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1/20 21:06:06瀏覽1246|回應0|推薦1 | |
淺談太極拳之變化氣質(以鄭子太極拳為例) 鄭子太極拳第四代傳人:謝雲濤
世人皆知練太極拳對身體有莫大好處,所以習者芸芸。但對其是否能達到變化氣質之功效,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跟隨恩師謝昭隆先生習練鄭子太極拳三年多,期間耳濡目染,並結合自身感受,明確認為習練太極拳,隨著功夫之日成,氣質必將隨之而不斷變化。 一、 氣質綜述 (一)氣質的定義 1、《辭海》說:氣質是指人的相對穩定的個性特點和風格氣度。 2、《漢語詞典》說:氣質指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如活潑、直爽、沉靜、浮躁等。是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也指人的風格,風度等。 3、度娘說:氣質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徵。人的氣質差異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經系統活動過程的特性所制約。 4、教科書說:氣質是根據人的姿態、樣貌、穿著、性格、行為等元素結合起來的,給別人的一種感覺,就是氣質在現在的社會所表現的,是一個人從內到外的一種內在的人格魅力然後所發揮的一個人內在魅力的品質的昇華。所指的人格魅力有很多的,比如修養、品德、舉止行為、待人接物、說話的方式等等,所表現的有高雅、高潔、恬靜、溫文爾雅、豪放大氣、不拘小節、立竿見影等。所以,氣質並不是自己所說出來的。而且自己長久的內在修養平衡以及文化修養的一種結合,是持之以恆的結果。 5、心理學說:氣質是指人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點,包括心理活動的速度(如語言、感知及思維的速度等)、強度(如情緒體驗的強弱、意志的強弱等)、穩定性(如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等)和指向性(如內向性、外向性)。這些特徵的不同組合,便構成了個人的氣質形態,它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動都染上了個性化的色彩,屬於人的性格特徵之一。氣質類型通常分為多血質、膽汁質、黏液質、抑鬱質四種。 (二)氣質與性格的區別。 氣質與性格的區別:氣質沒有好壞之分,且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不易改變的。性格是後天形成的,較易改變。某種氣質的人更容易形成某種性格,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飾、改變氣質。氣質的可塑性小,性格的可塑性大。 綜上所述,一個人所展現出的氣質是天生的,有較穩定的表現。它本身無好壞之分,而且在人的一生中它不易改變。人的氣質是內在散發出來的一種魅力,它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內在修養。氣質既是外象表現,更是內在稟賦,可以說是外在與內在的統一。 (三)氣質變化之各種因素分析 一個人的氣質是不是一輩子都不會改變呢?答案是否定,人的氣質雖然不容易改,但不等於一定改不了。那麼,有哪些因素可以改變氣質呢? 1、讀書 曾國藩認為,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他曾說過一句極為精到的話:“書味深者,面自粹潤。” 北宋大儒、理學家張載認為,“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首先要努力地去改變人的氣質。什麼叫“變化氣質”?張載說:“變化氣質與虛心相表裡。”“變化氣質”同時也就是“虛心”的過程:外面是變化氣質,裡面體現為虛心。