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百密一疏 -- 地震可喚醒了我們?
2011/03/17 07:36:43瀏覽634|回應3|推薦48

自三月十一日以來,全球許多人都在關注日本大地震後 Fukushima 第一核電廠的危機控制情形,各大媒體都湧到東京附近採訪,網路上也是充斥著各種似真又假的消息。為何冷卻系統發生問題?海水冷卻為何不發生功效?核燃料棒(含 UO2 或 PuO2)會因溫度升高而全部熔化嗎?會有何後果?對人體傷害如何?這樣的核電意外有可能避免嗎?

以上問題,新聞裡已有一些討論,日本 Fukushima 第一核電廠 meltdown 危機,正提供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去了解核能且面對問題。

日本的都市與工業建築結構,在這一次本州大地震中,通過了嚴峻的考驗,這是很值得推崇與學習的,其中也包括核能電廠的硬體結構。筆者曾詢問從事結構工程與設計的大女兒的看法,他指出若是美國西岸大城遇上像這樣罕見的大地震,可能不少城市建築結構承當不起劇烈又長時間的搖晃,這可能是因為設計時假設的地震強度,只是七至八級。大女兒去年曾加入美國結構工程師協會志願工作隊到 Haiti, 參加災後結構檢驗與重整工作,他說那兒許多水泥建築根本沒有依照法規設計,甚至沒有明確規定,所以一震就垮,死傷數十萬。這讓我想起二○○八年中國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筆者曾在災區幾天,所見情形相當悽慘,造成原因與 Haiti 很相似。

雖然結構做的不錯,可是,日本對於海水的巨大威力這一次卻可能低估了。日本沿海地區,常遇到 tsunami (津波,一連串的海潮),所以沿海都建有「擋海牆」,過去 tsunami 沖過沿海高牆的情形,也曾發生過,但是產生了一定的阻絕功效,所以日本政府還是興建。可是這次情形嚴重數十倍,擋海牆可能只發生數秒鐘的功效,也許挽救了一些人命。造成核電廠冷卻水備用系統失效,主要因為海水沖壞了備用 diesel generator,所以無法啟動,在電力受損的狀況下,只好靠備用電池應急,但僅能維持數小時。

一個核電廠使用很多燃料棒,核燃料棒是將鈾或鈽氧化物包裹在陶瓷金屬內形成。數十枝燃料棒形成一組一組的燃料版,一個核反應器可能有數百組燃料版,都懸掛在反應器中,但為了控制溫度,它們必須浸在冷卻水內,水是一直循環不停的,這是為什麼核電廠都有巨型冷卻塔的原因。

若說核燃料棒是反應器的心臟,水就是懸環不息的血液。現在,水無法循環,血就無法更新,心臟會「壞死」。糟糕的是:靜止的水會被燃料棒不斷釋出的熱給蒸發,甚至水蒸氣都因高熱而分解成氫氣與氧氣,氫氣極易引起爆炸,爆炸很可能損壞建築物與反應器本身,也因此釋出放射物進入大氣(註)。沒有冷卻水的燃料棒,更會因本身的高熱而熔化或焚燒,因此釋出許多核分裂 (nuclear fission) 產生的放射物質,若反應器與週邊裝置因地震或爆炸破裂,固液態混合的熔解燃料就進入土壤與地下水,危害形成多介質擴散,或是凝成一大塊具高輻射性金屬,這就更難處理遺害數千年,就像 Chernobyl 核災難一樣。

為什麼對地震與 tsunami 有多年經驗又準備充分的日本人,會將備用柴油發電機組與燃料放在核電廠低窪地區?有什麼特殊原因必須如此?這是讓人想不通的事。是不是他們太信任「擋海牆」,而低估了大海的威力?百密一疏,大水沖毀了備用發電機,就造成難以收拾的核能災害。為什麼電廠操作管理人員沒有在輻射度低的狀況下,及時修護受損的電力系統,使冷卻水循環可以恢復啟動?這是另一讓人費解之舉,是不是東京電力公司在決策上犯了嚴重失誤?

GE 公司設計的沸水式核反應器包括多層保護設計,對防範輻射外洩有良好的控管,使用後的燃料棒多數存放在反應器上層週邊的冷卻水槽中,一般來說沒什麼問題,過一段時間後,載運到核廢料儲存場去。但如今,也因為冷卻水無法循環,廢燃料棒竟「死灰」復燃,開始因熱產生核分裂連鎖反應 (nuclear fission chain reaction)。這衍生出另一個大問題,因為廢燃料組成複雜,含有許多原來核分裂的衍生物,主要是介於原子量 90 – 140 間的元素,尤其以 cesium (鍶) 與 iodine (碘) 為最多,且多數有放射性,它們釋出放射線強度與半衰期都與原來的鈾燃料不同,傷害力可能更大。有誰想到,這樣的廢燃料棒儲存方式,竟也可能成為一大災難?這是不是另一個工程上的百密一疏?

面對地震、海嘯、與核放射三重傷害,看到日本人防備災難的努力與付出,以及他們在傷害痛苦中展現出強韌的堅持力,我們能不同情與佩服?

