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posable Plastic Footprint - 塑料苦旅
經過今年五、六月份台灣塑化劑污染的震盪後,許多人不止注意到各類食品的安全問題,連帶著也對塑膠製品起了警覺性,尤其是食品包裝、醫藥容器、及兒童用具等方面,因為塑料品有可能釋出含毒化學品。
其實,不只是台灣,全球工業化國家,都面對塑膠氾濫的問題。到底人們使用多少塑料品?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沒人、沒一個機構能確切的回答出來,為什麼?你是問用多少塑膠袋、包裝、薄膜?還是塑膠餐具、碗盤、杯罐、刀叉?是塑膠玩具、容器、保力龍填充物 (styrofoam)?或是電腦、手機、汽機車、飛機、家具、衣物等裡面含有或使用的塑料成分?你是問重量、還是容積?每一天我所接觸到的塑膠物品實在很多,但到底有多少?有多少是用了以後還能再用(durable)?有多少用一次就扔進垃圾桶?有多少進到回收箱裡?又有多少是 blowing in the wind?
就在人們對全球暖化、乾旱缺水問題漸漸覺醒的時刻,個人、區域、或國家可以約略估算他們的 Carbon footprint (《減碳溫度計 - 你的黑腳印有多小?》)與 water footprint (《我們都是 e 家人 - 你的 water footprint 有多大?》),由此可以提醒個人、機構、與區域或國家,該減少他們對環境的衝擊,該節約能資源。但是塑膠品問題要怎麼辦?
有不少城市或國家開始限用塑膠袋,到市場購物,若要用塑膠袋可能要收費,有些市場僅提供紙袋,或是鼓勵自備購物袋,但整體而言全球塑膠製品產量仍是居高不下。據聯合國(UN)統計,全球塑料產量每年超過三億公噸 (300 million tons),有七百多萬公噸最終漂進河川、湖泊、溝渠與海洋裡,只有十分之一 (10%) 是被回收了,剩下超過兩億公噸,可能藏在某處,或是進了垃圾掩埋場,或是進了焚化爐。進到水域的對生物造成很多傷害,被焚燒的會產生很多有毒害的空氣污染物(如,戴奧辛 dioxins),進到掩埋場的則是空佔地土、暴殄天物。
根據美國 EPA 的統計,2009 年全美塑膠廢棄物總量是三千萬噸 (30 million tons,是全球塑膠成品總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一千萬噸是可耐久使用的塑膠(durable),剩下大多數是 disposable,總量中只有 7% 是回收了,比全球平均回收率還差(註)。
為了喚起各工商企業與個人對塑膠製品氾濫問題的重視,去年(2010)在 Clinton Global Initiative會議裡,促成了一個名為 Plastic Disclosure Project (NY Times, Aug 15, 2011),這個計畫即將在今年秋季推出,已邀請多種高營業額的工商企業參與,它們每年要申報所使用與回收的塑膠用品的數量與種類,以後將逐年統計並公佈使用塑膠品減量與回收成果。有了這些資料後,這個計畫將可提出一個 plastic footprint (塑膠腳印) 估算模式供各國參考,以此喚醒人們對過度使用塑料品的反省。
雖然這個 PDP 計畫目前還不能提供人們一個估算個人 plastic footprint 的模式,但筆者根據 EPA 資料,可以略估美國一個四口之家平均一年用的 disposable plastics (含recyclable),包括塑膠袋、瓶罐、薄膜、保力龍容器、刀叉、包裝等,接近 300 公斤,回收的不到 30 公斤,筆者根據自家、工作、與社交或教會活動的經驗,覺得此一估計值具可靠性,誤差當在 25% 以內。 由此看來,我們不只是在 carbon 及 water 這兩個主要材質上,在環境裡留下可觀的足跡,在具有多重不同組成的 plastics 材料上,對環境的負面衝擊更不能忽視。
想想生產塑料的繁複程序,由開採原油、運送、煉油、塑膠原料製造、壓縮成型,到塑膠品包裝、分銷、使用、棄置、或回收等,都需要消耗相當多的能源與水源,隨便扔掉一組塑膠刀叉杯盤或一個塑膠袋,其實就是浪費幾公升的水與原油,釋出幾公斤的碳 (CO2),我們身為地球的經理人,難道真是這麼漫不經心的胡來濫用嗎?
文與圖//沙塵豹 2011-8-25
註:可參考http://www.epa.gov/osw/conserve/materials/plastic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