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繼續來推薦很棒的書《零極限》、《零極限之富在工作》兩本
2011/06/01 17:04:00瀏覽358|回應0|推薦0

繼續來推薦很棒的書《零極限》、《零極限之富在工作》兩本

  『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在心裡默唸這四句話,持續地清理自己、不斷地清理自己,讓自己處於“零“的狀態,就是《零極限》的精髓所在了。

  《零極限》創造健康、平靜與財富的夏威夷療法,是比較重理論一點,舉出許多的例證。而《零極限之富在工作》,是實用性比較高的,可以說是一本工具書,告訴大家如何運用在生活、工作上。

  這兩本書,都很棒,也很值得大家一再閱讀的好書喔!

一、
《零極限》創造健康、平靜與財富的夏威夷療法

作者:喬.維泰利、伊賀列卡拉.修.藍博士
原文作者:Joe Vitale、Ihaleakala Hew Len, PhD.
譯者:宋馨蓉
出版社:方智

二、
《零極限之富在工作》

作者:伊賀列阿卡拉.修.藍博士、河合政實
原文作者:Ihaleakala Hew Len, PhD.
譯者:劉滌昭
出版社:方智


-----↓以下摘錄書中部份內文與大家分享↓-----

《零極限》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什麼是零極限方法?很簡單,就是四句話: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這四句話代表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

對不起–表示自己對所發生的事情負百分百的責任(因為一切都是我自己創造的)

請原諒–請求寬恕(寬恕自己)

謝謝你–表達你的感激,表現你的信任,相信所有的問題都會以對每個相關者最好的方式獲得解決。

我愛你–呼喚神性的力量來清除相關的記憶,療愈一切的傷痛。

如何使用這個方法?很簡單,無論你遇到什麼問題,不斷地念這幾句話就行了。 (不用急著相信或者懷疑,去試試吧。)

零極限基本原則:

一、你並不清楚正在發生什麼事

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知道自己和周圍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就是現在,在你沒有覺察的情況下,你的身體和大腦正在自我調整。無數不可見的信號在空中傳遞,從無線電波到思想意識,而這一切你都無法有意識地感應到。你的確在創造你自己的實相,但這一切都是無意識地發生的,你的意識並不知道,也無法控制這個過程。這就是為什麼你可以一直正面思考,卻依然窮困潦倒。總之,你必須了解的是,你的意識並不是一切真正的創造者。

二、你無法控制每一件事

很顯然,如果你不知道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你當然也無法控制。認為這世界遵照自己的命令,只是一種滿足小我追求的表現。既然你的小我無法完全看透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那麼讓小我來決定什麼對你最好顯然是不明智的。你可以選擇,但你無法控制。你可以用你的意識去選擇自己想經歷的事,但你也必須學會放手,不去管它是否會實現,或怎麼實現、何時實現。臣服才是關鍵。

三、你可以療愈發生的一切

無論你的生命中出現了什麼,無論它是怎麼來的,都需要你去療愈,因為它現在是出現在你的感知範圍內。也就是說,如果你感覺得到,你就能療愈它;如果你在別人身上看到它,而它讓你受到困擾,那你就要療愈它。你也許不明白為什麼它會出現在你的生命裡,或者它是怎麼發生的,但你現在可以放手了,因為你已經覺察到它了。你療愈得越多,就越能簡單地實現自己的期望,因為你釋放了壅塞的能量,因而這些能量可以被用來做其他的事。

四、你要對你經歷的一切負百分之百的責任

發生在你生命中的事並不是你的錯,但它們是你的責任。這種責任除了包括你所說、所做和所想的一切外,也包括出現在你生命中的其他人的所說、所做和所想的一切。如果你對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一切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那麼當別人發生問題時,那個別人的問題也是你的問題。簡而言之,對於你的現狀,你不能怪罪任何人或事,你所能做的就是負起責任,也就是接受它、擁抱它、愛它。你療癒的程度越深,就越能與生命本源相連。

五、通往零極限之境的車票就是說“我愛你”

讓你獲得超越一切理解的平靜,讓你從療愈到達彰顯的通行證,就是那句簡單的“我愛你”。向神性說“我愛你”會清理你內在的一切,這樣你就能夠體驗當下的奇蹟–零極限。重點就是愛所有的事物,愛這多餘的肥肉,愛這癮頭,愛這問題兒童,或是愛鄰居、伴侶。總之,愛這一切。愛會轉化並釋放壅塞的能量,說“我愛你”,就能體驗到神性的力量,就像說“芝麻開門”一樣。

六、靈感比意念更重要

意念是心智的玩具,靈感則是來自神性的指令。從某一刻起,你會臣服,然後學會傾聽,而不是乞求與等待。意念是小我以受限的觀點去控制生命的企圖,靈感則是從神性接收訊息,並採取行動。意念發揮作用會帶來成果,靈感發揮作用則會帶來奇蹟。你喜歡哪一個呢?

-----↑以上摘錄自–《零極限》↑-----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F1001&aid=5278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