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04 03:36:41瀏覽400|回應2|推薦7 | |
桃花源,它在人們的想象裡,該是一個我們居住的夢想之地。 我們因為生活裏有夢想,才會感到生活的美好。 這一份小小的美好的感受,是在心田的某一個角落,它可能是一個秘密,但它不能丟失,才不至令單調的生活步伐完全失去亮點。 說到桃花源,很快想起中學時代唸過的古文「桃花源記」,其內文所敘寫的完全是一個理想的烏托邦,也是一個空中樓閣的虛幻篇,而非真有其事,作者陶淵明對當時的社會心懷不滿的情緒,才描摹出心中對安樂世界的渴望。如果我們是身處於和諧團結的環境,我們不必使力的大喊大團結求和諧!因為失去了和諧,才知道人類社會那份和諧的可貴!因為嗅到了戰火的硝煙味道,馬上想到該大喊停火!廿一世紀談得最多的話題是:地球暖化,因為地球生態確實被貪婪的人破壞到空前的惡化,地球早已一點點在反撲,不該出現的大量天災人禍隨時隨刻就在眼前,才有了今日的「愛護地球」、「節能減碳」、「綠化環境」……等一堆堆呼籲。 所以,大聲呼籲的背後,必然有其重大的因由。如果是天時地利人和,春去冬來,四季有序,川河清澈,看森林有森林,要資源有資源,如果我們所置身的是一片人間淨土,過著安康和諧的生活,不可能會出現任何呼籲的雜音,除非我們已成為了受害者。 年輕時,我曾在山上生活過六百多個日子,那是一段難忘的歲月,比起炎熱長夏的馬尼拉,我更愛四季如春的花城。那片土地彷彿就是我心中長久所尋找的桃花源,一天天我熟讀者詩人的田園詩,但它們終究隨風遠去,看到了花攤出售的黃菊花,才好不容易想起陶淵明的經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的,永遠的山,只有離開了大城市,回到了山上,才能找回屬於心靈上的那份恬靜。陶淵明是幸運的,想放下時就可以馬上放下,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後終身隱居田園。這是一般人都做不到的,多少人寧願聍媚奉迎,失去人格也要搶個往上爬的位置,否則明哲保身,保住個飯碗也好。所以即便是個烏煙瘴氣的職場,為了生活,也只有一天挨過一天。社會的是非觀已經天比一天模糊,那裏有好處就往那兒靠,正義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奈不住的人最多是發發牢騷,吐些苦水,最可憐的人莫過於心中有苦卻連一聲也不敢吭說。 狹窄的華人區街道,一幢幢的高樓平地矗起,廣告板上清楚寫著新建樓宇的層樓,三十五層、二十八層、五十層…………「這就是你心目中的桃花源?」……這「桃花源」三字多醒目,它沒有遠在天邊,而近在眼前,它不是遠萬塵囂,而就在這車龍馬水的大都會……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描寫一名武陵漁夫,某天乘駕小舟,無意中發現有一個有亮光的山洞,入洞之後才知道那是與世隔絕的一片天地,他們的祖先為了逃避戰亂到此,從此過著安然自得的生活,再也沒有出過洞。那漁夫出洞後,沿著川流作了不少記號,可是後來找不到原來的路,也沒有誰進過桃花源去。不真實存在的夢想之地也成了陶氏筆下的耐人尋味的故事。 我們寧願相信桃花源仍然存在。它是一個美好的幻覺,其實人活著,不管有錢沒錢,心中都得留住一片綠洲,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桃花源。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