,指的是親情的連帶關係;如果用在朋友之間的話,則指的是朋友之間的連帶關係。親情和友情雖然有沉重的部份,但日文的「絆」(KIZUNA)指的是好的那一部份,而且這個好的部份是切不斷的。
「絆」(KIZUNA)並不侷限於親情和友情,即使是不認識的人、從未謀面的人,只要他們的心能夠彼此共感,就表示他們之間有所謂的「絆」(KIZUNA)。日本311大地震之後,各國民眾能感受到日本的狀況,紛紛捐錢支援日本,這種共感的連帶構造就是「絆」(KIZUNA)。 以團隊合作的精神,引申為互相幫助的聯繫,因此「絆」(KIZUNA)含有更深層的人情味。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日文「絆」(KIZUNA)的意思其實比較接近深厚的「情誼」。
「絆」(KIZUNA)字微妙地展現出人與人之間絲絲縷縷的關係,哪怕是互不相識的陌生人,仍舊存有一絲絲的關係。放在現今的網路世代來看,「絆」(KIZUNA)的意義更能體現無遺……
我們的漢字傳到日本後,經其發揚光大,意涵更為精深,情感更加豐富。日本人於漢字方面的巧思深鑿,確實令我們深深感佩!! 日本是個高度開發的文明國家,晚婚、不婚比率年年升高;2010年,描述獨居現象的「無緣社會」成為十大流行語。「無緣社會」裡的都市人,家人在遠方,鄰居一個也不認識。 代表繁瑣人際關係的「絆」(KIZUNA),311後成了安全網,象徵震後的日本從「無緣」走向「絆」(KIZUNA)。 越是身處空前大災難之前,越能讓人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情感牽絆的重要性。 一位擅長從廣告文案中觀察社會趨勢的廣告人,日本部落客「東京碎片」,在他出版的「絆:後311,日本社會關鍵詞」一書中,他分析,311震垮了鋼筋水泥,卻讓社會結構更加緊密。地震時單身獨居的人們獨自面對恐懼,讓1/4女性開始關注婚姻,興起了「311結婚潮」,震災後一個月,結婚的人暴增。
過去日本的公寓設計,強調「避免居民與鄰人面對面」。311後,許多東京公寓特意讓各戶門口相對,並增加共用的院子。職工運動會可助企業凝聚員工情感,震後東京代辦企業運動會的業務,也比上一年增加五成。
據調查指出,日本人「不和家人以外的人來往」的比例為15.3%,遠高於各國平均的6.7%。 原本強調自律、自肅的民眾,為了協助災區重建、振興經濟,同時也開始珍惜家人親友相聚的機會,減少外出應酬。從協助災區重建的支援採購、食品宅配、到府外燴、節慶用的鮮花、蛋糕賀禮、到新春家庭旅行等,都持續熱銷。
這種「絆」(KIZUNA)現象造成了日本消費的新暖流,因311結婚潮,婚戒等相關商品的業績,比上年激增25%;就連同學會、忘年會等,各種名目的聯誼活動,都比往年增加三成。 可預見的是,在高齡、少子化的日本,因災難而甦醒的「絆」(KIZUNA)意識及「絆」(KIZUNA)消費,將是拓展內需市場的重要主題。
此外,許多年輕人因震災而激發出參與奉獻的熱情。據日本內閣府調查,20幾歲年輕人參與志工活動的意願,2007年為四成,到2011年已提高到六成。 青年投身社會貢獻,不僅擔任無酬義工,同時也身體力行訴諸道德環保的綠色消費,化身兼顧社會貢獻和利益的社會企業家。
總之,危機正在考驗著日本,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機,重生的轉捩點。 一位宮城縣名取市六年級的小學生菊地里帆子,寫了一篇親身經歷震災的文章。以下節錄部份內容: 「海嘯以後,所有東西都失去了、不見了,對我來說,家鄉是很重要的。」 「但那些奶奶們都被海嘯沖走了,很多回憶的東西都被沖走了,在一瞬間都沒了。」 「我最喜歡的海,卻侵吞了我最喜歡的地方。」
「但在我們不安情緒的背後,有月亮或星星強烈的光支持著我們。平時在街道上看不到的小星星們,都變成很大的希望之光,繼續的照亮我們。」
「因為震災,我感受到人的善良溫暖,將來,希望我能回報給這些給予我們元氣的人,我一生都不會忘記這份感激,我會心存感激的心繼續活下去。」
文末她說:「『當失去了燦爛的陽光,小小的光芒也能發揮作用。』我心中的光芒雖然很小,但我會努力地成為希望之光。」
(部份內容參考自相關資料,若有侵權請告知。)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