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德國能源價格上漲導致去工業化經濟衰落
2024/02/03 16:35:30瀏覽415|回應0|推薦24

德國能源價格上漲導致去工業化經濟衰落

 

一、德國因高成本能源而去工業化 

   根據今日俄羅斯網站報導,目前德國經濟處於一個不安定的境地,沒有明確的復甦前景。2023年德國GDP下降0.3%,德國成為唯一下降的主要工業化國家。年初的德國經濟信息研究所(ifo)商業景氣指數跌至85.2點,顯示年初企業信心進一步惡化。對當前形勢和未來幾個月的預期的評估都更加悲觀。ifo研究所將2024年的成長預測下調至0.7%,而先前預測為0.9%。隨著去工業化的深入人心,德國經濟正處於危機的邊緣。出於經濟考慮,企業越來越多地將生產轉移到海外,這對嚴重依賴工業產出的國家構成了重大威脅。這一趨勢所產生的直接而深遠的影響超出了對工業部門的明顯影響,生產外包可能導致裁員激增,進一步加劇勞動力面臨的經濟挑戰。停止輸入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及廢核損害了德國經濟。2023年11月,德國聯邦統計局初步數據顯示,德國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5.0%,進口大幅下降12.2%。德國化學工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產業陷入了長期的深度低迷,產能損失了約23%。德國高能源成本的鬥爭加劇了這些挑戰,特別是對參與全球競爭的產業影響更大。令人震驚的是,由於德國持續的能源危機,三分之二的德國公司已將部分業務轉移到國外。這一趨勢在機械工程、工業品和汽車業等關鍵產業尤為明顯,69%的公司已將其業務適度或大幅搬遷。大多數企業將業務轉移到海外的決定歸因於高能源價格和通貨膨脹。德國試圖轉向綠色能源議程也導致電價上漲,進一步惡化了局勢。去工業化正在德國大規模發生,如果電價居高不下,可能會有更多公司效仿。 

   德國黯淡的前景因企業對政府解決其擔憂的能力的懷疑而雪上加霜,儘管企業表示增加補貼和減少官僚主義將鼓勵他們留下來,但人們對現任政府將採取必要行動防止進一步離開的信心不大。俄烏戰爭後,美國大賣其液化天然氣而蓬勃發展,相比下,德國在製裁影響下苦苦掙扎。隨著 2024年到來,美國和德國經濟軌蹟的顯著差異變得顯而易見。美國的表現超出了預期的好,但德國受到制裁俄羅斯能源的影響,面臨衰退的危險。2023年最後一季美國經濟成長率達3.3%,超出了經濟學家的預測。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正處於關鍵的十字路口。由於政治動機向綠色能源轉變,情況變得更加複雜,這給大公司帶來了額外的障礙,並給國家的經濟蒙上了陰影。德國政府不願承認其工業的真實成本,再加上放棄俄羅斯天然氣的錯誤決定,無意中削弱了其經濟地位。德國經濟低迷導致碳排放量降至 70 年來的最低點。現在的事實是美國經濟變得更加強大,而德國則因配合美國制裁俄羅斯而受到衝擊。這些制裁給德國經濟機制帶來了相當大的負擔,但卻不符合德國利益。產業疲於應對供應鏈中斷、出口減少和不確定性加劇的問題。與華盛頓的結盟使德國面臨難以克服的經濟脆弱性,經濟衰退來來去去,但德國面臨的問題比單純的經濟衰退更為嚴重:其繁榮的基礎已被摧毀,而重組經濟卻沒有快速解決方案。

