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21 16:21:13瀏覽1739|回應0|推薦1 | |
八八水災重創高雄縣的荖濃溪、楠梓仙溪流域,短短數日累積超過全年平均降雨量,造成走山、土石流、堰塞湖潰堤、淹水等災情,多處橋樑受損,路基流失,交通中斷,家屋、農地毀壞,並有人員傷亡。這兩流域的聚落中,甲仙鄉、六龜鄉、茂林鄉屬於原地重建鄉鎮,桃源鄉、那瑪夏鄉居民尚未確定家在何處。本計畫透過問卷、訪談等方式調查原地重建鄉鎮的社區需求,了解現階段原社區團隊現況,以及接下來重建工作將面對的社區需求。主要訪談對象是甲仙鄉、六龜鄉、茂林鄉的村里社區發展協會等既有社區組織和以重建為主要目標的社區組織。重點是災害對社區的影響、未來重建計畫,蒐集居民對心靈與社區重建的需求,並建立未來相關政府單位與民間團體可參與協助的在地聯絡窗口。 甲仙鄉、六龜鄉、茂林鄉的族群分遍多元,以客、閩為主,並有外省、原住民以及平埔族,近年老年人口比例成長迅速,青壯人口持續外流,人口呈現零成長,產業以農業居多,近年則大力推動觀光業。八八水災在這三個鄉的死亡人數超過500人,房屋損壞將近500戶,流失土地面積有164.46公頃,遭掩埋之土地面積則有581.72公頃,而農林漁牧產物及設施總損失也高達6億3千8百多萬元。現階段重建工作首重居民生計,農地流失後如何復耕,觀光景點壞損,業者歇業,員工失業,連帶影響周邊店家及農產品販售。其次,災後心靈創傷,逃難時留下的恐懼、緊張及對未來生活的疑慮、茫然,需有適時的抒壓管道。最後,思考產業轉型,發展農業、觀光的新附加價值,樹立在地各區特色。這些重建面向都是在地難以無中生有,有賴在地組織與外來團體共同努力,外來團體應視在地組織狀態扮演不同角色,像適時點火,促成在地組織思考重建願景,如:甲仙鄉愛鄉協進會。或煽風,協助已有重建願景的社區組織具體落實,如:六龜鄉重建關懷協會。 二、現況分析
現在是枯水期,山、河都暫時穩定,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喘口氣。然而,明年雨季來臨,山可能會崩,河可能會漲,路可能又斷,這將是重建工作另一次考驗,甚至是打擊。就目前而言,重建工作首先是面對個別居民,這牽涉生計和災後心靈創傷。其次是重建的重點和方向,特別是產業轉型,在地組織在此扮演關鍵角色,思考在地需求,尋求外界協助。最後則是經歷山河變色後,人要如何發展和自然共處的生態文化。 個人未來的生計、生活 對個別居民來說,當務之急是撫平傷痛,抒緩逃難時的恐懼,重建家園並重拾生計,特別是災前就是弱勢的農民,災後更是雪上加霜,農路不通,無法採收,農地流失,短期難以復耕。觀光景點受損,遊客不來,業者、店家無生意可作、員工失業,連過去在家門口擺攤賣農產品的農民都大受影響。關於心裡的恐懼、緊張,有受訪者表示,災後覺得天暗得比較快,並難以入眠,甚至天未亮就醒來,因此希望能有一些肢課課程,如:瑜珈、有氧舞蹈,或團康課程,如:親子繪圖,通過這些課程讓居民有機會聚在一起說說笑笑,藉由身體放鬆帶動心理減壓,暫時忘掉煩惱。生計則牽涉到產業面向,既有方式效果有限,老路走不通,要開創新方式不只需要個別居民努力,還需在地組織、外來團體共同策畫。 裡應外合的社區組織 在地組織可分成既有組織、災後成立以重建為主軸的新組織,前者像「甲仙鄉愛鄉協進會」,後者如「小林村重建協會」、「六龜鄉重建關懷協會」,這些組織又可分為以全鄉、村,甚至是比村更小的聚落為對象,如:運作多年的「寶來社區發展協會」、災後成立,結合社區發展協會、業者、鄰長等共同推動寶來重建工作的「寶來88水災重建委員會」、「新開部落重建委員會」。