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口罩禁出口強徵收 往回看就是一個錯誤
2020/05/26 10:36:23瀏覽95|回應0|推薦0

制度再怎麼民主自由,談到政策或制定政策時,拉進全民參與常常不是好事,尤其當政府和民眾帶著偏光眼鏡的時候。

過去冷戰時期,除了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相對峙,在經濟策略上,也是自由市場和計畫型經濟的分庭抗禮。雖然每件事走到絕對都不是好事,但台灣在和大陸的對峙中,過去那段美好的日子,能在經濟上佔到領先地位,實在是在自由市場機制中,調和了對的計畫經濟的結果。

是的,對的計劃經濟。如果要插手市場,必須有很全盤的思考,不然寧可選擇讓市場用自由機制,自己活得漂亮自主。

也不只是和經濟相關,很多政策,如果不是大有為的政府,寧可很多時候政府就扮演監督人和糾察隊的角色就好,否則很容易成事不足,草草收場,延宕民生發展。

當初疫情一發生,基於目前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偏見,當時很快的時間就下了口罩禁出口令,也下了口罩徵收令。更甚者,動用了國軍,號稱建立了口罩國家隊。從事情發生到現在,已經近4個月了。中間也曾經歷過口罩不足,口罩配給,到最近1~2個月,開始可以口罩出口,雖然口罩出口部份也是基於和對岸面子競爭的考量,不見得是口罩供給已經足夠,畢竟民眾口罩的取得還是在配給當中。口罩的存量在這疫情4個月期間,一直是不充足到可以自由買賣,一直在配給當中。直到最近才說要解禁。

當我們要談論一個政策的成敗,應該看對我們國家有沒有甚麼好處,對人民有沒有好處,或是長遠來說,兩者有甚麼好處。另一個角度,當初禁出口,是希望解決口罩不足,實際上解決了沒有。政策,和它目標要解決、帶利惠民的需求,有沒有真的達到,是檢驗一個政策嫻熟度很重要的觀察點之一。

禁止出口和徵收的命令一出,已經是用政府的手段,橫插在自由市場中了。雖然是防疫時期等同作戰,但下的手段必須解決需求和目標,才能說這橫插的手段是好的,睿智的。

可以想想,如果是一家原有做口罩的廠商,通常都不是很大營業額的產業,面臨禁出口和徵收,會做怎樣的反應。眼看著疫情不只燒向大陸,還燒向歐美,每個做口罩的廠商,勢必很想出口能有一波春天的。但這時又有出口的禁令壓著,被徵收的廠商,只能接政府的徵收訂單過日子。沒被徵收的,趕快製作一堆囤貨,等著禁令開放可以出口賺疫情發酵的訂單。而被徵收的,也可能暗暗擴充產線,做了一堆,除了被徵收的量,其他的也囤貨等著禁令開放可以賣到國外。

畢竟,徵收的口罩,台灣市價4-8塊,國外可是都是10塊一個起跳的。商人趨利,是市場永恆不變的道理,也是政策要考慮的重要現實。

還有一種廠商,等不到禁令開放,看著國外疫情興起,再不賺這錢,過了這時間就沒這個店了。有能力運作的,安排了機械設備,直接遷廠到越南或東南亞國家,已經藉由東南亞運銷到全球,賣了一波。

這是實際上,市場已經發生的故事,東南亞已經是很大的口罩出口地,其中很大一群是來自台灣廠商。

在市場利益誘惑下,廠商不會這樣無私地把口罩拿出來,除非被徵收,不然肯定能藏就要藏的。當然,有些廠商不缺錢,比如鴻海,本業已經賺翻了,插手口罩只是當慈善做。所以台灣的口罩量,死死的困在徵收量、國軍工廠的國家隊,以及鴻海這種慈善廠商。不會再多了,疫情燒多久,我們台灣的口罩就被配給多久。

一個政策造成廠商出走,口罩需求一直處在配給下,真的不算是對的、聰明的政策。從現今這個時間點往回看,要得到口罩供給充足的目的沒達到;一堆廠商出走在東南亞做,賺錢也跟台灣沒關係;還得罪了新加坡這個國際友人。這樣的口罩禁令政策,實在看不出哪裡成功,或是算是一個有用的政策。當然,成不成功,政府就發動文宣寫寫,看起來就成功。用捐口罩這名目,把人民眼睛都吸過去,用了長期國際地位的不存在感,拚出一個很存在偉大的假象,讓人民都像吸安後滿足的昏睡過去。

回頭看這口罩禁令,問題出在即便是疫情發生期間,要用政府手段控制市場經濟,需要很全面的思考,尤其是像執政黨這樣全面介入、完全控管,是很違反市場法則的。馬後炮地說,如果這徵收和出口禁令,不是全面性的,比如允許出口的比例,是和政府徵收量成正比例的,導入誘因機制,就能減少廠商囤貨和出走東南亞的可能了。而且可以變相鼓勵廠商交出更多的徵收量,可能口罩供給就不會這樣捉襟見肘,需要配給這樣長的時間了。

這政策看出執政黨對政策概念的不嫻熟度,當然原因也有可能是思考不全面,在當下只考量了疫情的控制,而缺乏經濟產業人才在從中設計這些防疫相關的產業政策,也影響了市場的供給。

另一個可能,執政黨長期人才大多屬於左派思想,雖然最近親美,但對於資本主義,以及資本主義中所崇尚的自由市場機制,並沒有很深入骨髓的認知。平時反商,吃了左派那種計畫經濟,政府控管那種概念奶水長大的。執政之後,信奉政府掌權控管的圭臬,包含NGO組織、黨產、水利會、發電產業、金融、生技產業、宗教組織,都較以前政府管控來的嚴緊,走向政府操控的局面。又基於反商情結,目前大部分的國家政策,都未從經濟產業角度出發,也未信奉自由市場機制,橫插介入的例證,不勝枚舉。實在不是一個很好的經濟、產業方向。

畢竟冷戰時期已經過去,現在的對戰大多是著重在經濟貿易戰。缺乏經濟的建設,沒有掌握好產業的發展,就有可能讓台灣在這一批的浪潮下,實力衰退到無法爬起的程度。屆時,主權也沒能力去談判和爭取,只能繼續用義和團的力量,委身寄生在其他國家戰略夾縫中生存。

更多時候,只能淪為被犧牲的命運。這才是台灣人真正的悲哀。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keSlave101&aid=1370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