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3/07 04:05:58瀏覽2673|回應1|推薦4 | |
(本文為投書3/7聯合報民意論壇「衝擊效應…非主流的枷鎖」一文之原稿 http://www.udn.com/2006/3/7/NEWS/OPINION/X1/3199109.shtml) 奧斯卡金像獎昨天揭曉,由台灣導演李安所執導的斷背山獲得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以及最佳原創配樂三項大獎,一方面以台灣人為榮,驚嘆並恭喜李安的傑出表現外,然而,眾所矚目的最佳影片獎,卻未頒給呼聲頗高的斷背山,而是由「衝擊效應」奪得,在筆者看來,號稱最自由的民族大熔爐—美國,仍舊脫離不了帝國主義的保守心態。 如果說獎項是用來鼓勵劃時代的藝術作品,斷背山絕對是去年最具突破性的電影之一;李安以其雋永、遼闊的「說故事」敘事手法,將斷背山一片的張力及後座力拉到最大,片中所碰觸到的同志議題及社會刻板價值更使全球產生一股「斷背(Brokeback)」風潮,「忽略是最大的一種歧視」,無論何種性別傾向的人,即便不認同該片,卻也讓大眾輿論正視非主流族群—同志的聲音,至少成為公開場合討論的焦點。 綜觀奧斯卡金像獎歷屆最佳影片作品,令人驚訝的是,並無以「同志」議題為主題的電影獲獎過,也從來沒有華人執導過的電影,過去參與評選的奧斯卡委員或許會說「電影作品不夠好」,然而,李安所執導的斷背山一片,已囊括國際各大電影獎項的最佳影片,包括由全世界外籍記者所評選的金球獎、英國奧斯卡(BAFTA)、美國獨立製片電影獎、坎城影展、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何以奧斯卡金像獎卻獨漏?這次的藉口還是「作品不夠好」嗎?似乎有些牽強。 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得獎作品「衝擊效應」,刻畫美國族群間的歧視問題,以及因刻板印象而產生的族群內部衝突,電影以多主軸方式同步進行,雖然亦屬一佳作,然而,筆者卻認為,比起斷背山所代表的時代及社會意義,以及勇於關注非主流族群的視角,仍有一大段差距,至少斷背山碰觸了大家所不敢碰觸的議題,並且處理的相當成功。 奧斯卡頒獎前夕,許多國際影評人雖看好斷背山奪得最佳影片,卻也不免擔心美國保守派勢力的反彈以及美國帝國主義心態作祟(只因導演非美國人而是華人),甚至在典禮前幾天,有宗教團體以及保守派人士連署並抗議斷背山一片,昨天得獎名單揭曉,結果的確印證了國際影評人的擔憂:美國終究是保守且帝國主義心態的。 電影欣賞本就見仁見智,然而,一部好的電影,除了迎合主流及大眾口味之外,是不是更該多些社會關懷?很高興來自台灣的李安做到了,雖然美國奧斯卡仍舊將最具代表意義的影片獎,心有顧忌地頒給其他電影,而非國際一致看好的斷背山,不過也讓我們更明白非主流社群生存的困境以及社會所賦予他們的枷鎖,台灣成天喊自由、喊民主,搬的全是歐美那一套,或許從娛樂藝術層面可窺見全世界共同的不足之處,台灣則必須引以為鑑。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