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02 21:16:36瀏覽1545|回應21|推薦7 | |
引用網頁素材:海港俱樂部 寫文:菉菉 我們都聽過"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俗諺,<傷仲永>這一課說明的不止是這個旨意,王安石全文不提一個"傷"字,卻讓我們看見一個 天才小神童淪落為平凡人的遺憾,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而這篇文章的重點更是希望大家能活到老學到老,不管天份有多高,一定要繼續學習,為有學習才能打開生命中更寬廣的視野。 短短的三段,從揚筆到抑筆,透過方仲永的故事,論說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錦囊(引用資料:三民光碟) 一、天才悲歡:詢問學生對於天才的看法,同時分享幾則天才成功及失敗的故事或者電影,並針對這些例子進行討論,引起學習興趣 二、溫故知新:第三課已學過韓愈,在此可複習古文運動。並將本文與師說做連結,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三、先敘後議:本文先敘後議,達到事理相發的效果,文章對比分明,且不流於空泛的記事。可透過課文結構表介紹本文敘議之間的聯絡照應。 四、意動用法:文言動詞的特殊用法大抵有「意動」、「使動」、「為動」三種,本文一再出現意動用法,可對此加以解說。 教學目標(資料來源:三民光碟) 一、學習「先敘後議、敘議結合」的文章作法 這種文章以敘事作為議論的鋪墊,而以議論作為全文的重心,並藉以點出題旨。常能達到事、理相發的效果,使文章不流於枯燥、空泛,頗值取法。相關教學資料見課本題解及問題與討論。 二、認識文言常見的「意動」用法 文言動詞的特殊用法,大致有「意動」、「使動」、「為動」三種,本文一再出現的是「意動」用法。教學資料見課本注釋及手冊課文與注釋參考資料。 三、體悟受教與學習的重要與必要 這是作者寫作此文的動機及文章命意之所在。 本課可學習新聞性的閱讀議論,請從網路上找資料,練習作文題目:(課本) 1首先必須把握題目的重點──「評論」,因此在選擇新聞時,以有深度、專業的報導為題材,較容易發揮。或者選擇符合自我興趣的相關新聞,也能做出深刻的評論。
透過網路資訊的分享,可以回應本文,進行文學金頭腦的出題! 1.設計題目後,回覆留言,可加5個印章。 2.文學金頭腦出題範圍:字音、字形、題解、作者、賞析、課後習題、延伸文意都可以唷。 出題完記得要附上答案,讓同學可以參考。 3.也可以在網路找出相關的資料,不管是影音、文學資料、作文,都可以留下網址,簡單介紹,即可加5個印章。 4.練習說話的台風,可以拿著資料到前方問同學,兩人一組閱讀金頭腦,可加10個印章。一組要出3題。 5.運用網路資源可以幫助自己多元學習。 延伸閱讀: 影音閱讀--這樣教,我就懂了。 三信家商‧同學自製影片 音樂欣賞: 主唱:林奕匡 林奕匡 Phil Lam - 傷仲永 MV from crossfade creative on Vimeo. 相關文化資料補充(引用資料:三民出版) 課前引導小故事 一、早逝的天才 馬來西亞華裔神童張世明,兒童時期做的智商測試達一四八,據統計世上僅有百分之二的人有此高智商。十一歲小學畢業後,便連跳數級,十三歲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讀,成為最年輕的外國學生,創下金氏世界紀錄。十五歲時考入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外人眼裡,這位神童可謂一帆風順,別人得花十幾二十年才能走到的地方,他卻短短數年就能達到。不過,七年之後,等他拿到博士,天才夢也隨之戛然而止。 由於年紀太輕,張世明畢業後無法適應美國環境和工作壓力,加上眾人的奇異眼光,使他承擔極大的心理壓力,性格也變得更加孤僻。他父親為了兒子的健康,二○○一年接兒子回馬來西亞。二○○二年,張世明情況惡化,情緒低落且出現自殺傾向而入院治療,治療期間仍拒絕進食和說話,醫生設法開解,和心魔糾纏五年後,因糖尿病引發敗血症,搶救無效,結束傳奇而短暫的一生,年僅三十歲。 二、在專業領域發光發熱的天才 若攤開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微軟中國董事長張亞勤的資歷,可能令人咋舌。