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12 03:55:16瀏覽939|回應5|推薦37 | |
趁著去Seattle女兒家過感恩節時機,看看十一月初(2013),好友轉來的一小段youtube,是介紹一新片「看見台灣」,影片是空中拍攝的秀麗山河與哀哀大地,很壯觀。據說此片頗引起注意,還有高級領導的另一半看此影片時禁不住落淚了,也許正因如此,使得領導指定專人組成跨部門方案,要落實解決環境問題。 也許是湊巧,十一月初,有位台灣著名教授來訪,主要是因有「高人」請其規劃台灣該關注的環境方案,他來此徵詢意見。大約廿年前,這位教授曾與敝小地的環保組織有過聯繫,往後數年,我們曾合作過,為台灣環保與工業主管機關研擬管理策略與污染解決辦法。在1994到2002年期間 ,筆者曾參與其中活動,看到台灣在設法建立環保政策,但管治污染過程極為艱難。 野豹雖還沒看過此一新片,但卻真看過台灣、觸摸過台灣、也為台灣悲傷過。除了前述八年為台灣略盡已力外,在80年代後段,回台任教期間,實際在島內為環境奮戰過兩年多,見識到台灣地土河川的哀愁,也與地方居民朋友同受折磨。那時台灣環保署剛成立,諸事待辦,舉步維艱,民眾環境意識也尚未覺醒,地方上雖有零星抗爭,然媒體對這類事件常作負面報導。野豹曾牽涉到幾個工業區污染水域空氣事件,當時年少輕狂,提出許多建議諍言,撰文論辯,直言弊端,得罪了不少人。 廿多年轉瞬即過,台灣環境變遷是好是壞,島內居民該是最最明白的,教授來訪敝小地,其實是高抬我們,他應先問問在地關心居住環境與生態的朋友們。近五年幾次回台都由友人帶著走訪鄉野,見識了一些汙染濫伐的現況,也曾撰稿呼籲正視問題。現在回應教授,提出淺見,其實多是老生常譚。 筆者認為台灣長期以來面對的前三名環境問題(因教授指定只要三項提議)包括: (1)能源使用引起的CO2排放、空氣品質、與廢棄物處理問題。因近兩年來核電安全堪虞、核廢料處理不當、與替代能源開發紛爭不停,規劃既不周詳,又僅著眼短暫利益,使此問題更為複雜; (2)根據「看見台灣」影片的報導,台灣河川污染與濫挖、山林砍伐情形相當嚴重,用「國在山河破」來形容,並不為過。其實這根本不是新聞,更不是近兩年才發生的事,台灣河川流域的生態破壞、導致飲用水污染的廣泛危機,早在上一世紀就已存在,卅年後才「被看見」,國家領導與國民豈不是過於冷感?主管工業與經濟的、主管山林河川內政的部會、主管環保的署局官僚都在打混?民代只忙著關説,不問攸關國土的正事? (3)產業(與都會區)「 綠化」不足。台灣產業結構雖已進行相當的改變,但不可否認在節能、節水、減廢、與提高效率上仍有改善空間,在爭取經濟效益之時,產業廢棄物與有毒物質管理卻不嚴謹,這由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叢出、煉鋼廢爐石棄置、空氣中PM2.5微粒增高、廢水汙染河川等現象可見一般,也致使水域(包括海洋)與空氣污染加重,影響人體與生物健康。 筆者所提值得注意開展事項,即根據此三方面問題(在此當然不可能提出面面俱到的環保策略): (1) 發展生質能源(bio-fuel)。利用台灣過去的農業基礎,將廢耕農地、流浪都會區的農村人口重新啟用,發展有潛力的生物技術,可有效消解植物組織,增加bio-fuel 生產效率。這方面的技術研發已多有突破,國外許多資料都可從期刊與網路雲端取得,以台灣博學之士如此之多,研究單位林立、資源又豐,應可找到絕妙佳法,只要打破各自為政心態,從農耕、物種、微生物、生產程序、產能提升等方面串聯組合,數年之間應可有成。 (2) CO2收集貯藏(CO2 Capture and Storage)。據國際能源研究資料顯示,在2050年之前各國依賴fossil fuel的比重仍與目前相差無多,台灣也不例外,所以必須研發有效CO2貯藏與收集技術,尋覓適合貯藏的所在(或是再利用CO2的技術)。這包括如何有效的將CO2 自發電廠與大型工業所排廢氣中分離、收集、濃縮、輸送、最後貯存在適當場所。因此需要引用化工技術 、奈米技術、地質工程等。台灣相關領域不乏人才,只要不閉門造車,應可與國際接軌。 (3) 污染源頭減量(pollution source reduction)。這是水域污染、空氣污染(尤其是微顆粒PM2.5、臭氧)、有毒害物質管控的根本解法。落實法規執行與稽核,提升工業水平,確立環境管理制度。國家機器更應主動提供適切科技輔導,改善本土產業,提升節能、節水、減廢效能(國家科研應與本土問題結合,避免好高騖遠,進而鼓勵合作,改良製程,創造利多條件)。 空氣污染管制,應首先著重固定點源管理,對大型石化廠、煉鋼廠、發電廠等嚴格要求減量;對於可移動點源,如各式車輛,應從根本改良機械與燃燒設計,藉以降低空污主要成分(有那麼多研究機構與大學人才,應可貢獻些好主意給本土吧,而不是只顧得發表論文?)。對於水域污染,應針對工業廢水、家庭污水、農牧業廢水分別進行處理,對工業特區更要嚴加稽察。已遭污染河川,應在河川各段流域設計區域性處理廠,以杜絕污水影響下游飲用水與生態棲息環境。 而台灣環岛公路與高樓處處都是,如何達到減少能源消耗、廢棄物減量是不容忽視的,建設材料的改良與再利用值得注意,道路鋪設也是其中一項,如此方能減少區域熱效應。 國人更該問:自己如何能看見受傷的人與地,進而減低對環境的衝擊,自消費享樂中回轉?上天托付我們如此寶島,卻遭到不當對待;「認真看」台灣,是要我們用心反省、珍愛地球,不容貪管汙吏混騙下去。 有話說:江山如此多嬌,惹盡財主折腰;野豹說:國土如此多難,激起眾民悲嘆;我們該怎麼回應?野豹獻策,能不能成,就看教授的鑑別力,更要看上層高人「大是大非」的決心。 //沙塵豹 寫於冬夜零下2度 12/03/2013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