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16 22:29:03瀏覽427|回應0|推薦1 | |
夢回翠堤春曉 第一次看「翠堤春曉」是民國六十五年夏天的事,那時我在台中當兵,受駕駛訓練。我看「翠堤春曉」的動機和許多人完全不一樣,我要的重點是看人家怎麼跳華爾滋,以及導演如何安排舞會的場景,至於劇情如何發展倒不是很在意,但那麼精彩的電影看一次是絕對不夠的,於是隔週又去看了一次,華爾滋的場景是明白了,也確認電影中華爾滋的跳法和我們學過的跳法完全一樣,如此便心滿意足的過了二、三年,我突然想起其實還有很多場景的細節沒弄清楚,於是又趁「翠堤春曉」在戲院重映和電視重播時,看了二三次,每次都有新發現,卻總感覺到還沒有完全搞懂這部電影的精髓。但「翠堤春曉」帶給我的啟蒙效應卻是巨大的,我到中華商場的唱片行把找得到的圓舞曲唱片,一股腦全買回家,耐心的一張一張聽完,詳細閱讀 首先買的是讀者文摘出版的一套「偉大的圓舞曲」(The Great Waltzes),有四張黑膠唱片,網羅了古典音樂中著名的圓舞曲,包括了歌劇中的圓舞曲,芭蕾舞中的圓舞曲,電影中的圓舞曲,以及維也納的圓舞曲,視野一下拉開了很多,此時已經來到七○年代。為了考驗自己的英文能力,動手將唱片附帶的解說翻譯成中文「華爾滋的故事」,寄給台北的 「華爾滋的故事」出版後,立即著手將「葛羅夫音樂辭典」上刊登的華爾滋文章翻譯成中文,同樣寄給 「華爾滋的故事」主要介紹「史特勞斯家族」的本身,以小約翰史特勞斯為骨幹,「華爾滋的故事-第二樂章」介紹的是華爾滋的發展史,和重要的作曲家及其重要代表作,「舞蹈和社交舞蹈的故事」則擴展到西方長達三百年歷史的各種舞蹈名稱和型式,毫無疑問的,華爾滋在其中扮演極具關鍵性的歷史角色。華爾滋出現以前的舞蹈,被所謂的「宮廷舞蹈」完全獨佔,華爾滋出現了以後,宮廷舞蹈逐漸式微,「自由舞型」的時代登場,一直延續到今天,已經跨越過一百五十個年頭以上。 華爾滋能夠取代宮廷舞蹈,成為時代的新寵,和西方二次重大政治革命有直接的關聯。「法國大革命」到「維也納會議」約有三十年的時間,歷經拿破崙在歐洲大陸呼風喚雨的年代。拿破崙垮台後,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itternich 1773-1859)主持「維也納會議」(Congress of Vienna 1814-1815)的期間,為各國會議代表舉辦了許多舞會,為華爾滋時代的來臨,奠定了基礎,但那個時代華爾滋根本還未成形,宮廷舞會跳的舞還是「波蘭舞曲」(Polonaise),「小步舞」(Minuet)和「嘉禾舞」(Gavotte)等典型的宮廷舞蹈,充其量會安排莫札特時代創作的「德國舞曲」(Deutsche Tanz)來助興,那個年代號稱「圓舞曲之父」的約瑟夫蘭納(Josef Lanner 1801-1843)和老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Sr. 1804-1849)都還是小孩,剛開始學習作曲和小提琴的演奏,華爾滋的影子才剛出現。但在宮廷外面的鄉村地區,許多類似江湖走唱的藝人已經在各地的酒館,賭場,咖啡館等地方,表演各種鄉村舞曲和民謠的演唱,其中三拍子的「蘭德勒」(Laendler)舞曲,特別受到歡迎。民眾在這些餐廳聚會時,常會跟著江湖藝人的音樂自由跳舞,和宮廷舞蹈講究禮儀的習慣和氣氛完全不同,二者分屬於互不侵犯的世界。二位圓舞曲之父的卓越作曲能力很快便被宮廷樂師發現,陸續延攬到宮廷擔任宮廷專屬樂團擔任作曲和指揮的工作,生活上不虞匱乏。這二位年輕音樂家作曲速度極快,極富創意,生活周遭所見任何事務,都可變成創作的題材,因此大受歡迎。他們的作品產量又多,又極具領導天賦,很快便擁有大票的愛慕者,他們是好朋友,又是強有力的競爭者,對維也納人而言,這二個優秀的年輕音樂家無異是天賜的禮物,在維也納受到狂熱的愛戴。 在政治發展上,被拿破崙解散的神聖羅馬帝國分成二大陣營,一個是以哈布斯堡王朝為主的「奧地利帝國」,首府在維也納,一個是普魯士為主的「德意志邦國」,首府在柏林,軍事實力不相上下,但「奧地利帝國」管轄的公國眾多,種族複雜,政治利益始終擺不平,必須藉強力軍事鎮壓,才能維持表面的安定。但表現在音樂上的色彩,奧地利擁有的條件比普魯士豐富得多,是輕歌劇盛行於維也納的重要背景。 華爾滋要真正大放光茫是在1848年的革命之後,主張強力管制的梅特涅被迫遠走英國避難,法蘭茲約瑟夫上台接任奧地利皇帝,解除了民間舉辦舞會的管制,讓華爾滋舞曲的市場需求一下子膨脹了數百倍,先前已經在1844年公開露臉的小約翰史特勞斯,在他老爸於1849年過世後,順理成章的接手家族的音樂事業。 獲得政治解放的維也納成了不夜城,幾乎夜夜笙歌,隨時都是狂歡節,小約翰史特勞斯身兼數職,日夜顛倒,難免累出病來,幸運的是他並沒有被病魔擊倒,和二個弟弟聯手大量創作新曲,仍然供不應求,熱絡的景象根本不是我們能想像的。 1866年的「普奧戰爭」,奧地利失利,對小約翰而言卻是個生涯的轉捩點,他創作的「藍色多瑙河」成了奧地利的第二首國歌,順理成章登上「圓舞曲之王」的封號,他再度攀登高峰的傑作就是1874年的輕歌劇「蝙蝠」,直到1899年辭世為止,全球沒有人能挑戰他在音樂創作上的權威。 1938年推出的電影「翠堤春曉」從1844年說起,歷經1848年的革命運動,直到小約翰功成名就的晚年,分別以「皇帝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涯」,「當我們年輕時」等名曲穿插和連接,佐以樂譜出版商Hofbauer和女高音Carla Donner的佈局助陣,加上俄羅斯著名小提琴家Toscha Seidel高潮迭起的幕後配音,再以華爾滋舞蹈的華麗場景,讓人看得目不轉睛,回味無窮。奧地利著名男高音理查陶伯(Richard Tauber 1895-1948)的幕後代唱,連續二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露薏絲蕾娜(Luise Rainer)和波蘭女高音Miliza Korjus(1909-1980)的生動演出,都扮演了恰如其分的作用。本片劇情不複雜,但全片節奏順暢,皆大歡喜,幾十年來始終為人津津樂道的製片水準,不得不叫人肅然起敬,回味再三,是值得終身典藏的電影名作。【End】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