二、德國深陷能源危機 

   根據clean energy wire網站報導,能源危機加劇對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造成沉重打擊,政策制定者、企業和家庭都在努力應對飛漲的價格,能源危機勢必使德國經濟衰退。為了減少燃氣發電廠的使用,德國臨時恢復已經退役或指定退役的燃煤機組。德國的可再生能源佔比在2023年高達56%,但距離80%目標還很遙遠。而台灣可再生能源佔比還不到10%,居然也敢廢核。德國廢棄核電後電價和氣價飆升到歷史新高,與此同時,碳排放量也在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擁有近百座火力電廠,德國是歐洲燃煤量最大的國家。煤炭燃燒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成了德國周邊鄰國聲討它的主要原因,在那之後,德國興建了17座核電站。1998年,當社民黨和綠黨聯盟執政後,很多運營核電站的大型公司開始逐步關閉核電站。放棄建造新的核反應堆並關閉核電站後,德國的能源當然是不夠的。德國如今為了自己的能源戰略,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如今的德國民眾,承擔著全歐洲最高的電價。這也是因為國家為了要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於是通過電費向百姓們徵收可再生能源附加費。種種因素加起來,德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持續走高。在德國的計劃中,2038年前要關閉所有燃煤電廠,2050年前將放棄使用天然氣。這就意味著,如果德國想要達到上述目標,他們必須在時限達到之前,成功讓新能源技術成熟到可以完全替代核電的地步,但現實是殘酷的,希望不大。 

   世界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共識已愈發高漲,碳中和逐漸成為各國的共同追求。今年以來,風電、太陽能、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在美國、歐洲和亞洲都未能填補削減化石能源使用帶來的能源缺口。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當風能和太陽能供電不足時,該地區的供電量便易受較大影響。特定情況下無法出力是各國可再生能源共同的尷尬。如如去年底美國德州的極寒天氣不僅凍住了風力發電機葉片,同樣凍住了煤電企業的供水通道,也影響到了天然氣的管網輸送。在減碳目標下,降低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費中的佔比,發展可再生、清潔能源已成為能源結構轉型中的必然要求。不過,規模如此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費,意味著躁進廢核會導致缺電問題。核電具有可再生能源不排碳的優點,又具有火力電廠可做大型穩定基載的優點。俄烏戰爭爆發使德國能源危機雪上加霜,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再度表示歐洲應重啟核電站。《Benzinga》報導,馬斯克表示歐洲應重啟休眠的核電廠、並增加現有核電廠的發電量,因為這對於國家和國際安全至關重要。與德國不同的是台灣是一個海島,無國際電網支援,缺電斷電只能自怨自艾,與德國相同的是即使完全廢核,仍有許多核電廠在身旁不同。 

三、台灣工業生產出現連「19黑」必須修正能源政策 

   報載,台灣經貿傳來一些不好訊息,台電虧損累計3820億元造成電價上漲壓力極大,長榮航空機師和台鐵工會醞釀罷工,工廠和企業缺工,而最令人擔心的是經濟部發布的去年十二月外銷訂單衰退十六%、而工業生產出現連「十九黑」的壞消息,表現遠比市場預期低迷。台灣這兩年出口、接單和工業生產受挫,有國際因素也有國內政策因素使然。台灣無法加入國際經貿組織,產品的競爭力受關稅影響,難以與他國抗衡。如扣除對陸港的順差,台灣的順差幾乎是零。如果兩岸關係及貿易繼續惡化,今年過後,台灣極可能淪為貿易逆差國。台灣廢核後,可再生能源進展緩慢,而50%的電力全押在天然氣上,天然氣價格會漲,台灣電價不可能永遠凍漲。德國科技遠比台灣發達,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確有成效,風力及太陽能都需要大面積土地或海域,德國比台灣面積大10倍,但也無法完全靠可再生能源供電,台灣能源政策預定2025年可再生能源供電佔比要達20%,但日前經濟部長王美花已承認無法達標。德國與台灣的廢核都影響自身經濟,全面廢核後的德國,將因為能源短缺及漲價對德國經濟發展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同時也造成人民生活困苦。為了提升風電、光伏等綠色能源的比例,緩解用電壓力,德國補貼出上千億歐元,德國政府自然付不起,只能分攤到德國民眾身上,台灣廢核也是損失慘重。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8031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