他十二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大學生;二十三歲拿到博士;三十一歲成為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百年歷史最年輕的院士;三十四歲執掌微軟亞洲研究院;三十八歲被比爾‧蓋茲欽點成為微軟全球副總裁。 張亞勤說:「聰明重要,知道怎麼使用和發揮更重要。」他的聰明,不在IQ,而在於抉擇。他認為人不能怕失敗,十二歲時決定報考大學,距離考試只有半年,但當時他還有許多課程沒學過,於是他每天念書二十個小時,卻因過勞而得急性肝炎,緊急住院,母親勸他放棄,他卻仍堅持要試,張亞勤當時的想法是:「不去,才是失敗,是零分。」 進入大學後,他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十二歲成為大學生並沒有特別了不起,因為許多人比自己更為優秀。第一學期,他的數學只考六十一分,與過去相比根本是天壤之別,但他不想跟別人比,張亞勤說:「Do my best!(盡全力)更重要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當別人懊惱自己的成績不夠有競爭力時,他站在科學大師霍金、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演講會場前,聽自己有興趣的議題,他回憶當時的情景:「霍金講黑洞時,我聽他講時間、講空間,只聽懂一部分,但卻覺得知識就像黑洞一樣,是永遠無窮無盡的。」因此沉迷於學習的喜悅當中。 張亞勤認為人不該被框架設限,可多嘗試其他領域,為自己的喜好,而非為外界的眼光而戰。他從專業的技術領域轉戰商業再轉戰管理,遊刃有餘,與他合作的人稱讚他:「他的包容力、接受多元的能力超強。」所謂的神童只是天賦的開始,張亞勤說道:「如果我不勇敢聽從自己的心,去做喜歡做的事情,自己就不會走到這一步。」 三、中國的神童熱 八○年代,甫結束文革的中國掀起一場「神童熱」,一九七七年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寧鉑被中國科技大學破格錄取,隔年中科大創建第一期少年班,開始培訓神童,當時的學員約有八十八人,最小的只有十一歲,最大的不過十五歲,現今擔任微軟全球副總裁的張亞勤也在這批學員當中。 這些神童,成天得做成百上千的數學題,從來沒有和其他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過,曾有少年班的成員對媒體說道:「如果其他孩子跟我們一樣用功的話,其實也就無所謂神童了。」 當時中國幾所重點大學也紛紛效仿設立少年班,媒體不斷追捧這些孩子,將他們視為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諸多神童的事跡被編成教材,其中被譽為「神童中的神童」的寧鉑更是媒體寵兒,常常被學校安排接受採訪或參加座談,對此他感到無奈,但又不能不參加。 在神童雲集的少年班裡,寧鉑也是眾多同學的欽佩對象,但實際上他的學業成績並不特別出色,只是神童第一人的形象太過強烈,而當時的社會正需要他這樣指標性的人物。多年後寧鉑接受媒體採訪時便說:「我是時代的產物。」 寧鉑本身的興趣是天文,但當時中國科學界理論物理紅極一時,寧鉑被校方要求專攻物理,然而寧鉑本身物理科目較弱,他對它也缺乏興趣,寧鉑決定申請到南京大學學習天文,但是校方並不打算放走他,於是寧鉑的申請被科大駁回。 大學畢業後,寧鉑想報考研究所,卻一再放棄、臨陣脫逃,因為他總想著「萬一失敗了呢?」後來他再也沒有參加任何考試,而留在中科大擔任講師。二○○三年,寧鉑選擇在五臺山出家為僧,他的決定對許多俗世的人而言,莫不感到嘆惋。 寧鉑曾說自己當時的痛苦主要來自輿論的過分渲染。他說:「在很多場合,人們要求我七步成詩。那時我只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長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順從、克己復禮,因此痛苦充溢著我的內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壓抑自己的個性中度過的。『神童』剝奪了我許多應該享有的生活和娛樂的權利。」 張亞勤回憶起少年班往事,他覺得自己能有現在的成就,該歸因於當年自己是少年班中較不受媒體注意的一個,沒有光環的負擔,才更敢放手去做想做的事。他認為比自己還要聰明的寧鉑之所以放棄希望,在於人們加諸在他身上的榮耀和期望過於沉重,寧鉑當時也只是個孩子,他覺得自己無法承受失敗,因為沒有人會接受一個「神童」的失敗,所以他對自己渴望的事物,也畏首畏尾,不敢伸手去拿,寧鉑由此失去了「神童」身上最神奇的一個東西—自信。 —改寫自一九七八年科學之春 時代渴求催生「神童熱」,新華網 四、我的兒子是天才 吳念真導演於一九九○年拍攝的電影。劇情簡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林坤中,父親是菜市場魚販,母親被視為精神異常,但他的言行舉止與同年的孩子不同,他對各領域充滿學習興趣,喜歡閱讀,理解力驚人,常常在課堂上發問,甚至質疑老師的看法。老師常被問得啞口無言,惱羞成怒,轉而責備他強詞奪理,並處罰他。 後來因緣際會之下,一位輔導老師看出他的與眾不同,安排他接受智力測驗,發現他有驚人的天才,並可以跳級直接就讀高中,父親開心得大肆張揚,而親友也對他們家另眼相看。當時林坤中每天課後被安排至特殊輔導班,接受資優生的高階教育,琢磨他的思考力以及研究力,與他一起參與課程的是略大他兩三歲的女孩妮妮。 妮妮的父親是留洋歸國的教授,他用填鴨的方式逼迫自己的女兒成為全能天才。本來兩個孩子在輔導課程中相處得極為愉快,也有所獲得,但妮妮的父親發現自己的女兒竟不比魚販的兒子優秀,於是給女兒更大的壓力。 另一方面,林坤中被人發現他能精準預測股市走向,而被譽為股市神童,媒體不斷地捕捉他的身影與言論,一般大眾則希望他多給分析數據好讓他們賺大錢,他開始感到自己的人生被外力操縱而無法自由。 電影最後,妮妮發瘋住院,而林坤中嘗試自殺,獲救後佯裝智力退化,重回小學四年級。 五、天才電影想飛的鋼琴少年 想飛的鋼琴少年描寫一位智商高達一八○的天才少年維特(Vitus)的故事,電影分為六歲和十二歲兩個階段,六歲的維特已經展現掩不住的才華,但只能任憑父母親擺布;十二歲的維特找到反抗方法,不但突破了生命瓶頸,也找到「走自己路」的生命態度。 早熟又聰慧的維特面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環境,一種來自父母,一種來自爺爺。父母親欣喜於他的天才,卻遵循著傳統的教育框架,深信唯有透過規律的苦練,才能夠有成,卻不知道天才有自己的生長方式,從來就不受生命格局框綁;爺爺給他的卻是絕對放任自在,卻又極其專業的生活方式。天才最大的困擾不在自己縱橫的才情,而在於一直拖著他,要把他拉墜到地面上的俗世力量,家庭如此,學校亦如此。例如維特懶得理數學老師的考題,因為他用簡單心算就能算出答案,於是他反而質疑老師的心智,而被惱羞 維特是不耐煩於俗世教育的,更不願套進父母師長硬派給他的框架過日子。在一個大雷雨的晚上,穿上爺爺打造的飛機模型,試圖從陽台起飛,卻不幸墜樓,從此維特變得呆笨,智力測驗也從一八○滑落成一二○,天才不再的他卻因此有了喘息自在的空間,而這卻才是他的「天才」所在。 看到想飛的鋼琴少年,會想起法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思想家以及文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所寫過的名著愛彌兒。盧梭是自然主義的旗手,書中開宗明義就強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大自然如此,幼小的生命亦然,他主張以「回返自然」的方式來教育下一代,認為教育的唯一目的是造就人,不是政治人,也不是社會人,而僅僅是人。愛彌兒的要旨就是唯有順著兒童本性加以引導,讓大自然、人與事物都能相互調和,才可以成就完整的人格。維特事實上就是愛彌兒的當代範本,他有音樂才華,可是只有充份明白了音樂的美,全心全意有想要彈琴的衝動,琴才會彈得好。揠苗助長註定事倍功半,想飛的鋼琴少年中的維特可以拒絕練琴,卻也可以因為愛上了保母,而替一心想要當搖滾歌星的保母情人彈起搖滾樂;更可以因為聽見了巴哈的莊嚴與美麗,重新回到黑白琴鍵上。 天才,從來就是不受禮法和格局羈絆的,問題是天才的父母和師長卻都不是天才,「吊詭」的生命矛盾因此而生,也唯有不世出的天才,才能找到自己的出口。 —節錄自藍祖蔚鋼琴少年:想飛的天才 附加考題:猜燈謎80題,答對一題加一分。 本活動列為寒輔平時成績,以多元閱讀取代填鴨式教學,以多元評量取代紙筆測驗。 本課納入下學期第一次段考範圍,同學請提早準備。 請同學多多使用多媒體資源,加深加廣自己的閱讀世界唷! 歡迎多多使用回應分享你找到的資源。 新年快樂唷!學習是一輩子的態度,不是一時的分數。要記得多多投資自己的涵養。 這是我們的快樂學習教室 希望親愛的寶貝永遠快樂學習 本文可以當作我們專屬的點歌專線唷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