這些在地組織急需外來人力、資訊,並期待能與相關單位合作,特別是產學合作。 外來人力需求的是長期蹲點的工作人員,而非短期志工,藉由長期陪伴社區組織,了解在地需求,因地制宜、對症下藥,從旁煽風點火,引導或推動重建工作。從協助撰寫企畫、社區報編採到重建議題的發想、思考,這些是對內的介入方式,如:旗美社大協助甲仙、六龜發行社區報。對外是向外發聲,引介資源,讓社會大眾了解各鄉重建過程、變化與進度,如:旗美社大轉介東吳大學思潮研究社到甲仙作田野調查。社區組織需求的資訊可透過課程、工作坊等方式引導、交流,舉例來說,六龜鄉災後開設的有機農業課程:88災後有機耕種推廣入門與實作培訓課程,在地農民因而有機會接觸些其他種植和行銷方式。有了這些資訊的交流、討論,在地組織對重建的方向和具體執行方式會慢慢聚焦,而可能成為另一個「溪底遙學習農園」或「清水茶坊」。 從整體來看,重建能否使產業轉型,使農業、觀光能有突破是各鄉重建工作重要一環,而在地組織在重建過程中的成長、穩健運作至關重要。現階段在地組織正逐步思考如何重建,摸索方向,凝聚共識,已經有些初步成果,如:發行社區報,甲仙鄉愛鄉協會進發行《日照甲仙埔》,六龜鄉重建開懷協會發行《荖濃溪望》。 改變的自然生態、人文地景 除了人、生活的改變,地景、地貌也有巨大變化,記錄著此次水災產生的影響,未來如何和這些已變動的地貌相處是安頓生計後的下一個課題。茂林鄉受到強風惡水及坍土落石摧殘,嚴重破壞了復育有成的溪魚棲息與繁殖地。甲仙鄉境內之灌溉水圳損壞嚴重,水圳是農村特殊的地景樣貌及農村生活、文化之重要載體。水田大部分集中在大田、寶隆,因此寶隆圳、公館圳等水利設施的復原對農村地景與意象維持有關鍵作用。日本時期興建的六龜隧道,隧道間路基流失,荖濃溪、楠梓仙溪護岸的軟、硬體設施未來如何在關照地方產業與觀光發展需求的前提下整建,恢復到什麼程度,如何才能長治久安都有待思考。小林村、新開聚落掩埋區設立紀念碑或紀念公園能否不像921地震九份二山紀念公園興建過程一樣陷入遙遙無期,有待各界的努力。 三、社區重建議題
本訪談調查值得後續發展的項目眾多,有鑑於調查時間及資源限制,我們被迫訂出篩選訪談議題與對象的原則,以利後續訪談調查的操作與執行。基於上述限制,本訪談調查以(1)培力與災後重建相關的社區組織(2)凝聚社區重建之集體意識(3)促成社區重建之參與行動等面向為分析重點。因此延續旗美社區大學參與救災的工作模式,我們發現邁入重建階段的受災社區正面臨著下列幾項的問題: 議題一:為安撫災難所造成心靈創傷,如何引導災區居民抒解心靈負擔,走出災難陰霾?
首先是災難所造成心靈創傷。雖然說社區許多面向也逐漸慢慢地試著走回原來日常生活的步調,但對災區居民而言,災難創傷仍刻骨銘心。比如說只要一下雨,甚至有颱風要來的消息,許多災區的居民都會有十分緊張,而日常生活上舉目可見的小事都可能引起災民心靈的不安與恐慌。也有更多社區居民對於災情採取不談不語的規避態度。這樣現象都反映出災民的心靈健康已遭受程度不同影響,而也有各自不同的因應策略。因此,重建應當首重於安撫災難所造成的精神心理創傷,抒解災民的心靈負擔,讓居民走出災難陰霾,以協助自己著手處理災後所需面對的各項重建事務。 議題二:為因應災民居住地與謀生方式改變的問題,如何協助災區居民透過凝聚意識、打造重建願景?
