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評張亞中的《建立兩岸共同體史觀》(1)
2011/02/16 02:52:43瀏覽700|回應0|推薦2
1. 張亞中:歷史是死的,歷史教育卻是活的;歷史是過去式,但是史觀卻可以是未來式。

感想:絕大多數的歷史,其實代表的是現在的人對過去的詮釋。不過我不認為人應該要曲解歷史,讓歷史為政治服務。

2. 日據時期到光復初期台灣菁英的史觀

張亞中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在統治者地理上有了隔絕,但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命運卻綁得更為緊密

感想:台灣讀書人有些繼承了華人讀書人的氣節,可說是民族史觀的基礎。不過台灣人所接受到的挑戰,和在中國的人所受到的次殖民地對待不同。反映也不同。

台灣其實時遭到了大清國的遺棄。當一個台灣人,被日本人叫清國奴時,我認為台灣人的想法,不會是和中國人有共同體意識的。

有些人將希望寄予中國革命,甚至參與中國革命,不過不能曲解為一個中國的民族史觀。越南也有革命義士參與中國革命的。

我認為真正培養出的是台灣的共同體意識。華人在日本人統治下,產生了以台灣為範圍的民族史觀。

台灣其實在日據時代,開始了現代化的進程。包括死亡率的下降,識字率就學率的提升,都市的興起,農業的現代化等。

人在青少年時期,對他的一生,特別是認同感,影響很大。國家也是一樣。

台灣菁英在家講台灣話或客家話,來自書香門第的,有的有私塾,念一點四書五經。在公學校在日本老師的教育下,看的是日文,說的是日語。政治上被歧視,經濟上被壓迫,但朋友、老師、同學,也不乏同情台灣人的日本人。

這種情景下產生的共同體意識,怎麼會和中國一樣?

張亞中的《建立兩岸共同體史觀》原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9/0/5/10149054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490543


評張亞中的《建立兩岸共同體史觀》(2)


5880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ylanW&aid=4889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