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02 00:23:10瀏覽431|回應4|推薦4 | |
陳文茜在接受中國《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說:「…當時說那個槍擊案是假的,那是很嚴厲的指控。當時我們已經講好,我做黑臉,馬英九做白臉,大家都是在演戲…。」 連勝文槍擊案2
〔摘要12.1.2010自由◎ 黃招榮〕2004年的三一九槍擊案,中國國民黨傾全黨之力鬧了百餘日,撕裂台灣社會。 在此引用陳文茜在接受中國《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說:「…當時說那個槍擊案是假的,那是很嚴厲的指控。當時我們已經講好,我做黑臉,馬英九做白臉,大家都是在演戲…。」原來中國國民黨鬧得很兇的所謂「槍擊案造假」,是馬英九跟陳文茜們一起「演戲」。 三一九槍擊事件後,連戰、宋楚瑜的政治生命大勢已去。槍擊案倖活下來的陳水扁遭到無窮無盡的杯葛,其統治的正當性因此被質疑。接下來民進黨的各種選舉,如2006年的縣市長選舉、台東縣長的補選,民進黨一路狂敗,馬英九順勢成為泛藍的共主,各種助選無往不利。 不管其特支費的貪污案,或是綠卡案,或是台北市政空白八年的無能,都無法撼動馬英九。直到2008年更是輕鬆拿下總統寶座,馬英九可說是「三一九槍擊案」最大的受益者。 而這次的五都選舉之前,民進黨的聲勢一片大好,坐三望四搶五大有可為,眼看馬英九的期中考將被死當,這可由中國國民黨候選人的慌亂看出泛藍的選情的確非常危急。 泛藍內部反馬勢力也串聯五都若敗選,則馬英九就得交出黨主席的大權,這將嚴重阻礙2012年馬英九的連任。 但令人非常意外的,選舉活動截止前兩個小時發生槍擊案,國民黨政媒隨即利用此突發事件,以及不對等的優勢媒體等細膩的政治操作,逆轉民進黨的選情,使得馬英九的期中考反而得以低空掠過,鞏固地位,2012年泛藍內部也難以有人取代馬英九。 馬英九又是此次1126槍擊案最大的受益者。 319 vs. 1126 〔摘要12.1.2010自由◎ 楊斯棓〕六年前陳水扁受槍擊,諸多來自藍營的懷疑聲浪如排山倒海,綠營忍無可忍怨聲四起,趙少康曾嗆綠並留下名言:「民主社會,應有容忍合理懷疑的權力!」 一開始傳出的「三百碎骨」,似乎讓人覺得連公子血肉模糊,所以媒體記者出身的立委盧秀燕,替胡志強主持時就打蛇隨棍上的渲染說成:「打到腦」,讓人以為連公子非死即植物人。 但不過兩日,竟傳來能「吃麵包」?甚至還能在陳文茜面前說英文:「No matter what happen, I love Patty!」! 記得陳水扁中彈時,陳文茜胡謅有奇美小護士,邱毅胡謅有奇美醫師,但詹啟賢的一千萬懸賞卻苦等不到他們倆簽收。 國民黨不遑多讓也召開諸多記者會跟研討會,什麼福小姐,什麼英美彈道專家等「精銳盡出」,最後福小姐的妄言被李昌鈺駁斥,英美彈道專家被揭發不過是賣釣竿的商人。 感想:以上二個故事,應該拍成電影。 政客與名嘴請先閉嘴【摘要12.1.2010蘋論】買票,已越來越難在大型選舉中奏效。319和1126兩次大型選舉的槍擊案,都發生臨時翻盤逆轉的效果,非常誘惑人,以後誰敢擔保不會有樣學樣? 鈔票下投票和槍口下投票都是可悲的現象。鈔票買的是人的貪婪、自尊和軟弱;槍口則具有恐嚇和激發廉價同情的效應。如果選民一再讓子彈得逞,子彈就不會在選舉中消失。 槍擊最惡劣的效果,是造成無窮盡的陰謀論謠言,這是撕裂社會的利剪,讓不同族群的人彼此不信任,進而互相恨之欲其死。警方處理時放進政治考量使得案情疑點更多,使「謠言」獲得更肥沃的土壤,不可收拾。 319案之後,藍營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光編陰謀論,就編了數十條,沒有一條獲得證實;而綠營忙著消毒也忙了一年多。現在輪到綠營懷疑藍營自導自演,而藍營急著撇清了。這算不算現世報呢? 成熟的法治社會菁英份子對這類案件的態度是「閉嘴」,等調查清楚再發言表態。台灣的立委及名嘴,則是迫不及待地根據自己黨派的利益造謠,壓迫檢調按他們的想像公布結果,其發揮的想像力漫無邊際地驚人。 在調查結果未出爐前,政客名嘴應該「閉嘴」;出爐後若不合他們的願望,也不要斷章取義,死硬堅持己見。檢警要從319槍擊案中習取教訓,審慎蒐證,統一發言,讓事實能完全呈現,消弭社會的對立與不安。 槍口下的政治傳播 〔摘要12.1.2010自由◎ 王泰俐〕從五都選舉前夕,一直到選舉當天,各家電視台的新聞聚焦於連勝文中彈事件。 部分媒體重複播送「連勝文鮮血不能白流」、「只因政治立場不同就遭槍擊」、「以選票制裁選舉暴力」等語言,3D動畫則反覆呈現子彈如何穿透臉部顱骨的驚悚畫面。選前午夜十二點,仍有談話性節目的來賓在未得知連確切病情前,以啜泣的語調、哀戚的神情討論連未來臉部整形的艱辛路。 政治學者德意旭曾經研究過如何運用「傳播」激起人們的情緒。他提出一種「情感抽動」的概念,解釋在傳播過程中如何揭開隱藏於觀眾心目中的非理性邏輯。 例如,許多美國人至今仍將日本人與珍珠港聯想在一起,因此「珍珠港」對美國人而言具有一種「神話」的效果。只要喚起「珍珠港」意象,一種非理性的「情感抽動」情結,就會啟動日本曾傷害美國自尊、奪走無數美國民眾生命的記憶。 兩次槍口下的選舉,許多政治人物對於如何挑動選民心目中這種「情感抽動」的非理性邏輯,顯然越見嫻熟。特定意象或言語所勾起的情結,只連結到特定陣營,操弄的一方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然而媒體在選舉前槍口下的關鍵時刻,難道不該有更高的自律標準,以捍衛民主選舉的基本價值嗎?難道無法判別政治人物操弄演出的動機,還要在選前最後一刻挑起驚懼不安的社會氛圍嗎? 過去,為了防範選舉訊息在媒體傳播中被操弄,選罷法已有選前十天媒體不得公布、報導與評論民調結果的規定,也不得散布謠言,意圖使人當選或不當選。而今,媒體與政治人物在槍口下的選舉傳播,到了必須受到規範的時刻。 選罷法對類似事件中政治人物或媒體臆測式或煽動式發言,也應視同 「意圖使人不當選」的言論,加以規範。畢竟多數選民都不願意再在槍口下令人疑懼不安的耳語氛圍中,投下神聖的一票。(作者為台灣大學新聞所副教授)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