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8/05 18:59:26瀏覽265|回應1|推薦16 | |
2035年中國將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一、2035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西方媒體長期以來一直唱衰抹黑中國經濟,稱中國經濟即將崩潰。但若中國經濟真的如此差,美歐又何必懼怕中國,美歐對中國提高關稅並動輒施以經濟制裁正說明中國經濟的強大。根據塔斯社3月31日報導,由中國、俄羅斯、印度、美国及加拿大五國智庫合作發布的中國經濟報告稱,中國大概率在2035年會超越美国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又根據21世紀經濟網消息,8月5日,中國、俄羅斯、印度及加拿大四國合作智庫報告預測,2029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綜合安全程度最高的國家,2035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報告預測,2029年,中國新質生產力繼續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例超過20%,世界500強企業超過40%來自中國,中國持續成為各國企業、個人最喜歡的投資國家。中國國內各類經營主體都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國有企業向關鍵型命脈型行業集中並大量承擔尖端科技攻堅,民營企業無論大小一律有平等獲得市場各類資源的機會,外資企業完全享有國民待遇。2035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多數行業科研製造能力達世界一流水平。俄羅斯總統普京甚至說中國已是第一大經濟體,與居第二位的差距很大 根據證卷日報報導,上市公司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微觀主體,分析其業績的可圈可點之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管窺經濟的活力和韌性。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8月4日,A股共有185家上市公司公布2024年半年報,其中121家淨利潤同比增長,佔比65%﹔127家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佔比69%﹔業績增幅翻倍的公司有23家。從目前公布的半年報來看,上市公司業績回升明顯,不少公司營收、利潤雙增,有效發揮出產業“排頭兵”的作用。另外,“創新”和“研發”已成為上市公司半年報中的高頻詞,不少上市公司表示,“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完善研發創新體系”“不斷增強自主研發與創新實力”,研發方面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投入有利於企業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積極推動經濟向“新”而行﹔也是上市公司強大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體現,折射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和韌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網站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IMF將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預測上調至5%,較4月的預測值高出0.4個百分點。IMF將美國2024年經濟成長預測值下調至2.6%,較4月預測值低0.1個百分點。IMF稱,上調主要受到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經濟活動更強勁的提振。針對將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預期上調,IMF解釋道,「主要原因是第一季私人消費反彈以及出口表現更加強勁」。 二、西方無法掩蓋中國經濟成功的事實
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以美元計價,2024年1~2月出口年增 7.1%,遠優於經濟學家原估的1.9%,貿易順差達1,251.6 億美元。以人民幣計價,今年前兩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 6.61 兆元,較去年同期激增 8.7%,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最高紀錄。根據美國紐約時報的報導,山東青島的一條洗衣機生產線就生產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製成品。從鋼鐵和汽車,到消費電子產品和太陽能電池板,中國的工廠正迎來更多的海外買家。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已經生產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製成品,比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生產的總和還多。中國已找到了繞過高關稅的辦法,中國銷往越南、馬來西亞和墨西哥等國的零部件數量不斷增長。