試問:在我們居住的環境裡,尤其是加州美地與海島上,有多少工業、電廠、建築設施是在地震帶上、是在低窪地區、是在海岸水邊?在設計上,它們的安全係數為何?也許我們更該問自己:有無做好災難應變預備呢?

在全球災難連連、多處動盪不安、氣候異常變遷、能源價格愈來愈高的情形下,發展核電值得嗎?

日本這次大災難提醒我們:人雖自以為聰明,仰靠科技,在山崗水岸開發建設,搜求各種資源礦產,但在預估環境風險時,卻顯得那麼缺乏遠見,日本如此,其他國呢?大地一動,海水一沖,就顯露出工程品質。人對上天的能力真是了解的太有限了。

沙塵豹默哀致意 3-17-2011

註:請參看EPA資料http://www.epa.gov/radiation/radionuclides/cesium.html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ternalGreen&aid=4988302

 回應文章

時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沒有人會反對替代能源的,問題就是在台灣有足夠的土地發展替代能源嗎?
2011/03/20 23:06

>> 不要核電,不要CO2,發展替代能源是唯一之途,別無他法。

沒有人會反對替代能源的,問題就是在台灣有足夠的土地發展替代能源嗎?

沒有水資源、沒有電力,撐不住產業的。


沙塵豹(EternalGreen) 於 2011-03-21 09:20 回覆:
像太陽能發電未必需要很大遍土地,有足夠多的屋頂也可以;風力發電在海邊或山巔或高樓頂上也行;海潮發電則當然是在海裡;若氫能源可行的話(目前尚有技術與經濟考量),也是以靠海為主,因為水多,可作為原料。

至於水資源問題,不是水不夠,而是水使用、管理、與處理上有問題,所以水使用回收與節約效率差。台灣其實可以利用海水為部分水源,我想可能小規模的試用過,但沒有認真考慮可行性,這可能與政治風氣有關。

至於產業發展,我覺得應該淘汰一些效率低耗能高的產業,轉而關注 specialty 產業。這就考驗領導人的遠見與毅力了。

時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如何能發展產業,讓人民充分就業?絕對不是只會說〝No〞就能解決的
2011/03/20 11:37

謝謝 沙塵豹 的分享,沙塵豹 的回覆 時和 萬分的贊成。

聯網城邦中很多網友都只會講 No,但是拿不出替代方案。

因此能提出解決或是改進方法的網友更顯得彌足珍貴。

廢核之難,難在替代能源

臺灣能有足夠的土地發展替代能源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

目前台灣不婚不生,人口出生率落到全球最低。

說實話只因為無法提供產業留在台灣的條件。

發展軟體、研發、智慧財產等只需要少數的高素質人力,不足以提供多數人的工作機會

而發展產業就需要電力及水力。在台灣,南部缺水、北部缺電。

如何能發展產業,讓人民充分就業?絕對不是只會說〝No〞就能解決的。 


沙塵豹(EternalGreen) 於 2011-03-20 14:15 回覆:
時和兄說的不錯,光說 No 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但核能電廠帶來太多意想不到的災害與隱憂,真是沒法子不擔心。像 Chernobyl 核災難的爛攤子,再過一千年也解決不了,人是不能靠近那個廢墟的,方圓幾十公里都是禁區,只能讓時間去醫治那地,也就是說未來數十代人是與那地隔絕的,就像地獄一樣。

不要核電,不要CO2,發展替代能源是唯一之途,別無他法。

時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那應該要如何設計以避免重蹈覆轍?
2011/03/18 14:14
在這次福島一號核電廠事件中,
倘若做了哪些防護措施、或是多提供哪些 Fault Tolerance 設備,
則這次的核災就可避免?

很明顯的是柴油發電機出狀況了,冷卻水出狀況了,

那應該要如何設計以避免重蹈覆轍?
沙塵豹(EternalGreen) 於 2011-03-19 01:51 回覆:
其實地震對此核電廠的硬體建設損害並不大,表示結構工程作的很好,核反應器也相當堅固。是 tsunami 與氫氣爆炸產生相當大損害。地震可能損害了內部供電系統,但為何不能在輻射量尚低的最初時段,儘速修復受損電力,使冷卻水系統恢復循環?

美國政府認為日本反應太慢、沒有掌握現場狀況、聽信東京電力公司一方說法、低估災情與核污染範圍,所以三月十六、十七日起大哥「出手」干預並撤僑,範圍訂在80公里內,而非日本的20公里危險範圍。

還有什麼可以事先設想的風險範疇?日本是模範學童,作的比絕大多數國家好,還能怎麼辦?我想,就是別在地震帶上蓋核電廠,才是最佳風險防備。若是至放處沒選好,再多兩個備用發電機也未必管用;我看災難應變處置準則必須改寫,作核電工程與管理的都知道冷卻水的重要,水不只散熱,還是控制核分裂反應速率的重要介質,如何維持冷卻水運轉?可能是第一要務。此外,廢燃料棒必須分別儲存,而不是與反應器同在一個建築內,也許是有必要的。

原能會的才俊之士肯定會有更好的做法,問他們吧,野豹技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