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日報副刊與李奇茂大師的春宴
2014/05/02 09:56:43瀏覽781|回應0|推薦1
春宴   文、攝影/蔡怡
《2014/04/26 15:19》

李奇荿(右)、李錫奇(左)兩位大師對談。
李奇茂側峰書寫「烤神仙」
 台北天空今日突然放晴了,風也靜了下來,看著有些陌生的太陽,照在身上,也暖在心頭。在這樣一個遲來的春日下午,我因偶然的機緣,走進坐落於靜巷中的詩畫夫妻李錫奇與古月的家,造訪水墨宗師李奇茂,像誤入桃花源的漁人,發現新世界,參與了難得一見的藝文盛會。
 李奇茂老師年近九十、髮髯蒼蒼,兩眼炯炯有神,氣定神閒地輕啜著高山茶,娓娓細數其人生之吉光片羽,他不用按年代,更不必照次序,隨手拈來皆是藝術、典故,皆是歷史、神話,字字珠磯,句句錦繡,讓我忍不住拿起紙筆,急著記下大師口中涓涓流出,被歲月淘洗冶鍊,閃著金光、銀光的字句。 
 最愛聽大師聊起他和大千居士間如君子般淡淡之交往,他不求字,不求畫,登堂入室,卻空手而回,住在張居士美國的家裡兩星期,看著滿桌、滿地張大千的傑作,卻不取一物,其心胸之坦蕩,最得張居士之信任,經常清晨五時,電話相邀,在張府共進清淡早食。
 「光看用印位置正不正,就可鑑定該畫是否為大千的真跡。」李奇茂老師說大千居士利用特定機具,讓印章不偏不倚、分毫不差地印於落款處,而且同一幅畫中絕不會出現一樣的山、水或樹木,定有大小、高矮之不同。
 李奇茂老師提到,山東聊城市的高唐縣政府經各方籌資, 2010年開始興建李奇茂美術館, 2012年 10月 12日該館隆重開幕,展出他半個多世紀以來所創作之書畫精品。
 聊城是我祖籍之所在地,為了替父親在祖先墳地立衣冠塚,我曾多次進出聊城,常聽在聊城文化局任副局長的表妹夫說起此事,他尤其榮幸曾躬逢此文化盛事。美術館展出的都是真跡,除特殊假日,均正常開館,因此每年水電、維護費高達千萬人民幣,若非李奇茂老師是台灣藝文宗師代表,怎能和李苦禪大師共同扛起打造「書畫高唐」文化產業的重責?
 很多外地遊客全家大小開車數小時專程去高唐縣「李奇茂美術館」觀展後,讚不絕口地說值得,值得。為了要人說「值得」,大師還捐了自己一生收藏中千個珍貴文物,包括如齊白石、吳昌碩等名家印章。
 不久前他捐贈三百隻茶壺給佛光山,百分之九十是明末清初作品,價值不菲。五十多年前,星雲法師替大老與夫人張光正證婚,完成台灣第一場佛法婚禮,也福證兩人幸福之婚姻,為感恩大老特地捐壺,展現無比大愛。
 李奇茂年近九十,仍創作不輟,尤愛創新、創意,他的板橋林家花園系列有全新的突破,完全脫離真實具象,用幾筆線條或圓圈,就是月下拱橋。他說:「我的畫筆不是照相機,而是吸收萬物後解構重組,取其精華。」所以他的畫用墨凝其力量,用白延伸想像,用線條、圖騰、符號來畫精神與意象。他畫黑色線條為紗帳,床前一對男鞋、女鞋與牆上的「囍」字為實景,留出大幅想像的白,就是一幅「子孫滿堂」了,可見大師把創作中極注重的聯想、隱喻與深邃發揮得淋漓盡致。
 他畫的馬亦有別於傳統,著重駿馬在草原奔馳的飛躍,線條與流動,運用水墨之黑與白強調動態與速度,他要描繪的是御風而奔的氣勢、靈動,而不是造形藝術的拘泥。
 李奇茂的胸懷中住著說不完的人物,訴不盡的典故,同為大師等級的李錫奇畫家則已在一旁備好宣紙、筆墨,等待大師用其獨特的側峰筆法即席揮毫,展現他在漫長藝術生涯裡蘊育的精髓。在筆飛墨舞間,大師酣暢地揮灑出我的新書書名「烤神仙」三字,他的豁達豪邁,讓我盡是感動。
 此時樓下飄來誘人飯菜香,馳名藝文界幾十年的「李府家宴」即將開鑼,而在廚房裡忙碌多時的大詩人古月,滿臉靈氣、滿面春風,不慌不忙地上她的十大名菜。歲月軌跡似不曾在她那白皙姣好的面龐留下多少印記,只讓她的廚藝才華更濃郁地交織於干燒肋排與蛤蜊獅子頭中,也鑲在山藥燉雞湯裡,她的詩心讓每道菜成了藝術品,有視覺、心覺,還有嗅覺、味覺的享受,我們一路由眼、鼻,經味蕾到喉頭、心頭,最後幻化出聲聲滿足的讚嘆,由口中釋出,為她的創作奏出完美的樂章。
 席間,奇茂夫人說:「過去,我為了讓創作者回歸藝術本質,不知替他辭退了多少博物館、美術館館長的工作,我怕行政工作佔據他的時間,毀了他的靈性,要他專心畫畫,才對國家社會稍有貢獻。」
 知夫莫若賢妻,大師的夫人放棄物質享受,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終成就了一代藝術宗師,夫人的貢獻也不小。
 詩人艾琳比較晚到,她像一陣春風,不僅點燃熱情與朝氣,更帶來一瓶道地台灣出產的黑后風華葡萄酒,非常適合搭配古月的美食,兩個女詩人的合作下,春宴之夜,更令人回甘。
 酒酣耳熱之際,我似乎看到一些模糊的景象在窗邊閃過,那是席德進、楚戈、商禽與他們同在的時代,好個人文薈萃與引領風騷之好所在。
 再飲一杯吧!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20102&aid=12988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