其次是災後所面臨的居住與生計問題。災難改變了居民原本的居住地與謀生方式,使得房子倒了或讓原來的居住地變得不安全,又比如說過去仰賴的農田遭到沖蝕、土石漂流木改變了地形地貌及土壤的物理性質,或者賴以生存的觀光景點、道路橋樑等交通設施或消費人潮,在災後頓時煙消雲散,無法立即回復。儘管政府部門在居住有安置或永久屋的方案,在就業也有相關的補助或工作機會,但居住與生計的問題,在產業以農業與觀光為主的災區,往往是連結在一起的,況且造家並非單純蓋一個房屋外殼,生計也不只是給個工作而已,否則災後也不會發生慈善團體蓋組合屋,災民卻不願住的現象,而也不會有許多災民上街要求重返家園的事件一再重現。因此,如何打造出符合災民需求的家園?如何在殘存的舊基礎上,重建有在地觀點的新產業?應當是重建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而透過凝聚社區居民的集體意識,則更有助於發展因地制宜、對症下藥的社區重建願景。 議題三:為克服災區生活機能及產業動力不足的問題,如何協助滿足重建居民在生活與產業上的需求? 此外是滿足短期內產業與生活需求的問題。有了集體意識與重建願景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漫漫的重建過程中,具體務實且希望樂觀地推動居民的自力重建,關鍵在於短期內滿足災區生活與產業需求。雖然災後政府已挹注了許多生活扶助的資源,如人員的死亡、重傷、失蹤、失依、安遷、淹水等賑助,又如對產業的稅捐租金減免及融資保險服務等金融措施,但區域內生活機能及產業生計喪失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公共基礎設施重建完成、嘉惠當地生活與產業需求前,即提供相關替代服務功能,是克服災區生活機能及產業動力不足的重要措施。 議題四:為改善社區組織運作及弱勢族群文化傳承困難的問題,如何協助災區居民參與重建活動?
最後是文化重建。災難所造成的非自願遷移,強烈影響社區組織及弱勢族群。既有社會網絡一旦打散,組織運作及文化傳承也勢必遭遇問題。因此,文化重建不僅是針對硬體設施、找回組織成員,更是要藉由慶典信仰活動的複製與再造,培力社區及其住民。目前各面向的重建在部門分割執行,不僅沒有借重於社區與族群的力量,反而有背道而行之虞,讓中介機構與災民間衝突不斷,十分不利於文化再造。此外,過份強調觀光產業面向的慶典活動,也違背了其族人社交的文化意涵,而這些都是重建過程中必需小心翼翼處理的文化問題。 四、對策及方案
為何重建?如何重建?這是災後社區重建最應該思考的核心問題。整理文建會八八水災「災後社區重建需求調查」,我們認為社區重建的總體目標與基本價值如下: 總體目標 災後重建主要之目的在於安撫災難所造成的心靈創傷,並反思科學工程、技術至上等人定勝天的開發思維,以及,學習災難所揭露的發展(社會結構)問題,並實踐民主、生態、文化、社會等互為主體的在地智識。也因此,災後重建的具體目標是:(1)加強重建效益,重建有歸屬感的生活家園。(2)有效調適災害,提供台灣民眾善於避災的社會環境。 基本價值 依據效益重建及災後調適的總體目標,我們認為社區重建工作應該確實落實生態智慧、社會正義、尊重多元、參與式民主(草根民主)、非暴力、滿足當代卻不犧牲下一代之永續的基本價值,以完成集體營造、支援自力、社區培力的實踐任務。 (1)生態智慧 人類是宇宙世界中地球的一份子,對所有的生命形式,無論是人或非人的物種,我們都必須予以尊重其獨特的存有價值。其中特別是對原住民族守護土地及各種資源的智慧,讓我們明白必須確保完整的生態系統,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各維生體系的復原力,這樣人類社會的生存才不會陷入危機。