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是舊聞,不過很有說服力。
.
2013.1.11 中華民國前副總統呂秀蓮今天在馬尼拉舉辦的1場國際活動上,主張依循南極洲的模式,用「非軍事化」及「保育化」和平解決區內的海事爭議。
呂秀蓮今晚出席全球婦女和平網絡亞洲成立大會時,擔任專題演說貴賓。
在題為「海洋爭議和平倡議」的演說中,呂秀蓮建議以「軟實力」來維持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永續發展,特別是在近年來紛爭不斷的東海及南海區域。
呂秀蓮指出,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落實的200浬專屬經濟區,就是造成潛在對抗的主因,各國都想擴張大陸棚和經濟海域,結果造成經濟海域重疊,引爆糾紛。
她在會上說,就釣魚台而言,不論從地理或是歷史角度來看,它都屬於台灣,但她願意主張依循「南極公約」的前例,讓釣魚台及週邊海域「非軍事化」,並且發展為海洋保育區。
南極公約是於1961年生效,把南極洲設為科學保護區,僅能用於和平目的,且凍結領土所有權主張。
呂秀蓮建議,所有軍事力量退出釣魚台的12浬範圍,以恢復區域和平。此外,任何國家都避免宣示釣魚台主權,以維持區域現狀和穩定。
她還呼籲各國勿在區內從事軍事及核子活動,在聯合國、日本、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合作下,把釣魚台化為國際海洋保育區,所有開發活動只能做和平用途。
呂秀蓮相信,這是緩和東海緊張局勢的「最佳及唯一」辦法,且同樣適用於南海爭議。
這場活動是在馬尼拉大飯店舉行,約有1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和平人士出席。
.
.
2. 另外這是十年前,呂秀蓮做的事情。論副總統,呂秀蓮做的比吳敦義認真。呂秀蓮的許多主張,有歷史的縱深,有國際的視野,可惜在台灣國內曲高和寡。
.
呂秀蓮副總統在元旦首次視察東沙島,除了以新台幣十萬元加菜金慰問駐軍的辛勞之外,並且發表「海洋立國、海洋戰略」宣言,強調海洋立國是國家發展的新藍圖,海洋戰略發展目標應該以台灣為中心,東沙島的多元開發則是海洋戰略發展的第一步。
據中央社1月1日報導,呂秀蓮上午在國防部副部長陳肇敏和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副署長游乾賜以及總統府國防科技諮詢小組等專家學者的陪同下,搭乘空軍專機,首次前往東沙島視察,受到駐守東沙的官兵的熱烈歡迎。
呂 秀蓮在東沙巡防指揮部聽取指揮官陳義和簡報之後,發表「海洋立國、海洋戰略」宣言。她強調,此行是宣示東沙島為中華民國的領土,台灣土地面積雖然僅有三萬 六千平方公里,但如果加上離島、東沙島和太平島以及二百海里專屬經濟海域,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領土是何其大,不是島嶼國家而是海洋國家。
她強調,「海洋立國」是國家發展的新藍圖,發揚台灣的海洋地緣戰略優勢,將成為台灣突破國家發展瓶頸與國際困境的戰略新思維,台灣必須以海權思想為核心,海洋戰略為指導,規劃海洋政策,落實海洋立國的目標。
呂秀蓮在宣言中指明「柔性的海洋政策」的重要,她強調,二十一世紀,台灣海洋戰略的發展目標應該以台灣為中心,呈輻射狀全方位向海洋發展,以民主、和平和永續發展為核心的柔性海洋戰略並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與亞太週邊國家共同推動南海區域的海洋政策。
呂秀蓮強調,這項海洋政策包括三點,分別是
一、以東沙島為基地,共同發展南海海洋資源與海洋產業,以提供亞太各國生存與發展所需的海洋利益。
二、以東沙島為 基地,維護南海海洋環境,讓海洋可以持續發展,成為人類永遠的樂園。
三、以東沙島為基地,確保南海海域安全,以維護亞太各國海上交通及漁船作業安全 。
她表示,東沙島的多元開發是台灣海洋戰略發展的第一步,也是台灣生存、安全與發展新思維的開始,她呼籲亞太各國摒棄爭議,擴大資源共享理念,以建構二十一世紀海洋文明的新紀元。
.
感想:
不過台灣的地位有一部份是歷史,有一部份是狐假虎威的結果,過去是靠美國,未來應該要靠外交、軍事、經濟等力量的平衡,難度不小。
- 蓋燈塔
- 蓋機場跑道
- 提供氣象服務
- 提供緊急醫療服務
- 設電臺
- 多種語言交流
- 建立各國之間的溝通管道
- 海洋資源的維護,可能包括魚類數量的統計,及其他生態的長期的檢測,育苗。
- 水產加工的合作,漁業是一個產業鏈。
- 也許建立海上貿易
- 其實可以考慮雇傭兵,在太平島、東沙島雇用菲律賓人、越南人。
德不孤、必有鄰。
--
在這些地區,有幾個人(神),可以作為思考方向:
1. 媽祖
2. 鄭芝龍
3. 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