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萱草 / 子梵梅
2016/09/10 07:26:46瀏覽204|回應0|推薦6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詩經•衛風·伯兮》

 

作為美德的像征,在它身上

我找不到責備的缺口

作為和緩之美,它迥異於生活雜亂無章的圖案

我驚訝於有這樣的善意:

冤家在窄路歡喜

喜鵲在枝頭相逢

一枚被現實磨礪得透亮的釘子,恩仇盡泯

每釘入一枚釘子,就浮現一朵如意

 

記住啊

要忘記生活的憂愁,懂得領略生活

或低級或高級的趣味

 

 本草拾遺:

萱草,即詩經裡的“諼草”,百合科屬。黃燦燦開遍溝畔,可結子實。

在閩南,花蕾曬干做鮮美羹肴,俗稱金針菜,黃花菜,呼來親切如家常。《本草注》:“萱草味甘,令人好戲,樂而忘憂。”故又名忘憂草。

古人用萱草抒離情,並相信萱草可忘憂,實是賞花乃賞心悅目事,散心解乏分憂罷了。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便我心痗。”先秦至今,萱草最初落在人心上的是一個女子思念遠方愛人,愛而不能見,只能背靠著秋樹,對著空落的天空喃喃傾訴,長久間竟生出相思病來的痴情樣子,系相思之愛。

詩經疏稱“北堂幽暗,可以種萱”,北堂即母親之意。古時當游子遠行,會先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母親減輕對孩子的思念。唐朝孟郊《游子詩》寫道:“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東方萱草西方康乃馨,同為母親之花。

百合萱草株連合壁,寓意吉祥。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WNLP&aid=73773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