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抒寫二十一號 物我兩忘
2010/08/30 14:27:05瀏覽916|回應16|推薦47

抒寫二十一號  物我兩忘

天地之間的一切來去,寧靜,信任,慷慨,無謂

 

 

遠方的山,始終覆蓋著終年白雪,

湖水悠悠波盪,寶石藍的光影照亮著扁舟,

兩個好奇的女生在岸邊撿拾漂流木,

雁渡寒潭,沿著岸邊的黑森林覓食,

她拎著一顆小石子,出於對當下的執著。

 

沒有做出任何表示,

她對真正存在,無須解釋,

天地之間的一切來去,

寧靜,信任,慷慨,無謂

 

湖畔散步的人啊!

她,載腹憂愁,來自於一個過去,

眼淚的證據,視線的虛實,夢想的幻影,人間的誤解,

提起筆,只是寫下滿紙荒唐詩篇,

她,評論他人,也評價自己,

卻只雀躍說著尋常生活裡的奇蹟。

 

什麼事情是一生都不會磨滅的事?

什麼事物可以逐日追夢?日月同朽?

她,什麼時候不再抬頭看望星星?

生命像是塞滿凌亂記憶的的畫布,

多久沒有拿起彩筆?

 

如何才能走到這裡?

如何才能了解自己?

 

合諧的大地,昇起一股令人眩然欲泣的精神美,

或者是,我們原本就不該解釋的這些,那些

 

然而,

某個神祕的片刻,天空下起了雨,

拍打著寶石色的湖水,

以及她的臉,

是大地,將雨和著淚水一起溶解,

將孤獨與倔降,一同墜入悠靜湖底,

嗚咽的水氣,消失在遙遠的山嵐天際。

 

如果這是一場神的啟示與安排,

那麼,她就更應該改變一切,

關於她的眼界與世界

 

It’s a Love Theme

of the Secret in Interlaken, Swiss.

 

Thanks for God.  

 

Apr. 18th, 2010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NNY2009&aid=4366620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止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敗家清單
2010/09/07 03:21
呵!呵!這麼多的鞋包錶巾噢?
不過這樣怎能算敗家呢?

巧逢大和敗今女
咋識朝日豪放意
敗今正如刀斷水
兩忘猶取無記心
斷水更流覓今處
取心無記執無餘
巾錶鞋包難敗家
榮格尼采非真道

發願修道為刻意
堅恆精進亦有心
持戒律己滅妄心
三毒五蘊願盡除
有心修道無心成
純任自然隨緣行
網路虛擬萍水逢
祈願善德早行證

歡迎常交換切磋


誠摯的祝福

大和敗今女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敗家清單
2010/09/07 01:34

Bally鞋、FENDI包、LV Neverfull、Gucci包、Dior包、Parda圍巾、CK錶


Swiss Spirit, New Arrive

止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繼續切磋分享
2010/09/06 05:08
修行的確是在日常生活中﹐更在時刻的當下。修行有「刻意」的部份﹐也有「隨緣」的機端。放縱絕對無法證果﹐壓抑總是不能自然﹐個中訣竅如人飲水。

「精﹑氣﹑神」是道家所謂後天三寶。神的表徵是我們出生後所形成的覺識﹑認知﹑和慾念。「神」包括了魂和魄﹐魂是不生不滅的部份和先天本性相連﹐魄和軀體共存亡是情慾的根源。「精﹑氣﹑神」都是「命」的基本構成元素。

佛經中的「心」﹐是個更廣義的字﹐心所代表的是覺識認知﹐不只個人的覺識認知﹐還包括宇宙最終的覺識認知。

心經和金剛經中並未闡釋這個「心」是什麼﹐只強調了五蘊皆空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心經又闡明了「心」的層次。心經也和金剛經都分別了心識的真假﹐也說明了真正智慧和心識的關係。楞嚴經將這個心識何在和心識的真假剖析的更清楚﹐有所謂「妙明真心」和眾生塵﹑根﹑觸﹑識的分別和作用。而修行是個由「假心識」至「妙明真心」的轉化過程。

「頭腦若是不去擔憂一些問題,立刻會覺得迷失了方向」是一個修心的起端狀態。因為一直有個擔憂在困擾自己﹐不會是自在自然的證悟。這擔憂的心態還是在心識為假的作用範圍之內。這雖然也是修行人早期道緣的一種顯現表徵﹐但是遠比大部份還是矇矇懂懂﹐昏昏噩噩﹐在輪迴中打轉的眾生要有更深的道緣。

「日常生活之中的愛恨惡慾貪癡,皆是開啟智慧的契機」我想換成日常生活中的逆境是磨練心性的機會﹐心性磨練成不為塵染﹐光明潔淨﹐止定如一﹐才是進入真覺智慧的門檻。愛恨惡慾貪癡應該是修程中對心性提昇程度的測驗﹐如果自己還是牽執染塵﹐那就得回頭重新來過。

感謝妳仔細回覆。哈哈!不過……﹐還是好奇﹐不解

那「敗今」到底是要敗什麼呢?

