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的「30」雜誌帶來生活很不一樣的想法,這期的文章最主要在討論經營個人品牌。人們一直很容易了解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的確會塑造出個人風格,但進一步地由個人風格走向富於商業價值的品牌觀念卻是一般人未曾認真思考過的。文中舉出善於評論美食的葉怡蘭、具商業觀的主持人王文華等為例說明這些人是如何運用自己的專長並結合興趣,創造出以自己為名的「品牌」。這些人都有其專長,如葉怡蘭的寫作功力便是長期在出版業工作時便奠定深厚底子,而她所創立的網路品牌www.yilan.com.tw更是結合了她專注品味美食與熱愛旅遊的個人興趣,正因為原有專長讓她能夠有充份的專業內容接受檢驗,而興趣更是提供她長久堅持下去的原動力。
原本就很喜歡葉怡蘭的網站,裡面所提供的品食經驗和旅誌都給了困在工作環境中的我們一個幻想的空間,她的網路內容提供了我們一個「理想的生活型態」,這也呼應了這期雜誌的主題,「品牌」,成功的品牌經營不但給予顧客一份好的產品,更重要的是給予一個夢想、理想生活。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可以從廣告中觀察,許多的化妝品廣告不就都是找皮膚吹彈可破的美麗女星拍攝,這讓潛在消費者有了一股期待,似乎用了這樣的產品便能擁有世界級的美麗。所有成功的產品行銷總是能帶給人們「希望與期待」,這樣的原理不但適用於實體產品,在各式虛擬媒體盛行的今日也同樣適用。
一樣的例子也讓我聯想到美國的Martha Stewart,她是美國家喻戶曉的作家、主持人、生活家,她之所以能夠出呼意外的成功正在於她經營塑造了一個美國婦女對過往時代的憧憬,她能夠在節中中優雅的介紹各種宴會的美食準備法、如何佈置花園、如何讓廚房看起來不一樣,這些都是忙碌的現代婦女只能在夢中尋求實現的景象。然而就是這些元素,讓她成功的建立起瑪莎史都華帝國,擁有自製節目、定期出版的雜誌、各種書籍、網路公司等,儘管這幾年來她因為不當股票交易而低調許多,但美國婦女想起她的名字仍會聯想起「優雅家庭主婦」的生活型態。
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裡,人們似乎被繁重的壓力所籠罩著,不再能夠多花心思在經營人生,尋求人生想冀望的「生活風格」,而這些名人品牌的建立正說明我們有多想要停下來想一想自己要的是怎樣的一個生活品質?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質」與「量」的想法究竟又是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