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遇見你.................在回家的路上
2011/09/08 15:19:28瀏覽1041|回應7|推薦76

  

 

 無論有入無入        繼續精進用功    

汝已在回家的路上        見法如見佛

 

 

六即佛

天台宗就佛而判立六即佛,稱為六即佛。六即佛者:

一、理即佛,又做理佛,指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無二無別,皆即是佛,故稱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是從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處聞知,或從經卷中見得,而了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之人;此等之人,於名字中通達解了一切諸善皆是佛法,故稱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進而依教修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證此位,故稱觀行即佛。此位分為五品位(隨喜品、讀誦品、說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

四、相似即佛,指於前述『觀行即佛』位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梵語sad indriyani)清淨,斷除見思惑,制伏無明之人;此等之人,雖未能真證其理,但於理彷彿,真如真證,故稱相似即佛。此位分為十信位。

五、分證即佛,又作分真即佛,指分斷無明而證中道之位;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位,漸次破除一品無明,而證得一分中道。

六、究竟即佛,指斷除第四十二之元品無明,發究竟圓滿之覺智者,即證入極果妙覺之佛位。此六即佛雖因智情之深淺,迷悟高低,而有六種差別,然其體性不二,彼此互即,故稱為即。

開悟聖僧云:『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眾生性,性無二別;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佛時,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決定信此心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極盡形,終無所得,不知息念妄慮,佛自現前。』

 

  

   ┌理 即(未闻佛法)


  │名字即(已闻佛法)
  │观行即(外凡)──五品弟子位────┐
  │相似即(内凡)──十信位─┐    │
        ┌─十住位 │    │六即┤       ├─十行位     ├八位
  │分真即(分证)┼─十回向位├五十二位│
  │       ├─十地位 │    │
  │       └─等觉位 │    │
  └究竟即(极证)──妙觉位─┴────┘

 

 

 ap_F23_20100220095218982.jpg

 

 

 

 

     一、十信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為入道的第一步,故菩薩五十二階位中即以十信位為首,而修習正信不退,成就信心妙德,則為十信位之要務。十信即:
   1.信心 2.念心 3.進心 4.戒心 5定心
   6.慧心 7.護心 8.願心 9.不退心 10.回向心
  如何進入菩薩道的信心之門?首先要皈信三寶,經常憶唸佛法,精勤修學慈悲喜捨,嚴持戒律,修習禪定,誦讀般若,護念正見,發大願心,不失信念回向法界,以上求下化作為不退的菩提,以所積聚的善法功德,普為一切眾生息滅諸苦,歷經一大阿僧只劫,方能完成四不壞信。
  
二、十住
  菩薩的信心最要緊的是要安住,才能成就功德,能令菩薩安住信心,必須持戒清淨,無所毀犯,柔和忍辱,自他平等,施為智慧,契入般若,而以十住為增上次第。十住即:
   1.發心住 2.治地住 3.修行住 4.生貴住 5.方便住
   6.正心住 7.不退住 8.童真住 9.王子住 10.灌頂住
  菩薩發心要:一住廣大心,二住清淨心,三住無礙行,四住生貴處,五住大方便,六住有正心,七住不退轉,八住菩薩法,九住必成就,十住灌頂位。
  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不但要能安住,而且要與佛道相契,不違菩提,安住於四不壞信,安住於禪定法喜,安住於法印聖諦,安住於大悲誓願,安住於無量方便,安住於般若空慧,安住於平等妙法,安住於無相布施,安住於身、語、意清淨,安住於大乘正道。
  
三、十行
  十信、十住的階位完成後,菩薩應再以「十行」學習菩提佛道的密行。十行即:
   1.歡喜行 2.饒益行 3.無逆行
   4.無屈行 5.離癡行 6.善現行
   7.無著行 8.難得行 9.善法行 10.真實行
  三世諸佛之密行,以眾生為福田,萬法為善友。一要讓眾生歡喜,二要饒益世間,三要無違逆,四要不屈不撓,五要不癡迷亂,六要眾善現行,七要無著無染,八要難行能行,九要善法清淨,十要真切實踐。
  