為了達成此目標,我們至少需要做到下列三件事: l 學習在有限的生態和地球資源的環境下生活。 l 保護動植物等生命體,以及創造生命之土地、水、空氣及陽光等自然元素。 l 警惕知識之有限而謹慎行事,以確保當代及後代子孫仍享有豐富的地球資源。 (2)社會正義 沒有社會正義就不會存有「以保育為先的國土環境」,而社會正義的關鍵是在社區與全國的層次上,確保每位重建居民在個人及社會發展都享有充分機會,尤其是公正地分配社會及自然資源,以滿足其基本需要。為了達成此目標,我們至少需要做到下列三件事: l 根絕貧窮,以履行倫理、社會、經濟及生態上的責任。 l 根除災盲,以啟蒙危機社會來臨必須面對的風險議題。 l 打造人人享有平等權利之重建新願景的公民權。 (3)參與式民主 重建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於所有居民有表達自身觀點的權利,並能夠直接參與對其生活有所影響的家園、基礎設施、產業、生活及文化的重建決策。這種責任與權力只有在必要時才能轉移至更高的管理階層及更大範圍的參與民眾。為了達成此目標,我們至少需要做到下列四件事: l 透明資訊,讓每位重建居民擁有完整、及時與正確的資訊。以充分參與各項決策,以及使其有能力參與的學習機會,來培力個人。 l 打破阻礙重建災民參與之財富及權勢的不平等門檻。 l 建立草根制度,在鼓勵重建居民活力、自力行動和社區責任的體系上,使各項決策直接由受影響者決定。 l 支持青少年發聲,以教育、鼓勵與協助青少年參加各項重建的決策過程。 (4)非暴力 重建的正義與合法性不能只建立在國家重建條例的法律基礎。我們應承諾在整個台灣社會內部、團體與團體間,以及人與人之間,建立打造和諧、合作的文化,並以此為和諧重建的基礎。我們相信和諧重建不能只靠法律的強制力量,而應建立在尊重重建居民需要、與之合作的基礎上。為了達成此目標,我們至少需要做到下列二件事: l 關心重建居民需要,而非一味藉由大型慈善團體的力量,主導重建工作。 l 尊重重建居民聲音,而非執意採行強制搬遷村落的法律。 (5)滿足當代卻不犧牲後代子孫的永續 在地球生物圈內,人類社會追求物質成長有其限制,為尋求永續必須負責任地使用不可再生資源,而永續使用可再生資源其中的關鍵,就是停止並反轉持續成長的全球消費,與人口及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所造成的影響,特別是人口與資源集中的都會區,其資源享用所產生的惡果,常常以鄉村及部落地區的受害為代價。我們必須警惕只要貧窮地區依然存在,永續就不可能達成。為了達成此目標,我們至少需要做到下列七件事: l 確保都會地區節約消費,讓貧窮地區也能公平地使用地球的資源。 l 重新定義富裕地區的概念,以生活品質代替過度消費的能力。 l 重建一套新經濟模式,其目標在於滿足所有人,而非少數貪婪者的慾望,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不會危及後代子孫滿足其生活時所需的能力。 l 達成提高的資源與能源效益,發展與使用在環境上可永續的科技。 l 鼓勵地方自給自足、充分發展以創造有價值且滿意的社群與社區。 l 肯定青年(次)文化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並在其(次)文化內鼓勵一種永續性的倫理。 l 確保各項商品與服務的市場價格完全反映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環境成本。 l 對於投機資本的流動,施以管理與課稅措施。 (6)尊重多元 從個人對整體人類所擔負責任的脈絡裡,我們尊敬文化、語言、族群、性別、宗教、及思想上的多元,也捍衛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一個支持個人尊嚴、身體健康與思想開放的環境,更秉持多元文化社會的精神,跨越各種區隔與界線,建立相互尊重、正面而負責的人際關係。