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14 10:50:38瀏覽2297|回應19|推薦183 | |
感謝電小二推薦刊登「貼心下午茶」 最近回到蝸居的公寓,離開多時,要處理的事陡增,經常在地下停車場跑進跑出,幾次車道會車小驚險,想起幾年前在世界日報發表過會車心得--【窄路相逢】,翻了出來,舊文重刊,依然可以配合眼前情況。原文發表後,我已經搬了居住的地點,鄰居有更多出手闊綽的新移民,有些事,似乎時間沒有添加學習價值。 圖片取自網路 窄路相逢 (2006-11-16) 住都會地區開車的朋友,出入大多為塞車所苦,私心底或多或少都嚮往出門時最好能一路暢行、快意奔馳。端的是這般心態,握著方向盤的先生女士們,開起車來,平日斯文秀氣的優雅模樣全都拋棄車外,超車、搶黃燈全不是新鮮事兒;要是遇到前方塞車或前車車行過慢,得見縫變換車道;若是鄰車出人意表地換道搶行於前,或轉彎車不按規矩等候直行車等等,駕駛當下得立即反應,一邊手腳機伶地操作控制,一邊又怨氣滔天地罵聲連連,修養、氣質此時也都丟到後座去了。這種「老夫(娘)跟你拼了」的反應,無關階級、學識、收入,我曾幾回搭乘朋友的車,見識過他們開車的氣焰,很難與下了車後、舉止進退謙恭有禮的社會菁英人士模樣,兜在一起。 開車禮儀其實從小處便可觀察得清楚,就像我的住處大樓通往地下兩層停車場的車道,是培養彬彬有禮的開車人士的絕佳練習場所。怎麼說呢?得先了解大樓地下兩層樓的停車場地。 我剛搬進來時,便覺得在樓層之間的上下坡道轉彎處牆角似乎方正突出,車道也不夠寬敞,不過當時大樓剛落成,完成交屋的戶數有限,上下地下第二層停車場的車數不多,上下大可逕取車道正中央行車,倒也不怕車身會刮到牆角。數月過去,大樓的鄰居紛紛進駐,原來停車場內只有寥寥可數的車輛,現在停車空位所剩無幾;這時若是趕在上下班熱門時段出入停車場,那下上樓層的坡道就有會車的危險。 當初建築師的設計可能想善用每一寸土地,從戶外開車進來,得一路走到盡頭才轉彎下第一層,下到第二層還是得一路走到盡頭再次轉彎,才能進大多數第二層的停車位。彎道僻處樓層最內端,上、下坡車完全看不到另一方來車,必須一邊行車、一邊小心留意轉彎處懸掛的凸面鏡,要是已進入彎道,才猛然驚覺前有來車,這時,要不就自個兒小心退車,退回到轉彎前靠邊禮讓,要不由對方客氣地讓步退後,不然兩部車僵在轉彎處,可真是「行不得也哥哥」。 在這兒,我曾遭逢好幾回教人嚇出一身冷汗的驚險場面。很多駕駛人埋頭轉彎,而忘了先抬頭探看是否前有來車,一旦進入彎道才發現有另一輛車在另一端,不得不緊急煞車,這時便是試驗駕駛人開車禮儀的時刻。 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的駕駛人會依進入彎道的完成比例或退車難易程度,很快地有一方會自動退去一旁,禮讓另一端的車輛先行;也有謹慎些的駕駛人,在轉彎前先察看凸鏡中來車的動向,早早在彎道之前有禮貌地停靠一邊,等候你先行。 不過,並不是每回都是這樣讓人心情愉快的會車。有一些駕駛人,在窄窄的彎道碰上了,硬是不管這些禮讓的人情常理,擺明就是「非你讓我不可」氣勢。身為女性,我必須很慚愧地承認,女性駕駛人佔大多數,更令人難以啟齒的事實是,其中以亞裔女性居多。 很多亞裔人士移居到北美之前,我想都已累積很多駕駛經驗,東方都市大多地小人稠,行車不易,像我文章開頭提到當「人」不讓的開車態度,尋常可見。遷居地廣人稀的北美之後,過去的駕駛習慣沒有及時修正,還是不饒人地「衝」、「衝」、「衝」。至於為何亞裔女性駕駛的氣焰比較高漲,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家園版曾有文友寫過同胞在社區公園內野餐時垃圾處理不當,或不按牌理趕著公園裡的鴿子、鴨子四處竄飛為樂的窘況。所謂入境問俗,其實大多數同胞都已了解要養成此地的生活禮儀與習性。我在此要仍要大聲呼籲,開車不僅僅是要到達目的地,過程中,我們更應優雅有禮,再怎麼趕、怎麼快,頂多快上三五分鐘而已,多一點揖讓,反而心平氣和,行車更安全穩當。 窄路上碰頭,無須杏眼圓瞠、氣急敗壞,只需退後幾呎,一、二十秒的等候,就會是個美好的一天。
圖片取自網路
|
|
( 在地生活|北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