“虛心”是什麼意思?“虛心”就是不能有自己的主觀成見,沒有個人的主觀成見就叫虛心。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朱熹明確提出:為學乃能變化氣質耳。 北宋大文豪蘇軾在《和董傳留別》一詩中描述:"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即使過著粗茶淡飯的日子,但依然難掩他身上所透露出的讀書人的高雅氣質。 讀書能改變氣質,但讀什麼樣的書,卻是有講究的。一般講要讀深具思想性和智慧性的國內外經典書籍。凡讀書體味深的人,一定是心智高度集中的人。他們的心地單純、潔淨,他不為一切世間的雜事、瑣事和煩心事所攪擾所糾纏,唯一吸引他們的是書中體現出來的那種境界,這境界使他得以守候著自己的高尚的內心世界,並將之變為處世之道。當他們出現在世人面前時,氣質自是非凡。古人雲:知書達禮,《禮記》要求讀書人做到:篤行,審問,慎思,明辯,國學大師們自詡以“六經為吾注腳”,不管是自信還是張狂,它所體現出的精髓在於它的精神,是對世間良知、是非及對善惡美醜的判斷。因此,讀書能變化氣質。 2、環境 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一個人的氣質改變與他所處環境息息相關。據新聞報導:1988年,有兩對同卵雙胞胎在哥倫比亞波哥大的一個醫院同時出生,然而因為醫院的一個烏龍,把他們4個雙胞胎搞混了,讓兩個家庭各抱一個親生的和另一個非親生的回家了。就這麼的,當成了兩對異卵雙胞胎。在城市長大的兩兄弟一個成了醫生一個成了工程師,在農村長大的兩兄弟都成了屠夫,打理著家裡的一家肉鋪。可見,從客觀上說成長的環境對一個的影響是很大的,也造成了他們不同的氣質。然而,一個人畢竟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環境,所以後天的向上之心和努力學習以改變環境的不足,是非常重要的。 3、健康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筆者認為,孟夫子的這一說法應有一個前提,即“斯人”一定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如顏回,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雖才華橫溢,但只活39歲就英年早逝,對社會並沒有做出什麼貢獻。再如諸葛孔明,“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可以說,一個人的健康好壞,對其氣質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人即便是才高八斗,如果他的身體像林黛玉一樣病怏怏的,也不能讓他的氣質好多少。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信然也。 由上所述,雖然氣質是天生的難以改變,但依然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通過不斷學習進步,充實自己,提升自己,自覺抵制不良環境的影響,並堅持鍛煉身體,具備一個健康的體魄,以期變化氣質。 二、 太極拳之變化氣質(以鄭子太極拳為例) 太極拳是思想拳,哲理拳,拳論上說:“練拳須明理,理通拳法精”,“光學不練功難精,光練不學意難通”,恩師謝昭隆先生經常教誨,太極拳不同於一般武術,有著深刻的文化和思想內涵。又提到,學習太極拳要有三個條件“明師,擇理,有恆”。 練習太極拳,久之必將引起氣質之變化。縱觀太極拳大師,如本門太師爺鄭曼青、師爺干嘯洲、恩師謝昭隆;其他健在的太極拳大師如陳式太極的陳正雷、陳小旺, 楊式太極的楊振鐸,吳式太極的馬海龍、李秉慈,趙堡太極的王海洲,武當太極的游玄德、鐘雲龍、岳武等,無不是氣宇軒昂、神采奕奕、瀟灑儒雅、雍容大度、英氣逼人。 筆者認為,久練太極拳,因以下幾個因素致使人之氣質發生變化。 (一)太極拳系統的拳經拳論。 從太極宗師張三豐以降,有許多太極大師開宗立說,因此留下琳琅滿目的太極拳經拳論。