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心轉磨必轉
2016/11/01 22:39:48瀏覽936|回應0|推薦0

論心轉磨必轉

鄭子太極拳第四代傳人:謝雲濤

 

內容摘要:筆者根據恩師謝昭隆先生提出的“心轉磨必轉”這一太極拳理論新論斷,嘗試對其包含的理論內涵加以論述。筆者首先將本門太師爺鄭曼青先生所著述之“磨轉心不轉”的論斷展開綜述,並提出恩師新的論斷,進而對相關概念進行分列辨析。在論述的主體部分,筆者從生理學、物理學之眾所周知的客觀事實對人體因身體移動而重心產生變動的現象進行論述,著重于對鄭子太極拳理論中的中定原理之定與非定之說進行探討,結合恩師謝昭隆先生在教授太極拳時實踐特點進行評述,得出心轉磨必轉的結論。

關鍵字:    心轉  磨必轉

 

一、             前言

本門太師爺鄭曼青先生所著《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之“述口訣”篇所云:“磨轉心不轉,磨轉者,即喻腰轉;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此論,闡述了練習太極拳要做到腰轉時心不轉,即要保持時時中定,在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失卻中定之意。然縱觀全書,曼青公未論及若“心轉”之時,是“磨必轉” 、“磨不轉”,亦或“可轉可不轉”?恩師謝昭隆先生藉由三十多年來對楊氏鄭子太極拳的不懈地深入研究,明確提出“心轉磨必轉”之論斷。根據恩師所述,並經筆者理解與整理,就此論斷展開論述如下。

 

二、               相關概念辨析

1、“心”是指一個人的意念,是人在精神層面上所控制的意識。太極拳論所指的“心”不是指我們的心臟,心者,非謂肉團之心也,乃心靈之心也,心靈之心,與肉團之心,本非二,亦非一也,即肉團之心能有作用,而靈乎一切者,乃心靈之心也。《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之“心膂並重第六”篇)。它具備我們每個人的氣質欲望本能;它有自己的判斷與特有的思考的功能,這樣的功能首先建立在先天因素的基礎之上,同時有賴於後天經驗的積累;我們的選擇(即決定後採取的行動),是由我們的心靈所作出的,而非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是由我們的頭腦所作出的(頭腦只可能產生動機,儘管有的時候,頭腦在我們的選擇與行動之間可能發揮著橋樑的作用)。

2、“心轉”者,即謂人體之重心隨意念而變動。即“心”經過自身的判斷和思考後,作出“轉”的決定後,大腦即根據“心”作出的“轉”的決定後,通過神經傳輸系統傳達,促使人體作出行動,從而使人體的重心發生變動。

3、“磨必轉”者,即喻腰必轉也。“心轉”時,人的意念發出指示,即人體的重心要發生變動,此時,腰胯要隨之變動,在虛實變換間不斷找到“中定”之所在。

 

三、               “心轉磨必轉”之論述

人體之重心隨意念而變動,那麼,人體的重心在哪個位置呢?“生理學所謂人體重心在臍線間,其地位及意義正與丹田相同,重心即太極拳所謂中定。中定不能離乎丹田……”(見《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之“後記”篇),根據生理學知識,人體在正立的時候,其重心大約位於肚臍下方13分處,人只要走路,其重心就必然會發生上下位置的變化。如圖1所示(:本圖片選自360圖片):

1中展示的是人體的重心隨著走路時其位置發生的變化情況。眾所周知,人之所以走路是人的意念所控制的,意念通過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傳導,控制人的行動。隨著腳步的行進或變化,人的腰部位置也不斷地變化,從而引起人的重心位置的變化。

而人在站立時,因站立姿勢不同,其重心位置也不同,如圖2所示:

  

 

    2中展示的是人在站立時因姿勢的不同,其重心位置也發生了變化。人在前傾或後仰超過一定的角度時,身體會因此失去中定而移位。

    1和圖2系從生理學和物理學的角度,說明了一個道理,即人的意念可以通過大腦中樞神經的傳導決定人體走路或站立姿勢,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身體位置發生變動,重心發生變化。

