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07 10:56:08瀏覽1204|回應0|推薦60 | |
2011年4月Estonia 波羅的海三國自古以來就是連繫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歐洲大陸的甬道,在歷史的過程中曾經遭到丹麥、日耳曼騎士團征服,自此皈依天主教 。14世紀立陶宛亦曾有過璀璨輝煌的帝國版圖,卻隨著條頓騎士團的沒落,逐漸歸入波蘭的統治,到了18世紀末波海三國全遭蘇聯所控制,一次大戰結束時波海三國曾經爭得短暫的國家獨立,然而迎來的卻是獨裁的政府,1940年蘇聯入侵三國,開始了長達半世紀的共產極權統治,雖然如此,波海三國始終沒有放棄其爭取獨立民主的努力。 1989年8月23日 在德 、蘇密約簽訂50年前夕,三國百分之40的民眾以一條長達600公里手牽手的人鏈;連貫三國,向全世界傳達爭取自由和反對共產暴政的決心(這個場景也曾經在臺灣如法炮製)。這個即使在蘇聯統治下也依舊保有歐洲格調的三小國,在波羅的海沿岸不但是當時最熱門的渡假區,也是前蘇聯最富裕的地區。 1991年蘇聯解體後波海三國陸續獨立,終於步上自由民主的道路,時間奔馳景物變遷;所幸今日的波海三國尚保有不少蘇聯時代的況味,尚未掩抑在民主化的奔騰巨流中。 Tartu Tartu為愛桑尼亞Estonia第二大城,曾經受波蘭、立陶宛及瑞典統治,13世紀Tartu加入漢薩同盟(Hansa League)成為波羅的海地區重要的貿易城市。下圖的Tartu大學是愛桑尼亞一流的學府,這是由瑞典國王(Gustav II Adolf)於西元1632年設立。 撥雲見日的剎那陽光正好打在斑駁的磚牆上,牆上的壁畫呈現了古早的Tartu大學,馬車、士紳、淑女散發著古典的氛圍,畫面右方是現今實際的Tartu大學,兩相比較亦古亦今使畫面自然表現出強烈的對比,後方散不開的烏雲形成底色正好襯托主題更形凸出。
2011年5月Latvia
Ventspils 位於波羅的海的Ventspils是中世紀漢薩同盟的古城,由於是不凍港;19世紀末沙皇時代特別連接上通往莫斯科的鐵路,使得Ventspils成為最最重要的貿易港和造船廠,前蘇聯時代又建立了輸油管道使Ventspils成為全蘇聯最賺錢的港口。 晚間九時後Ventspils的波羅的海天空,展現了令人驚豔的層次和對比,這個三分的構圖,中間是引人注目的鵝黃色,爾後由淺褐色向上鋪陳至紅藍交雜的暗色調,下方則是濃烈的黑藍色交織著金紅色的光影,這個當年蘇聯核武潛艇縱橫的海域,如今商船觀光客絡繹於途,雖時過境遷「波羅的海」依然展現其無與倫比的暮色。
2011年6月Mexico 中美洲最大的國家,源起於亞洲人的移居,是馬雅古文明的發源地,也是16世紀西班牙最大的海外殖民地。 19世紀初獨立、19世紀中發生美墨戰爭、20世紀初的流血革命和之後長達30年的內戰,期間社會動盪,暗殺、行刺不斷發生,越界前往美國的偷渡客等,再再成為好萊塢電影的題材,相對於國內墨西哥旅遊資訊的不足,一般國人對墨西哥的印象都源自電影中的動盪情節,因此較少走訪殊為可惜,這個充滿陽光熱情洋溢的拉丁民族,有太多值得發掘的真善美。 Mexico City 下圖為西元1569年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Philip II」(1556至1598年西班牙兼葡萄牙國王,在位期間國勢強盛,彊域廣闊並於中美洲地區廣設殖民地,支持天主教反改革運動)欶令興建的主教大教堂。 一般拍攝高大的建築物,除非受限於空間因素,應儘可能避免單獨一面取景,因為過大的建築物面積不但使畫面平淡無趣,更有不愉快的壓迫感(除非攝影者對畫面有特別的訴求)。 位於Zocalo廣場北面的主教大教室,日落後外部會打上金黃色的燈光,使整座建築物顯得格外莊嚴華麗,兩座鏤空的鐘樓在燈火映照下,宛如精美的雕刻品。 選擇教堂西側45°的位置讓教堂的兩面可以入鏡,再考慮像機的高度讓後方大教堂的大穹窿不致遭到遮蔽。天空沒有彩霞是唯一的遺憾,但後方的烏雲依然反映著天光,整個畫面的安排由前方暗黑的地面,延伸至中間亮麗的建築物,後方的天空強調了建築物的立體剪影,不但顯示了畫面的深度也加強了反差,以3秒快門搭配F8光圈拍攝。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