如張三豐著《太極拳論》、《太極拳歌》、《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王宗嶽著《太極拳論》、《太極拳經》,楊鑫榮著《太極拳原理》,邢喜懷著《太極拳道》, 本門太師爺鄭曼青著《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及其他,恩師謝昭隆著《鄭子太極拳三十七式示範教材》並提出許多創新式理論和實踐,師爺干嘯洲也留下許多習拳精要及感悟等。 以上拳經拳論,構築了深厚的太極拳理論,不僅浸透和傳承了國學之經典,萃取了處世之精華,充滿了思想性、智慧性及哲理性,而且也是勸人為善,充滿包容和諧以及健康養生的道理,具有接地氣的現實意義。所以,學拳之餘也學習以上拳經拳論,深研細磨,必能汲取精華,變化氣質。 (二)鄭子太極有緣拳社“五心文化” 本門所秉持“五心文化”包括恭敬心、感恩心、包容心、奉獻心、隨緣心。可以說,它與我國政府所宣導的和諧社會的內容及含義相得益彰。 1、恭敬心。恭敬一詞語出《孟子·告子上》:"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指對人謙恭有禮貌,尊敬長輩,有學識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本門弟子應具有恭敬心,指要尊敬師父,師門長輩,這不僅傳承了中國優良的傳統禮儀,維護正常的社會道德秩序,也讓拳社呈現出一片祥和之氣。 2、感恩心。感恩,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在拳社中,不僅要感恩恩師,也要感恩同門師兄弟姐妹為你的付出和幫助。學會感恩,具有感恩之心,必將讓你從容地快樂地活著。 3、包容心。包容,指容納,寬容大度。語出《漢書·五行志下》:"上不寬大包容臣下,則不能居聖位。" “草木有情皆長養,乾坤無地不包容。” 可見包容無處不在,包容必不可少。哲學書上說:世上沒有兩片同樣的葉子。對人而言,也是如此,常言道 “龍生九子,各不相同”。人與人之間因身份地位不同,秉性興趣各異,更應該相互包容。學習人之所長,也包容人之秉性,人際關係才會和諧暢通。 4、奉獻心。奉獻:"奉",即"捧",意思是"給、獻給";"獻",原意為"獻祭",指"把實物或意見等恭敬莊嚴地送給集體或尊敬的人"。兩個字合起來,奉獻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獻"。主要是為別人默默付出,心甘情願,不圖回報。我等有幸拜入師門,一起學習鄭子太極拳,入門有先後,拳術各有成。不管處於什麼樣的水準,都要有奉獻心,為拳社盡力,為同門盡心。 5、隨緣心。隨緣,宗教術語。緣,指身心對外界的感觸。也指順應機緣;順其自然隨緣,你的心是清淨的、平等的,生智慧不生煩惱;攀緣,心不清淨、心不平等,生煩惱不生智慧,機緣和緣分都是自然而來的,不可強求,因此,順其自然,靜待時機。我等眾同門,因學太極拳而相聚相識,是緣;學多學少,是緣;氣質變化與否,亦是緣。常懷隨緣心,凡事莫強求;一味只強求,定有煩惱生。 鄭子太極有緣拳社這種良好的習拳氛圍,不僅可以使人保持身心愉悅,廣交朋友,共同進步;也能夠從拳論拳理中汲取做人做事的道理,深受其益。久而久之,氣質變化是必然的。 (三)太極與養生 本門太師爺曼青公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之“養生全真第八”闡述太極拳與養生之關係,師爺嘯洲公曾以“太極拳與養生”為主題作過專題演講,恩師謝昭隆先生于2009年11月接受福建電視臺TV8頻道(健康路8號)節目專訪,暢談太極拳養生之道及太極生活化之精要。凡此種種,說明了練習太極拳可以很有效地促進身體健康。根據本門太師爺、師爺、師父對太極與養生的論述,經筆者綜合整理,現概述如下: 師爺嘯洲公曾言:太極拳是最自然的運動,尤其對身體的保健功能,淩駕於各種拳術,任何運動都無法與它比擬。練習太極拳之優點是:其一,以身體內最小的消耗,而取得最多的生機;其二,精氣神內斂不泄,氣貼脊背,收斂入骨,可補虛濟羸。當然,欲得到這種效果是有前提條件的,恩師謝昭隆先生將其總結為三個條件:名師指導,拳理正確,持之以恆。