大和敗今女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頭腦是靠煩惱來餵養
2010/09/05 16:41

頭腦若是不去擔憂一些問題,立刻會覺得迷失了方向,頭腦是靠煩惱來餵養,無論這些煩惱是源自於外在世界、政治、宗教或意識形態皆然。

~ 摘自  克里希那穆提  關於活著這件事   P.171


Swiss Spirit, New Arrive

大和敗今女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道家講 精 氣 神
2010/09/05 13:57

道家講 精 氣 神,我所提到的 "心", 大部分指的道家的 "神"。

充分善用人的天賦異稟,充分的活出自己,文字上的理論只是腦力的訓練與發揮,但是真正成為智慧,必須能親身體驗與作用。~~ 我也以此不斷努力中


Swiss Spirit, New Arrive

大和敗今女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修行即在如空氣的日常之中
2010/09/05 13:42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日常生活之中的愛恨惡慾貪癡,皆是開啟智慧的契機,

刻意的行為,都不是真實。


Swiss Spirit, New Arrive

止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淺見切磋分享
2010/09/05 03:08
「妙」和「徼」同謂之玄。玄就是黑﹐漆黑難分辨了解。但這並非說不能了解﹐「玄之又玄」是說這難分辨了解中還有不同的層次!

「妙」和「徼」已經分別了無欲和有欲﹐粗略的類比是將整個宇宙時空分成我們的意識之外和我們意識之內的兩界﹐雖為兩界其實這只是個人造的組織架構的分別﹐這原本是個息息相關的整體。所以「同出而異名」。

一般解徼為竅﹐就和眼耳鼻舌身意﹐連在一起﹐但是道家所謂之竅並非此義。道家所言之「竅」為宇宙天地之竅。宇宙天地之竅遠遠超出我們形體之竅﹐這個竅是天地生成的根源﹐也是那不可名的「道」中之極。

所以這裡能以文字解釋的其實都不是那個宇宙天地之竅。覺識也是這竅中的一個現象﹐所以用眼耳鼻舌身意的識說竅﹐是個局限不完整的說法。

不過不論如何這些講法只是說理﹐只是完整程度的問題﹐再怎麼說還是不完整。也並非我前面問題的全部重點﹐妳尚未回答的重點是這「妙」和「徼」是可以經驗的事﹐有些經驗並非言語可以形容。

妳可能並未皈依什麼宗教派別﹐不知是否開始修行了﹐如果已經開始了﹐能否請妳分享一下妳的修行功課方法呢?

靜待妳 Q4 and Q5 的答案。

另外一個問題是妳數度提到「心」﹐這些「心」是何指?

萍水相逢﹐一下就以如此嚴肅的問題相煩﹐勞妳不棄﹐傾心相應﹐

感謝!感謝!

大和敗今女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為心所識,為之「妙」;為識所現,為之「徼」
2010/09/05 00:10

為心所識,為之「妙」;為識所現,為之「徼「妙」妙不可言,空性

當內心與外在之當下同步共鳴,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的「共時性」現象(Synchronicity)。我們都會經常不自覺說:「好妙!」它平常就發生在尋常生活中,只是我們都活在頭腦的意識型態裡。 「徼」於人八觸    它是我們的身體感官覺受,以至於這世界萬象的展現,它來自於生命基本的「欲望」。因為慾望而誕生(展現)於這世界。每個人的根器不同,所現不同,所謂修行即是修此根器。


Swiss Spirit, New Arrive

止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再度感謝回答
2010/09/04 21:45
再度感謝回答。

非常好啊!這個問題可以替代前一個是否屬靈和是否屬非意識層面的問題了。

請問妳對「妙」和「徼」在意識層面和非意識層面的了解和體驗是什麼?

大和敗今女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老子
2010/09/04 17:0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Swiss Spirit, New Arrive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