四、十回向
  行者修習十信、十住、十行等三十心圓滿成就後,必須再加強福慧資糧之積聚,此即十回向心之修習。回向,即回己所修之善法功德,轉向予眾生,並且使自己趣入菩提涅槃。十回向即:
   1.救護回向 2.不壞回向 3.和平回向 4.到達回向 5.無盡回向
   6.堅固回向 7.隨順回向 8.如是回向 9.解脫回向 10.平等回向
  進入十回向位的菩薩,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能夠不壞一切善法功德,以和平美滿給予,世間所有一切善行要真真實實的到達,毫不保留的布施一切,自他都要堅固願行,能發心隨順善法,不逆人意,要回向大眾皆向佛道,人人皆能解脫,希望法界平等圓滿。菩薩能離眾生相,進入冤親平等法性,視一切有情如親友想,不壞不失菩薩誓願,回向救護眾生。發大乘道,了無迷惑,心常平等,於生死、怨親、憎愛、善惡等無著無縛,願心廣大無邊,法界平等、自他一如。
  
五、十地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階位成滿後,即趣入十地的菩薩位,而得甚深的智慧,滅一切煩惱纏縛。於一切時中,念念住於慈悲柔和;於一切人中,怨親愛憎皆能圓滿自在。十地即:
   1.歡喜地 2.離垢地 3.發光地 4.焰慧地 5.難勝地
   6.現前地 7.遠行地 8.不動地 9.善慧地 10.法雲地
  今據隋慧遠的《十地經論義記》卷一所釋,為:(1)歡喜地,初證聖處,遂起大歡喜心。(2)離垢地,即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等,清淨戒具足,離心垢故。(3)發光地,隨聞、思、修而使真理顯現,得法光明。(4)焰慧地,以智慧火而燒煩惱薪,令智慧光倍焰。(5)難勝地,得出世正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眾生。(6)現前地,聽聞般若波羅蜜,入甚深法門而大智現前。(7)遠行地,成就甚深方便智慧,得無生法忍光明,菩提功德圓滿,種種大願皆具足,更發勝精進,菩薩行轉勝。(8)不動地,以本願力故,諸佛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
  流門中,於一念頃,分身遍十方,教化無量眾生,隨意自在。(9)善慧地,住於此地為法王,以三乘法化眾生,隨機誨誘無厭倦,如雲廣布無不及。(10)法雲地,依無漏智,一切業惑悉得解脫,與真如理相應。堪受諸佛大法雲雨,具佛十力自在,果德圓滿,以法身為雲,普週一切眾生,令住一切智道。
  發菩提心修學菩薩道經歷此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個階位之後,進入第五十一等覺位。所謂等覺,即行過十地,解與佛同,坐佛坐處,於佛名菩薩,於下菩薩名佛,似佛非佛,待斷盡一切無明煩惱,證得圓妙般若,覺悟涅槃之理後,便登上妙覺位,亦即相等於佛陀的正覺之位了。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F33668899&aid=5622566

 回應文章

地藏不藏●不藏極樂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杯子^^
2011/09/23 09:36
花團錦簇的杯子
^____^

謝謝來訪喔~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FF33668899) 於 2011-09-24 16:56 回覆:

花仙子

 心花開朵朵  花花世界

  極樂來訪法喜無限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印祖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2011/09/11 09:45
印祖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第五日 略釋天台宗六即義兼說吃素放生】    

甲一、事彰淨土對治時病

      乙一首讚淨土超勝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契理契機‧至頓至圓‧洵為當今之惟一無上法門。

      乙二次申屈慢病症

        惟現在之人‧或者自高自大‧謂既云眾生即佛‧則我即是佛‧何必再念佛。或以為我既是苦惱凡夫‧何遽能了生脫死‧惟求來生不失人身‧可矣。此兩種人‧皆不明因果之故‧故今日仍講因果。

      乙三結修念佛能治

        需知眾生即佛者‧謂其具有佛性之真因耳。設不修念佛妙行‧佛性無由顯現‧何能即得了生死‧成佛道之實果。譬如寶鏡蒙塵‧光明不現‧實未稍失。若肯用力揩磨‧即可照見一切也。至言我是苦惱凡夫‧不能生西方‧了生脫死‧以至成佛者‧乃業深障重‧自甘墮落之言。夫今世之人‧有下棋鬥牌‧不顧生死者‧不知若干。若能以此勤勞‧修行念佛‧何患不往生西方‧上證佛果。蓋佛本是眾生修持‧得證佛果之人耳。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印祖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2011/09/11 09:43

