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7/29 02:23:55瀏覽181|回應0|推薦18 | |
美媒稱國防開支過多會適得其反 一、國防預算增加既不能提高軍事效率也不能改善經濟
依據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報導,美國參議院要求將2025年的國防預算增加3.4%,但僅僅增加國防預算並不能解決國防問題。相反地,國防政策制定者需要了解戰略目標,並明確界定特定武器及其相關成本將如何實現這些目標。美國應該重新考慮更審慎的國防開支以使美國軍隊更加有效率。有些武器項目的戰略目並不明確,例如,沒有明確的理由說明美軍為何在核武庫中保留B-83 重力炸彈,同時其他武器計畫的採購流程和維護實務也存在問題。例如, F-35的交付時間繼續延遲且成本不斷增加,預計到2088 年總成本將超過 2 兆美元(幾乎是 2018 年估計的兩倍)。嚴重依賴承包商、培訓不足、缺乏技術數據、缺乏備件和缺乏支援備也降低了 F-35 的戰備狀態。美國的武器庫有功能嚴重重疊的系統,這使得它們變得多餘和不必要,例如B-1B戰略轟炸機成本高但性能與B-52 類似。
公務員有義務對其活動盡可能向人民透明,特別是在政府花錢的方式方面。根據美國國會預算數據,2023 年可自由支配總額為 1.7 兆美元,其中 8,050 億美元用於國防。這意味著國防開支總共使用了可自由支配支出的47%,金額相當大。美國今日在國防上的支出比其近代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多。1988年,美國國防支出為7,205.9億美元。相較之下,美國2023年的國防開支為9,236.9億美元。魯莽的國防開支不僅公然無視美國公眾對其稅款的責任,而且還削弱了美國在世界上的實力地位。增加國防支出將導致無法節省資金來平衡2023 年美國34.89 兆美元的債務和1.7 兆美元的赤字。歷史表明,國防開支過高的國家往往會導致經濟實力下降,並最終導致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下降。從本質上講,各國必須在軍事開支和國內經濟間找到平衡。今日美國兩黨都未能在國防投資方面保持謹慎,並且互相妥協,導致社會和國防項目支出增加。解決國防開支失衡的最佳方法是限制美國的海外目標,也就是軍事目標。美軍執行的軍事任務越少,所需的國防開支就越少。這篇短文讓我們得以一窺為什麼美國在國防開支方面需要更加謹慎。
二、美國要求台灣國防支出應占GDP 5%台灣不敢抗議
美國前總統川普國安顧問歐布萊恩建議,台灣應該增加國防支出到GDP的5%,以滿足川普貪婪的「保護費」,立委賴士葆說這等於是將一整年公務預算的一半全用在國防上。目前台灣國防預算今年達6068億元,約占GDP2.5%,如果按照歐布萊恩的建議,把國防預算的占比提高到5%,等於要編列上兆元的預算,這對一整年也不過2兆多元的總預算來說,等於是占了一半。如果國防預算增加,勢必排擠其他預算使用,他強調,沒有人反對維持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但還是應優先處理好兩岸關係。賴士葆表示,如果按照美方說法編列預算,等於有一半的公務預算得花在國防上,其實以台灣國防預算的編列占比,已經比不少北約國家都還高出許多,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表示,沒有一個民主國家,會在非戰爭時期,每花2塊錢就有將近1塊錢是用在國防上,沒有辦法這樣編預算。