缺一則難成。 1、養氣 亞聖孟子說他“善養吾浩然之氣”,他說的“浩然之氣”不僅是人生價值與仁義之氣,也是養生之氣,長生之氣。太極拳強調養氣,因為太極拳是內家拳,尚氣,世間惟有氣可以隨處可去,可以無孔不入。氣愈養愈盛,氣足則可溢乎筋絡,再藉由練習太極拳要求的“松”,筯松則氣通,氣旺則血足,血足則精盛,人之精神壯旺,表現出來的氣色自然好。 2、益臟腑 太極拳要求做到“氣沉丹田”,因人之丹田位於臍下一寸三分,人之身體內的主要臟腑均在丹田之上,氣若能沉丹田,將所養之氣通過丹田向上升騰蒸發,藉由鼓蕩之力,既能排除五臟六腑之髒氣,又能使五臟六腑隨自然呼吸之氣而空靈動盪,增強其功能和活性,自然對身體大有裨益。 3、氣脈暢通 人體所吸收的營養成分,要通過血液的迴圈輸送到身體的各個器官。 可以說,一個人的血管的性能狀況將決定他的健康狀況。眾所周知,人之衰老以“氣血衰竭,骨髓乾涸”為主因。而氣血衰竭又與血管堵塞相互影響,最終導致疾病產生。太極拳要求養氣為主,還要求身體松透松淨,松則筯柔,醫經雲“氣率血而行”,氣旺血足,筯柔道通,自然是血液迴圈通暢順利,身體營養吸收正常,各器官協調,相安無事,人之身體自然健康。 4、專氣致柔 專氣致柔之論,太師爺曼青公與師爺嘯洲公皆著有專論,在此不再贅述。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氣沉丹田必是常事,久而久之,養氣之事成,氣旺於體內,氣旺則血足,氣旺血足則筯柔。若能筯柔,則如嬰兒,渾然一純陽也。功夫臻於此,則袪病延年自不在話下。 (四)個人練拳體會 入門三年多,筆者每天從未間斷過練習鄭子太極拳,當然不可能每在都練習學過的全部內容,根據時間長短和自己的興趣,選擇性地練習。有如下體會: 1、情緒調節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急功近利及攀比之心日盛,造成大多數人的情緒長時間處於焦慮、鬱結之中,即使他生活中什麼都不缺,也一樣活得不開心。筆者也有此經歷。自練太極拳後,不管是靜坐還是站護心樁,有意識地做到摒棄雜念,行吐納之法,並將煩惱等負能量的情緒通過湧泉穴排解到地上,使自己安神靜氣,身心舒緩,堅持練習,自然成為習慣,對生活中的不快之事從容待之,改變了平時較急躁的處事方式,做到不影響情緒,保持心情放鬆。 2、提升自我 恩師經常告誡我們,練習太極拳須“去三病”,即無恒、貪多、求速成;更要做到“三無畏”,即無畏吃苦,無畏吃虧,無畏曆害。其實,但凡成就一件事,不能做到“去三病”和“三無畏”,則事必難成。太師爺曼青公曾言:太極拳其功用匪言可喻……,惟無恒心者,不足與語耳。筆者從就學到如今臨近知天命之年,經常是想做想學的東西很多,但往往是虎頭蛇尾,最終都不了了之,空留許多遺憾。拜師後,下定決心,認認真真學習鄭子太極拳,聊以自慰的是,我堅持下來了,如今太極拳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重要部分,每天必練之。當然,筆者也未能完全做到“去三病”和“三無畏”,但目標和方向是明確的,也有信心朝之努力。自習練鄭子太極拳以來,筆者感覺身體狀況較之以前是好多了,主要是體質和精神方面得到明顯改善。 以上所述,筆者從拳理(讀書)、五心文化(環境)、養生(健康)及個人體會四個方面闡述了太極拳之變化氣質的原因所在。 三、小結 綜上所述,練習太極拳,只要能得到名師指點,練得正確,並持之以恆,有朝一日,必將是氣血充足,氣斂入骨,培元固本,身體康健。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僅能更好地承擔生活之重負,也有助於開拓事業,開心工作。此外,太極拳擅長以柔克剛,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催剛制動,乃拳之上乘。一旦功成,不僅防身無礙,危難之時亦可伸張正義,制暴安良。若此,則一身正氣,氣質自是不凡。 誠可謂: 勤練太極則可變化氣質,以其深含精氣神也; 緣聚鄭子且喜漫步寶山,以其稀有之國粹也。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