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有入無入 繼續精進用功
汝已在回家的路上 見法如見佛
六即佛
天台宗就佛而判立六即佛,稱為六即佛。六即佛者:
一、理即佛,又做理佛,指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無二無別,皆即是佛,故稱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是從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處聞知,或從經卷中見得,而了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之人;此等之人,於名字中通達解了一切諸善皆是佛法,故稱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進而依教修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證此位,故稱觀行即佛。此位分為五品位(隨喜品、讀誦品、說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
四、相似即佛,指於前述『觀行即佛』位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梵語sad indriyani)清淨,斷除見思惑,制伏無明之人;此等之人,雖未能真證其理,但於理彷彿,真如真證,故稱相似即佛。此位分為十信位。
五、分證即佛,又作分真即佛,指分斷無明而證中道之位;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位,漸次破除一品無明,而證得一分中道。
六、究竟即佛,指斷除第四十二之元品無明,發究竟圓滿之覺智者,即證入極果妙覺之佛位。此六即佛雖因智情之深淺,迷悟高低,而有六種差別,然其體性不二,彼此互即,故稱為即。
開悟聖僧云:『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眾生性,性無二別;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佛時,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決定信此心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極盡形,終無所得,不知息念妄慮,佛自現前。』
┌理 即(未闻佛法)
│名字即(已闻佛法)
│观行即(外凡)──五品弟子位────┐
│相似即(内凡)──十信位─┐ │
┌─十住位 │ │六即┤ ├─十行位 ├八位
│分真即(分证)┼─十回向位├五十二位│
│ ├─十地位 │ │
│ └─等觉位 │ │
└究竟即(极证)──妙觉位─┴────┘
一、十信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為入道的第一步,故菩薩五十二階位中即以十信位為首,而修習正信不退,成就信心妙德,則為十信位之要務。十信即:
1.信心 2.念心 3.進心 4.戒心 5定心
6.慧心 7.護心 8.願心 9.不退心 10.回向心
如何進入菩薩道的信心之門?首先要皈信三寶,經常憶唸佛法,精勤修學慈悲喜捨,嚴持戒律,修習禪定,誦讀般若,護念正見,發大願心,不失信念回向法界,以上求下化作為不退的菩提,以所積聚的善法功德,普為一切眾生息滅諸苦,歷經一大阿僧只劫,方能完成四不壞信。
二、十住
菩薩的信心最要緊的是要安住,才能成就功德,能令菩薩安住信心,必須持戒清淨,無所毀犯,柔和忍辱,自他平等,施為智慧,契入般若,而以十住為增上次第。十住即:
1.發心住 2.治地住 3.修行住 4.生貴住 5.方便住
6.正心住 7.不退住 8.童真住 9.王子住 10.灌頂住
菩薩發心要:一住廣大心,二住清淨心,三住無礙行,四住生貴處,五住大方便,六住有正心,七住不退轉,八住菩薩法,九住必成就,十住灌頂位。
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不但要能安住,而且要與佛道相契,不違菩提,安住於四不壞信,安住於禪定法喜,安住於法印聖諦,安住於大悲誓願,安住於無量方便,安住於般若空慧,安住於平等妙法,安住於無相布施,安住於身、語、意清淨,安住於大乘正道。
三、十行
十信、十住的階位完成後,菩薩應再以「十行」學習菩提佛道的密行。十行即:
1.歡喜行 2.饒益行 3.無逆行
4.無屈行 5.離癡行 6.善現行
7.無著行 8.難得行 9.善法行 10.真實行
三世諸佛之密行,以眾生為福田,萬法為善友。一要讓眾生歡喜,二要饒益世間,三要無違逆,四要不屈不撓,五要不癡迷亂,六要眾善現行,七要無著無染,八要難行能行,九要善法清淨,十要真切實踐。
四、十回向
行者修習十信、十住、十行等三十心圓滿成就後,必須再加強福慧資糧之積聚,此即十回向心之修習。回向,即回己所修之善法功德,轉向予眾生,並且使自己趣入菩提涅槃。十回向即:
1.救護回向 2.不壞回向 3.和平回向 4.到達回向 5.無盡回向
6.堅固回向 7.隨順回向 8.如是回向 9.解脫回向 10.平等回向
進入十回向位的菩薩,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能夠不壞一切善法功德,以和平美滿給予,世間所有一切善行要真真實實的到達,毫不保留的布施一切,自他都要堅固願行,能發心隨順善法,不逆人意,要回向大眾皆向佛道,人人皆能解脫,希望法界平等圓滿。菩薩能離眾生相,進入冤親平等法性,視一切有情如親友想,不壞不失菩薩誓願,回向救護眾生。發大乘道,了無迷惑,心常平等,於生死、怨親、憎愛、善惡等無著無縛,願心廣大無邊,法界平等、自他一如。
五、十地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階位成滿後,即趣入十地的菩薩位,而得甚深的智慧,滅一切煩惱纏縛。於一切時中,念念住於慈悲柔和;於一切人中,怨親愛憎皆能圓滿自在。十地即:
1.歡喜地 2.離垢地 3.發光地 4.焰慧地 5.難勝地
6.現前地 7.遠行地 8.不動地 9.善慧地 10.法雲地
今據隋慧遠的《十地經論義記》卷一所釋,為:(1)歡喜地,初證聖處,遂起大歡喜心。(2)離垢地,即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等,清淨戒具足,離心垢故。(3)發光地,隨聞、思、修而使真理顯現,得法光明。(4)焰慧地,以智慧火而燒煩惱薪,令智慧光倍焰。(5)難勝地,得出世正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眾生。(6)現前地,聽聞般若波羅蜜,入甚深法門而大智現前。(7)遠行地,成就甚深方便智慧,得無生法忍光明,菩提功德圓滿,種種大願皆具足,更發勝精進,菩薩行轉勝。(8)不動地,以本願力故,諸佛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
流門中,於一念頃,分身遍十方,教化無量眾生,隨意自在。(9)善慧地,住於此地為法王,以三乘法化眾生,隨機誨誘無厭倦,如雲廣布無不及。(10)法雲地,依無漏智,一切業惑悉得解脫,與真如理相應。堪受諸佛大法雲雨,具佛十力自在,果德圓滿,以法身為雲,普週一切眾生,令住一切智道。
發菩提心修學菩薩道經歷此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個階位之後,進入第五十一等覺位。所謂等覺,即行過十地,解與佛同,坐佛坐處,於佛名菩薩,於下菩薩名佛,似佛非佛,待斷盡一切無明煩惱,證得圓妙般若,覺悟涅槃之理後,便登上妙覺位,亦即相等於佛陀的正覺之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