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民黨主席選戰終於掀起一些波瀾,可惜都和外界看好的主要人選關係不大,一個是馬英九登陸的討論,一個是張亞中的民調逆襲,也讓這場原本平淡無奇的選戰變得有一些看點。

原本這場選戰是朱立倫和江啟臣的對決,但兩人都是舊體制人物,無論是內政還是兩岸議題上都沒有什麼創新思維,很難期待他們能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突破,面對民進黨的全面執政和台灣民情趨勢的深刻變動,他們更是提不出任何有價值的治本之策,因而終究是一場權力遊戲而已。

不過江啟臣為了在兩岸議題上改變自己既有的形象,主動提出馬英九作為兩岸特使訪問大陸的可能性,算是一個不錯的亮點,而馬英九本人也很有意願扮演這一角色。只可惜目前來看,這也只能是一場空談,除非馬英九真的願意付諸行動。這是因為馬英九卸任許久,依然心繫政壇,即便他不像陳水扁那樣熱衷於政治炒作,但自己也同樣沒有擺脫一線政治人的思維。

易言之,就是思慮過多、政治算計也過多,因而也就不可能大開大闔地去思考兩岸問題終極解決之道,而兩岸問題恰恰需要的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邁開第一步不能戰戰兢兢、瞻前顧後,否則就不可能走出這一步。然而不僅是馬英九本人的政治性格如此,國民黨的整體政治結構也同樣如此,即便馬英九能從歷史留名的角度去為兩岸做點事,國民黨的各路大佬也會紛紛前來阻撓,尤其是身處一線的政治人物更是避之唯恐不及。

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想像馬英九會找出真正意義上的合適時機,如果有,那也只能說是各方接受的安全區間,而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合適時間。這也正是馬英九以及國民黨一直以來與他們的黨員、與台灣社會脫節的原因,人們對政治人物的期待,可不是讓他們自己去安全行事,而必須是大開大闔,這個道理誰都懂,但沒幾個人做到,這也注定了只能是政治邊緣人物有機會,因為他們沒有太多的牽絆,能夠勇往直前。

無論是之前的韓國瑜還是新進竄起的張亞中都是如此,他們都不是國民黨政治中的新人,他們都深耕多年,尤其是張亞中教授多年以來就活躍在兩岸學術場合,提出「一中三憲」解決兩岸僵局的理論性主張,近年來也開始更接地氣,從現實政治議題出發回應社會和兩岸關切,從而讓他的理念更具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如張亞中這類原本的政治邊緣人物如今可以站上政治一線並且贏得群眾擁護,除了他們能夠站在問題的本源思考解決之道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直接的政治利益牽絆,不會輕易被政治架構所束縛,對民眾來說,這些恰恰就是他們苦之久矣的核心問題。

無論是馬英九還是朱立倫、江啟臣,都應該想想自己當年的成功之道,到底是因為自己的堅忍持守,還是迎合了一時的民意氛圍,答案其實顯而易見,當然都是順應民意,如果違背了民意,那麼再多的政治算計也都沒有多少意義,最終被取而代之也就理所應當。當然,一時竄起的政治明星有時候也要面對現實政治的考驗,就如同韓國瑜的大起大落,張亞中的崛起也終究要面對政治現實,如果處理不好民意和現實,那麼終究也只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