菱傳媒董事長施威全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穩定區域形勢並非台灣增加軍費支出就有用,台灣的“國防”預算若占GDP的5%,是英國的兩倍,結果就是台灣年輕人幫美國打仗,還得自費掏錢買軍備。施威全認為,從特朗普到歐布萊恩的發言,顯然是為了選票考量,透過公開講話討美國軍工複合體金主的歡心,爭取支持,相關做法在實質上對台灣不公平,也無法穩定台海形勢。兩岸軍事實力相差懸殊,增強台灣軍費支出無法平衡軍力,對美國而言,要求台灣增加軍費,卻未給台灣更負責任的安全承諾。施威全說,從“國防”預算來思考區域平衡的問題,基本上是非常狹隘的,在現實上是很不周延的想法,軍事整備再強都沒辦法真正的遏制戰爭發生,所謂增加軍費支出以穩定區域的說法不切實際。施威全提到,在美國的壓力底下,台灣跟日本一樣,軍費占GDP的成長將是一個必然趨勢,若突然暴增的話,對內政的衝擊會太大,雖然特朗普也點名要日、韓增加國防支出,但美國在日韓有駐軍及軍事基地,這點與台灣不同。美國政客多是考慮自身軍工複合體的利益。美國對日本、韓國、台灣的基本策略就是如此,希望多出錢買軍火,只要美國軍工複合體賺錢,對美國的產業與就業能產生很重要的幫助,美國在這方面永遠是最大的贏家。施威全說,美國的軍工複合體,在美國公開的資料當中,一向是美國白宮主要的遊說團體,而且軍工產業花在政策遊說的預算支出,一直是美國前5名的產業之一,軍火產業本來就是影響美國政治的關鍵產業,所以從特朗普到歐布萊恩講這些話的脈絡可以看出,同時是表現給相關產業的金主看,以爭取金主的支持,這一切都是選舉當下為了選票的利益考量。
三、美國只想打代理人戰爭自己躲在幕後
美國經常指責中國威脅,但是縱觀世界歷史,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一樣好戰。美國軍事媒體稱有五個因素可能讓台海衝突變成世界大戰。這五個因素分別是中國擊沉美國航母;美國襲擊中國本土;中國航母或兩棲攻擊艦被美國擊沉;中國彈道導彈核潛艇入場參戰,以及若台島敗局已定。一旦這5項任何一項發生,都將會導致中美台海衝突的規模不再受控,甚至於中美台海衝突可能就此演變為世界大戰,但是美國才不願直接與中共開戰,由俄烏戰爭實例來看,美國不會直接參戰,只想將台灣推向戰場代打。美國很清楚中國有能力擊沉美國航母,中國有一套相當完善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中國的反航母能力很強。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包括鷹擊-21、東風-26、東風-21D都能精準摧毀美國航母,海軍的鷹擊-12、鷹擊-18等反艦導彈也能摧毀美國航母編隊剩餘艦艇。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的名片,是美國海軍的顏面,為避免被擊沉,美軍航母在台海爆發戰爭時不會真正參戰只會虛張聲勢。
2023年3月11日,印度歐亞時報對中共入侵台灣引發的城市巷戰做了分析討論,稱中國全大會的軍事代表呼籲解放軍加強對城市作戰的研究,意味著中國奪取台灣的軍事準備具有明顯的政治意義。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後,西太平洋局勢空前緊張。中國在全國人大開幕會議上提出將國防預算上調 7.2%,相當於2243億美元。根據戰爭研究所 (ISW) 2022年4月的一項研究,解放軍在過去十年中一直在加強對未來城市戰爭的研究、訓練和準備。歐亞時報報導了解放軍使用專用無人機和近距離突擊步槍,練習在台灣海峽以民用翻滾船運輸數百輛坦克、卡車和步兵戰車的視頻。這表明中共不排除在佔領一個地區時進行艱苦可怕的巷戰,美國專家承認,美軍在理論、數量、後勤和技術上都無法在西太平洋阻撓解放軍。但涉及城市戰時,鑑於台灣 90% 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戰將造成大量傷亡。烏克蘭Soledar和Bakhmut的城市戰,見證了殘酷的挨家挨戶的戰鬥,成千上萬的屍袋場景血腥。中國知道台灣被毀對自身和世界的經濟影響,以及對全球半導體供應的影響。因此,長期以來,中國被認為更喜歡速戰速決而非打長期巷戰但美國顯然更喜歡台灣打巷戰。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