為了達成此目標,我們至少需要做到下列二件事: l 承認原住民在文化與經濟上之基本權利,其中包括對土地及自決的權利,並肯定他們對國家與台灣社會文化遺產的貢獻。 l 表彰弱勢族群的權利,其中包括,不受歧視地發展其文化、宗教及語言,以及在民主程序中,充分參與法律、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 具體方案 在上述社區重建的2個總體目標與6項基本價值的引領下,我們研擬出十個具體方案,以回應災後重建之為何重建、如何重建的核心問題。要滿足災後社區重建需要,至少必須執行具有以下列功能的具體方案: (1)策展抒解災民心靈負擔的藝文活動 八八水災導致許多民眾喪失家園及生計,更令人無法面對的是一夕之間失去骨肉手足及至親好友所造成的心靈創傷。心靈受創實乃非金錢補償或設施重建所能彌平的。 文建會已在莫拉克颱風襲台後,隨即展開調查與彙整各方需求的工作,並研擬提出「文化重建」方案。其中98年度「演藝團隊災區藝文陪伴進駐計畫」,陸續在各地災區進行義演活動,以安撫災民、提振災區士氣,並帶動入境人氣。但短期之後災區仍需有更多類似娛樂性質(快樂卻不狂歡)、足以抒解災民心靈負擔、具有心靈陪伴功能的藝文活動,藉由文化藝術陪伴的互動、傾聽及分享,用藝術與人文撫慰重建居民的心靈,讓文化藝術發揮正向力量,協助重建居民走出災難陰霾,並重新拾回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日前優人神鼓在「88水災心靈重建、關懷災區義演活動」的表演,十分受到重建居民的支持,也提振了地方觀光休閒產業的元氣恢復。 (2)爭取有家庭及社區功能的中繼安置 災難過後的初期階段,許多原住民鄉鎮居民幾乎全部被「押解」到平地,先是安置在教會、寺廟等臨時收容所,而後又移轉至軍營,甚至中小學齡兒童被迫與父母分離,統一在政府安排之學校集中居住與復學。也因此,傳出「留在山上是災民,住在營區是難民」的不滿聲音。 聯合報更以社論「部落狼煙的隱喻」批評政府急就章的重建不僅無視原住民族提出三項訴求:中繼安置、住民參與、停止劃定特定區域。甚至政府回應一向強硬,官員多次發言塑造出災民「就是賴著不離危地」的印象。因此在營區安置不當及缺乏住民參與政策的情形,有必要爭取具有家庭及社區功能的中繼安置,讓災民儘速獲得家庭及社區等生活機能的服務,以便如其所言:「如果能夠有中繼屋,就能在家的感覺中思考重建」。 (3)營造符合重建居民需求的故鄉家園 家鄉沒有了!現在只能在新的土地上,希望營造出故鄉的感覺,看能不能把村民的故鄉感召喚回來。因此營造符合重建居民需求的家園,讓大家找回對家鄉的熟悉度,重建居民就可以安居樂業。處理家園重建問題時,由下而上、尊重災民意願是最基本的原則。 儘管政府部門在居住有安置或永久屋的方案,在就業也有相關補助或工作機會,但居住與生計的問題,在產業以農業與觀光為主的災區,往往是連結在一起的。造家並非單純蓋一個房屋外殼,生計也不只是給個工作而已。然而,面對滿足重建居民需求的期待,政府態度卻能令人諒解。例如,行政院重建委員會副主委陳振川表示,民間捐的比政府出的還多,相信慈濟會提供妥善的方案。結果事實卻證明政府貪圖便宜的重建作法,反而造成慈善團體與重建居民間的大對立,要不然也不會發生慈善團體蓋組合屋,災民卻不願住的現象,而更不該有許多災民上街要求重返家園的事件一再重現。 (4)推動友善土地及農民的公田耕作(獨立小農精神的有機生產模式) 產業重建是活化居民的重要環節,根據本調查的資料,農業與觀光是受災地區主要產業。雖然目前居民已經開始討論往有機農產轉型,但有機難、小農有機更難,目前政府介入,以不利小農方式來壟斷「有機標準」的認證制度,使得有機小農的生存空間被嚴重地擠壓。 