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22 15:26:19瀏覽3694|回應10|推薦123 | |
下圖是個立體雙螺旋的圖形。看到它您會想到什麼? By D.P. Lyle 答對了,是DNA。DNA特殊的分子結構獨步天下,好像兩個螺旋樓梯互相纏繞。這形狀今天我們想當然爾,但60年前這可是許多人想破頭也不得其解的。 「龍生龍、鳳生鳳」是人們早就知道的定理,19世紀後的科學家也知道細胞中一定有個東西巧妙地儲存遺傳的信息,甚至神祕地複製給子子孫孫,但那是什麼?一直到1952年,種種證據顯示染色體上的DNA就是那神祕的遺傳物質,是揭開生命迷題的鎖鑰。忽然間許多科學家爭著要找出DNA這個分子的形狀,以解開遺傳之迷。 劍橋大學有兩個叫華森(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的小伙子,「不小心」看到其他科學家拍攝的DNA晶體的X光繞射圖形,赫然領悟出:DNA分子好像兩條鏈子,像螺旋梯子般地連接在一起;鏈子的序列就是遺傳信息。這個形狀不但比其他生物學大師提出的理論合理(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鮑林 Linus Pauling 說DNA是複雜的「三螺旋」),而且說明了DNA傳給下一代的複製方法:這兩條鏈子可以像拉鍊般的拉開,再分別複製成新的雙螺旋拉鍊。 (左)認為DNA的結構是三螺旋的鮑林;(右)華森。兩幅畫像都來自美國國家肖像藝廊。 小伙子們的論文在1953年4月25日發表,他們兩人和與他們合作,致力於X光繞射實驗的魏爾金斯(Maurice Wilkins)於1962年諾貝爾醫學獎。另一位競爭/合作的女科學家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不幸在1958年因癌症逝世,年僅37歲,和諾貝爾獎擦身而過。 為了紀念這劃時代的創舉、美國定4月25日為「DNA節」(National DNA Day),今年(2013)是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60年紀念。您打算如何過這DNA日呢?可以找個螺旋樓梯跑60樓,再看個驚愫的DNA突變科幻電影。(拜網友時和的提醒,還要吃麻花!) ↑ 買不到麻花,這是替代品,叫Pilipit的菲律賓點心。 ↑ 當年的華森、克里克與他們的DNA模型(圖片來源:劍橋大學) ↑ DNA的複製就像拉拉鍊一樣(Wikimedia) DNA的雙螺旋結構早已融入大眾的生活,下面是一些例子: ↑ Helix Pedestrian Bridge, 生技大廠Amgen西雅圖廠區入口的行人陸橋(Don Natawijaya) ↑ 新加坡的螺旋橋 ↑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掛在屋頂上的「雕塑」就是DNA的實際分子結構。 ↑ 台北亞太新會館, Vincent Callebaut Architectures ↑ 英國劍橋Clare College的DNA雕塑 ↑ 英國北安普敦的DNA雕塑“Discovery” ↑ 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的McMillian公園(Huntsville Times/Eric Schultz) ↑ 電影《普羅米修斯》 Prometheus 中的外星人DNA也是雙螺旋! ↑ 反對DNA決定論的電影《千鈞一髮》Gattaca (From Amazon) Times雜誌10年前為慶祝DNA節的特刊(Time, Life Sciences Foundation)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