太極拳論所述:“若言體用何為准,意氣君來骨肉臣”。 太師爺鄭曼青先生所著《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之“明生克”篇闡述了“中定”的含義:何謂中定?中即時中,定無常定,不失中定,是為定力,中庸所謂不偏不倚,亦即中定之定理也。“定”為不易,“無常定”乃是變易,即太極拳中“陰陽剛柔相互變化,十三式之相與摩蕩而無一非變易也”。另在“後記”中即言:拳論所謂立如平準及支撐八面,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等語,皆言力求平正,不失重心已也。在筆者的印象中,恩師昭隆先生在授拳時有一個特點,就是擅長于從人體力學和物理學的原理來闡明太極拳功架及效果所體現出的科學道理。恩師常言:所謂一動俱動,首先是意念動,並通過丹田發動導致腰胯動,再引領手動腳動。所謂手隨腰動,步隨身換之謂也。接著,恩師進一步解釋:心轉時,猶如馬達之起動,馬達起動帶動機器開動;或如電閘,合上電閘開關,瞬間通電;而太極拳中,“命意源頭在腰際”,其核心就是丹田,丹田動則全身俱動,而丹田的發動授意於“心”,故心轉必將帶動腰轉。

綜合太極拳論與太師爺鄭曼青先生關於鄭子太極拳的有關理論以及恩師謝昭隆先生在平時所教導之練拳之精要,練習太極拳時要做到意念為先,即“心”為上,“心”不動則保持“中定”,“心”欲轉時,即由丹田發動,原來的“中定”發生變動,而這個變動是通過“磨轉”(即謂腰轉)而達到的,也就是說, “心轉”時,首先通過人的意念發出明確的指示,即人體的重心要發生變動,而人體重心的變動的外在表現是腰胯要隨之變動,然後在新的位置上實現新的“中定”,如此周而復始。在太極拳拳架之招式展開時,由“心”主導,通過太極十三式之相與摩蕩,如行雲流水般施展開來,整個過程都是心轉時帶動腰轉,亦即“心轉磨必轉”的道理之所在。

太師爺鄭曼青先生所謂“磨轉心不轉”強調的是行拳時的走、化,要做到氣沉丹田之中定,是不易之說。而恩師昭隆先生提出的“心轉磨必轉”則側重於強調太極拳的發勁,動而後定,定中有動,乃變易之說。恩師常告誡我們:凡太極高手,一般不容許別人隨意觸摸,因其身體對周邊的環境變化非常敏銳,身體處於隨時可接、走、化併發勁的狀態。據恩師告知本門師爺嘯洲先生將其形象地比喻為“扳機半扣,一觸即發”。太極拳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武術,特別強調要以柔克剛,通過行拳中的走化,以期達到“牽動四兩拔千斤”的效果,故在牽引之後,隨即要“合即出”,以達到擊敗對手之目的。所以,筆者認為這兩種理論非但不矛盾,還構成了奇正之說,猶似連環之訣,且合陰陽之道。恩師的這一論斷,是對鄭子太極拳理論的有力拓展和可貴創新。恩師昭隆先生在教授鄭子太極拳之時特別強調拳經拳論,每隔一段時間就能提出他對鄭子太極拳的獨到的理解和創新,令我輩受益匪淺。

 

四、               結束語

筆者入門三年有餘,雖對鄭子太極拳喜愛有加,且多承恩師昭隆先生及眾多師兄、師姐教導和指點,然因資質愚鈍所限,對本門理論及恩師所授拳理理解不透,知之皮毛,不能將恩師之“心轉磨必轉”論斷之精要述之一二,明知如此卻仍然斗膽加以闡述者,蓋因以之抛磚引玉也。願師兄弟姐妹及眾同道踴躍獻智,知無不言,切磋共進,實太極之幸事。

 

參考文獻及資料

[1]鄭曼青著.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新聯出版社.1978.

[2]鄭曼青著.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時中學社.2007.

[3]謝昭隆著.鄭子太極拳三十七式示範教材.大展出版社.2015.

[4]魚太極-新浪博客.

[5]太極拳總論.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taichi&aid=8018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