甲仙地區的農友發展出有機公田耕作模式,讓農改場、社大、在地社區及其他機構組織所形成支援的社會網絡,得以共同努力地在夾縫中走出一條小農有機的路。這種強調獨立小農精神的有機生產模式,未來值得推廣,讓更多小農、學者專家以及關心有機農業的知識份子與消費者能夠加入,作為災區產業重建的選項之一。倘若能以友善土地及農民的耕作模式,共同耕耘出更多改革社會的有機公田,更可往「有機」上下游相關產業的方向,結合旗山、美濃、內門、杉林、甲仙、那瑪夏、桃源、六龜、茂林等九鄉鎮區域既有農業生產的潛能,導引至利潤較高、市場較大的有機農產加工事業,待有機產業進一步成長,更可將效益外溢為民宿觀光,為附近疲弱的區域觀光挹注新動力。 (5)籌辦支援自力重建的災區見學之旅 災後在各界援助下,許多重災社區已漸邁出重建步伐,但有更多社區重建亟待更多產業發展的協助。特別是依靠觀光消費的鄉鎮,災難停止了,但經濟打擊卻仍在作用中,許多災區街上目前仍宛如死城,少有外人前來觀光消費,導致災民生計陷入困境。 此外,有一些非災區之社區組織或相關單位的培力訓練,希望藉以讓工作人員瞭解災區重建議題與現況,做為評估參與災區重建工作的參考依據。因此發展災區見學之旅的工作及消費模式,如果能善用全國社區大學或組織的力量,即可在災後第一波重建過程,培力在地社區組織對其社區產業重建,進行自力重建的推動模式。這能有效串連災區內外組織,也能使各界掌握災區重建訊息和狀況,進而瞭解其進度與需求。 (6)鼓勵舉辦重建社區願景的地方座談 重建社區願景的地方座談是盤整地方重建資訊最有效的方式,也是耙梳、凝聚重建意識較佳的作法。環境災難不僅考驗著政府及社會各界應變能力,也測試著社區災後面對災變重新出發的毅力。災區重建還有漫漫長路要走,接下來,政府及企業是否願意將所掌握的資源和專長,投注到災區重建的過程裡,社區願景的打造像是火車頭般地關鍵。 此外,救災、重建本來就是社區內部的組織動員,必定少不了對於未來想像的討論與互動。有了願景的社區重建,除了可以凝聚共識、規劃未來,更能深化居民參加,共同承擔重建的挑戰。地方座談會後又賦予重建團隊的組織動力,對外與各關切重建議題的團體針對重建的願景與行動進行實務之觀點和策略的研討。總之,一個開放多元的地方座談足以匯聚各界的經驗智慧及創意能量,啟動重建行動的步伐。 (7)協助成立具有社區意識的重建組織 災難其實對社區意識有重大影響,其結果是好是壞端看如何處理。成立具有社區意識的重建組織能因勢利導這股災難衝擊,也會協助社區的生活、產業找到較好的因應策略與方案。根據我們的調查,災後有成立重建組織的地區,其復原狀況與重建工作通常進行地比較順利。 因此,重建是災民凝聚社區意識的機會,社區產業或文化等公共事務可望注入再發展的新動力,也是使得社區居民能夠自立自強、自我組織,和自我管理的觸媒。協助成立具有社區再發展意識的重建組織,針對災前災後相關發展的問題進行總體檢,避免重蹈過去錯誤的發展思維,同時利用未來的重建計畫,應朝向使居民可以透過更多接觸而形成社區意識的方向進行,以有利於災後社區運作,並為自助助人的生活形態做準備。 (8)建立中介區災內外組織之間的平台 除了鼓勵災區實踐自力重建的精神,媒合災區內外組織是培力災區重建的另一種務實作法。特別是協助外來、長期的援助團隊,並招募、組訓短期工作,對協助災區進行重建所需要的訪談與意見調查,同時紀錄與歸納這些外來團隊的經驗等工作。 引進外部資源並建立在地陪伴機制的同時,更應該與關切社造的團體或學校組織合作,研擬各種可行的學習(陪伴)方案。例如在旗山「和春技術學院」舊校區復校的桃源鄉中小學,即有台大學生會負責認養課輔及課外圖書室的募書籌建工作。或如在甲仙國小復學的小林國小學童,也將尋求在地高等教育機構協助認養。對於這類外部資源及陪伴機制的建立,應當以中介災區內外組織之間的平台來處理。 (9)發展族人社交文化意涵優先的慶典 真正引人入勝的文化慶典,絕對不是只為了牟取經濟利益,而表演給消費者觀賞的活動,而災難所造成的非自願遷移,對於社區組織及弱勢族群的影響更為重大,既有的社會網絡一旦被打散,組織的運作及文化的傳承也勢必遭遇問題。 也因此,文化重建不僅是針對硬體設施、找回組織成員,更是要藉由慶典信仰活動的複製與再造,培力於社區及其住民。但目前各面向的重建在部門分割執行,不僅沒有借重於社區與族群的力量,反而有背道而行之虞。中介機構與災民之間的衝突不斷,十分不利於文化再造。此外,災前過份強調觀光產業面向所發展的慶典活動違背其族人社交的文化意涵,這些都是重建過程必需小心翼翼處理的文化問題。因此,災後重建應以發展族人社交文化意涵優先的慶典。 (10)設置有重建地區觀點的資訊網平台 資訊攸關對災情的掌握,更左右重建資源的分配。災後第一線的經驗讓旗美社區大學深刻體認,不能任由主流傳媒主導救災與重建。理由很簡單,主流傳媒複雜的政經結構,往往不是實事求事,提供災區真實需求,反而是發國難財,藉機為自己的意圖牟取利益。 因此,我們必須建立民間組織自己的發聲管道,研擬反應災區真實需求、被主流媒體扭曲或遺忘,以及讓政府疏忽之重建居民的議題與聲音。這不僅讓社會各界即時瞭解重建的過程,更能培力重建居民修正政府政策,達成真正有效益的重建治理。 五、後續工作建議
其次是對心靈重建的一些提醒,重建固然需要許多心理諮詢專業的介入,根據我們在災區的觀察經驗,此階段許多災民對災難帶來的心靈創傷是避而不談的。因此,建議此階段的重建因先施以其他如:親子繪畫、娛樂表演、講古說唱、歌唱比賽等足以吸引居民參加的各式課程,讓居民有機會聚在一起,一方面抒解心靈負擔、凝聚意識,另一方面培育參與日後各項重建活動所需的人力。隨後將此引導至地方的團體座談,針對災後逃難及救災經驗,或針對具體的地方需求或議題,激發在地想像與思考,以形塑各類重建的圖像。對於災區我們認為可以採取以下的策略:1.新心靈-重建意識的耙梳凝聚。2.新農業-有機公田的耕作模式3.新觀光-環境文化的深度旅遊做為討論之議題,讓災區各地能夠根據自己的重建需求與狀態發展出生態復育(物種棲地、災害地景與環境教育)及文史重建(遺址、慶典)的方案。 最後是方案操作的前置作業。本報告之方案施行前應再研擬更具體操作內容、程序及效益評估之計畫。以方案一為例,不同地方的紋理對「策展抒解災民心靈負擔的藝文」之內容有其不同的需求,也因此,需要發展出更具實質操作竅門的計畫目標、內涵、執行及評估方法,以做為後續方案推動的操作手冊。 六、附件
1. 訪談記錄 2. 參考書目 (1) 以國土保育為先的區域重建綱要計畫,2009年9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 生態民主與地方知識-談災後重建,李丁讚演講、阿蘭妹記錄整理。 (3) 甲仙文史記事,2006年,游永福著,詩藝文出版社出版。 (4) 甲仙鄉志增修初版,2009年5月,甲仙鄉公所出版。 (5) 全球綠色憲章,2008,全球綠人台灣之友會。 (6) 災後重建如何成為社區大學的學問-旗美社區大學介入災後重建議題的行動(實踐)研究,林吉洋撰稿,旗美社區大學。 (7) 茂林風華,2002年,許晉榮。高雄縣茂林鄉公所發行。 (8) 茂林鄉誌,2008年2月,茂林鄉公所出版。 (9) 高雄縣旗山區旗美社區大學通訊43、44、45期-災後特刊。 (10)高雄縣歷史建築得樂的卡(瑪雅)部落遺址周邊資源調查計畫,2008.11,高雄縣政府出版。 (11)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 (12)創造災難社會下的農村新思維,2009年10月,洪馨蘭,農訊雜誌「八八水災」特刊。 3. 各鄉各村社會救助資料。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