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輪社請來盛治仁教授演講,
盛教授說得一口流利的台語,和大家相談甚歡,
後來得知他是外省子弟,不少人深感震撼,
有人旋即說:「盛教授,我對你的本土化有無比的敬意。」
聽到這句話,我有點反應不過來,
盛教授也尷尬得臉色泛紅,喃喃地說,當初學台語也不是為了獲取敬意啦……
盛教授來自南部,也不是住在眷村,
自然而然有語言學習的環境,台語是同儕互動的工具,
他講得溜,是天經地義,有什麼好稀罕?
又何來敬意之有?
難道他因此就是「本土化」的模範生,是自我進步的樣板?
這「敬意」實在令人詫異,而且,難道對講不好台語的人,就該有敵意?
有一位擔心破壞婆媳關係而不願具名的「某助理」和我共事了12年,
她現在雖已是個8歲孩子的媽,不過依然長保青春美麗,
很多人見到她本人,都不相信她已經在職這麼久,
我只好打趣說,當年是「非法雇用童工」!所以她才有這麼長的年資。
「某助理」第一次到公婆家時,公公嫌她不會講台語:
「台灣囡仔呷台灣米,飲台灣水,跂(立)台灣土地,
不會講台灣話,算什麼台灣人?」把她好好的數落了一頓。
「某助理」生長在台北,雖是台灣人家庭,卻缺乏學習與運用的機會,
她的台語到大學畢業時已經退化得不成樣(據說原本也不怎麼樣)。
我問她當時如何回應?
聰明的「某助理」說:「我才不理,我嫁的是他兒子,又不是他兒子的老爸。」
依據統計,全球說台語(閩南語)的人口約有6千萬,
台灣大約佔2千萬,約2千萬在大陸閩南一帶,其餘多數在南洋。
如果以語言為本土化的畫界標準,這個「土」又該如何認定?
另外在教育上,台語教學顯然也是不簡單的任務,
「某助理」曾經把困擾她和她女兒的台語教學課本拿來請教我,
說來慚愧,以我自豪的語文功力,不僅有些字沒見過、難以意會,
還發現同音同義的地方居然會出現不同的字,
而且拼音有好幾種,整個字都快被音標包住,窒息的字都想哭了吧……
台語在台灣,也許是被賦予了難以承受之重的意識型態意義。
多會一種語言當然是好事,多了訊息交換的方式,也多了文化欣賞的通道。
25年前在學校講「方言」要受罰,不對!
但是,如今實在也不必被拿來當作族群認同的指標,
或是要本土化小朋友而變成考試的壓力;台灣沒那麼多對立的本錢,
小朋友的學習也只要有多聽多講的環境就夠了。
簡單的說,台灣人對台灣人,
「敬意」不必因「講的什麼話」而生,「敵意」則不要也不能有。
PS.
「某助理」12年來在我的薰陶之下,台語進步不少,
但也還不是多麼的「輪轉」,
可是我對她的「敬意」,從來是有增無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