甲二、理釋六即佛對治屈慢

      乙一總名六即旨趣 

        隋天台智者大師‧著觀無量壽佛經疏‧立六即佛義‧以對治自甘墮落及妄自尊大之病根‧其說甚精‧學者不可不知。六即佛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也。六‧以明階級淺深。即‧則明當體就是。譬如初生孩子‧與其父母形體無異‧而其力用則大相懸殊。故不可謂此幼孩非人‧但亦不能遽以成人之事‧令是孩承當。若能知六而常即‧則不生退怯。知即而常六‧則亦不生上慢。從茲努力修持‧則由凡夫而圓證佛果‧由理即佛而成究竟即佛矣。

     乙二別闡六即名義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9/08 23:14

戒在佛法中,分有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的三等。別解脫共戒、道共戒的三等。別解脫戒,離欲界纏;定共戒,離色界纏;道共戒,離三界縛。又謂別解脫戒是欲界凡夫,受持戒相,持戒清淨,則可別別解脫;定共戒是住在四禪八定之人,自然不會犯惡行造惡業;道共戒則已證學與無學的聖道,已離煩惱,已斷生死,無漏智慧現前,根本不會再有犯淨戒造惡業的可能。

【三藏法數的解釋】
道共戒:
  1.聲聞之人,於見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與道俱發,是名道共戒。
  2.初果須陀洹,屬見道位;二果斯陀含及三果阿那含屬修道位。
定共戒:
  1.因修習禪定,發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天定之時,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與定俱發,是名定共戒。
  2.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皆色界天也。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持戒
2011/09/08 23:02
欲界凡夫,若不受持別解脫戒,縱然想要返生為人都非常難,何況解脫生死乃至成等正覺。既已皈信三寶,必須受持淨戒。依在家出家及大眾小眾的不同,別解脫戒分為兩大類︰一是聲聞七眾別解脫戒,包括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二是大乘菩薩戒。七眾戒是三皈戒、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是依五部大律或稱四律五論的律藏。[1]菩薩戒則沒有成套乃至專門的菩薩律藏,而自古以來中國先賢都是從《瓔珞經》、《梵網菩薩戒經》、《地持經》、《瑜伽師地論》、《菩薩善戒經》、《菩薩優婆塞戒經》等摘出戒相條文而成戒本。[2]菩薩戒的基本精神,則在於三聚淨戒的能收能放。[3]三聚內容是︰攝律儀、攝善法、攝眾生。

在中國佛教史上,菩薩戒的授受,一向採用《梵網經》,因其主張「孝名為戒」,頗能迎合中國民族重視孝道的美德。又因其對於受戒者的資格要求,非常寬大,不僅未受七種聲聞戒的人類可以受持,乃至但能聽懂法師語的異類眾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9/08 22:58

(二)十善是世間善法的常軌
十善法的異稱也不少,以業道而言,稱為十善業道及十不善業道;以行為而言,

~~~

身口意的三類,可稱為三惡行及三妙行。以意業的三個項目貪、瞋、邪見,稱為三不善根;無貪、無瞋、正見,稱為三善根。以業道的性質而言,身三、口四的七個項目稱為業,意的三個項目,為前七個項目的道,故稱業道,十個項目相加,行惡即合稱為十惡業道,行善則合稱為十善業道。以此十事為律儀,則名為十善戒。

此十善戒,不屬於聲聞七眾的別解脫戒,所以《瑜伽師地論》卷 40〈菩薩地戒品〉云︰ 「律儀戒者,謂諸菩薩,所受七種別解脫戒」。[17]因此,十善不僅是佛教的五乘共法,也當是與世間諸外道師共同遵行的善法。也可以說,任何人,不論信佛不信佛,都當遵守十善法;任何時代任何地方,不論有佛教沒有佛教,都當遵守十善法。所以十善法是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一切律儀戒的基礎,更是無上佛道的基礎。故在《大智度論》卷 46 云︰ 「有二種戒,有佛時,或有或無;十善,有佛無佛常有」。 [18]是指在家出家的七眾別解脫戒及三聚淨戒,佛住世時或有或無,而十善戒則有佛之世及無佛之世,永遠都有。此在《菩薩優婆塞戒經》卷 6 ,也有如此的看法︰

佛未出世,是時無有三歸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

因十善故,世間則有善行惡行,善有惡有,乃至解脫,是故眾生,應當至心,分體解十善之道。[19]

如是十種善業道,此地增勝最清淨


★~夜寂蓮~尋.最後一個夢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 ♡ 遇見你.................在回家的路上
2011/09/08 17:53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FF33668899) 於 2011-09-09 21:59 回覆:

  讚   荷必說...............

  風聲  響起    清舒  無心 直入那遙不可及

  從未有過滴寂靜 於動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