這些國家把零部件加工成產品,然後將其視為本國製造而不是中國製造,然後將產品銷往美國和歐盟。除了將對清潔能源產品的進口徵收關稅外,歐洲很快還將根據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導致氣候變化的二氧化碳量,對來自世界各地的進口產品徵稅。這個新稅的名稱是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主要針對直接或間接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上。西方媒體一邊唱衰中國經濟製造中國崩潰論,一邊又驚嘆中國強大的出口經濟而擔驚受怕。 中國經濟已不再將全部雞蛋放在美國籃子,南方國家尤其是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已越來越多地選擇便宜的中國商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的一項研究,世界各地限制貿易的措施在過去四年裡幾乎增長了兩倍,其中多是針對中國的。中國產業政策幫助出口有三方面: 國有銀行向工廠提供低利貸款、城市以極低成本轉讓公共土地用於工廠建設及國家電網為工廠提供低價電。中國的出口貿易順差是第二次大戰以來世界上最大的。中國的電動汽車是歐洲關稅的最新目標,歐洲的領導人擔心中國正在建設超過本國需要的工廠。作為過去20年來採取的一系列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措施的一部分,中國已減少或停止了從西方購買許多製成品。據紐約外交關係委員會的經濟學家布拉德·塞策和麥可·魏蘭特的計算,中國目前的製成品貿易順差約是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或全球金融危機前德國所達到的最大順差的兩倍左右。俄羅斯已成為中國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之一之一,尤其是汽車出口,因為工業化民主國家的出口商們已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停止了對俄出口。
三、中國不會像日本受美國打壓而失落二十年
美國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認為西方低估了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和潛在威脅,過去20年來,中國一直在實施比西方更全面的經濟戰略,中國實際已成為一個影響力可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耶倫訪華前在美國喬治亞州聲稱中國的“過剩產能”正傷害美國企業和工人,中國電動車、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的“出口激增”,可能會給美國帶來問題。而戴琪在布魯塞爾發表的言論則更直接宣稱中國的“非市場政策”對美歐造成“嚴重的經濟和政治損害”,使得當地企業“難以生存”。美國在提出所謂「不公平競爭」的指控時,更應該好好了解中國電動車的成功來自多方面政策支持,與美國採取的保護主義立場不同,中國的電動車戰略更具包容性,做法也優先考慮了整個產業的發展,而非狹隘的企業和政治利益。在中國,國家政策旨在創建一個生態系統,以建立一個完整的電動車供應鏈。傑米·戴蒙最後總結道,回顧歷史,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也曾對日本「產能過剩」感到擔憂,當時美國和日本之間的貿易關係非常緊張。而如今,美國又為中國在經濟領域所做的實踐成果貼上了同樣的標籤,這反映出美國面對崛起經濟體競爭時的心態,以及對中國國內政策和全球互動的狹隘理解。耶倫提到,這次訪問取得一些進展,包括:中國同意就全球經濟的平衡增長與美方展開交流;同意在反洗錢方面擴大合作及就國家安全問題進行艱難對話。
中國經濟專家政協常委林毅夫認為中國不會步日本的後塵,在兩會期間回答記者提問時,對一些美國學者宣揚“中國經濟見頂論”,把中國看作“下一個會與美國經濟越拉越遠的日本”予以回擊。林毅夫指出,20世紀90年代初,許多人談論日本經濟會超越美國,結果不但沒超越,還與美國差距一路加大。他強調,日本的情況不會在中國發生。1990年代日本出現人口老化,經濟成長放緩。儘管中國也面臨老化挑戰,但對經濟成長而言勞動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效勞動,即勞動力數量乘以勞動力品質。中國現在是“質量紅利”。林毅夫認為,除上述「人才紅利」外,國家技術創新及產業升級也很重要。新進入勞動市場的勞動力教育水準提高,也使得其掌握新技術的能力更強,產業升級和生產力水準提高更快。林毅夫認為日本1990年代人均國內生產毛額已超越美國,其產業技術同樣屬於世界最前沿,但因美國技術打壓,日本放棄了半導體晶片這一先進產業才完蛋。中國在新經濟絕大多數領域與已開發國家處於同一起跑線,且具備人才、市場等方面優勢,即使有些技術稍有落後,中國也可利用新型舉國體制來搞技術研發和突破。產業政策支持方面,林毅夫指出,1980年代後,日本認為政府不該制定產業政策,由此其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停滯,生產力水準也處於相對停滯狀態。沒有一個開發中國家不用產業政策能夠追趕上已開發國家,也沒有一個已開發國家不用產業政策能夠繼續維持技術領先。林毅夫說,中國這些年能在新科技領域有所突破,離不開政府的產業政策。他相信,中國會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使生產力水準不斷提高,也相信新質生產力會不斷湧現,中國經濟可以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成長率,不會出現像日本一樣的情形。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