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州》「納瓦霍國」與「紀念碑谷」
2022/12/02 11:12:21瀏覽8401|回應0|推薦73

近來新聞報導說,台積電不僅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置5奈米廠,也準備於亞利桑那州啟動目前最先進的3奈米新廠投資。還說新工廠於2024年投產時,將提供先進的4納米晶片。

白宮也於11月30日宣布,美國總統拜登將於12月6日造訪亞利桑那州台積電工廠,出席台積電當天舉行的上機典禮,並將討論美國的經濟政策如何帶動製造業發展、重建供應鏈,以及創造高薪工作。

其實台積電廠房所在的附近房價已經翻倍飆漲,商家紛紛搶進鹿村宿舍旁卡位,還有上萬人口從鄰州湧進鳳凰城,來日榮景似乎可期。

但是,台積電廠房周遭仍然荒蕪,廠區內的員工辦公室、醫務室、餐廳都還在上百輛拖車裡過渡,加上其他不足為外人道的辛苦不便,使得台灣工程師過去打拼都要發揮克難精神

外人看台積電給予赴美員工高薪、獎金和補助,所以工程師都搶破頭去吃香喝辣,實情真是如此嗎?

不管如何,從前跟人聊起亞利桑那州,聽者往往沒回應,如今因為台積電,亞利桑那州終於引起廣大好奇和興趣,鳳凰城也可能成為華人最多的城市之一。

▼下圖為台積電在鳳凰城的廠房現況,照片由匿名友人提供。

至於台積電為何選在亞利桑那州設廠,內幕和影響就留給政論者們去關心,咱這兒是旅遊部落格,就來看看亞利桑那州有啥好玩的OK?

萬一你是台積電的員工和家屬,或是親戚朋友,或是鄰居阿罵的孫子的老婆的舅舅的妹妹的嬸嬸的阿姑的什麼人,有機會去亞利桑那州走走時,我這一系列文章都可以參考看看。

坦白說,我個人蠻喜歡亞利桑那州,人少地方大,處處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鼎鼎大名的大峽谷國家公園就在這州。又如果你喜歡沙漠景觀和多肉植物,或是不嫌棄響尾蛇蠍子為伍,你也一定會喜歡亞利桑那州。

最特別的是,亞利桑那州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屬於原住民印第安人保留區,包括美國最大的納瓦霍族保留地,其面積比美國許多州都還大。

本文選擇先介紹「紀念碑谷」(Monument Valley),一是他的電影出鏡最早最多,二跟原住民保留區有關,等同亞利桑那州的部分歷史。

「紀念碑谷」於亞利桑那州的代表性,套句時下流行話說就是—「沒到過紀念碑谷,別說你到過亞利桑那州」。

▲亞利桑那州位於美國西南方,與墨西哥接壤,擁有全美最大的原住民保留區▼

其實許多人都在銀幕上見過「紀念碑谷」,可能也包括正在讀此文的你。

它在近期的《阿甘正傳》《變形金剛4》都亮過相,再早被《逍遙騎士》《我親愛的克萊門汀》取景,尤其是約翰韋恩主演的西部電影如《驛馬車》《搜索者》《阿帕奇堡》等,早都把「紀念碑谷」深植在影迷腦海裡。

要問是誰讓世人見識到「紀念碑谷」的雄偉景觀?功臣首推約翰福特(John Ford),他導演過100多部影片,可能跟他海軍退役的背景有關,作品多是表現勇敢開拓的美國精神。

約翰福特自1930年代開始,在「紀念碑谷」拍攝一系列西部片,他曾描述「紀念碑谷」是“地球上最完整、最美麗、最寧靜的地方”。

約翰福特對紀念碑谷的喜愛,也愛屋及烏的建立他個人跟當地人的友好關係,以致谷內有個地點被命名為「約翰福特角」(John Ford’s Point),是欣賞周圍風景和拍攝精彩照片的熱門地點。

由於約翰福特的電影,推動「紀念碑谷」的景觀享譽國際,並定義了幾十年來電影觀眾對美國西部的想像。可以說,「紀念碑谷」是美國早期狂野西部的象徵

常與約翰福特合作演出的約翰韋恩(John Wayne),更是被塑造成了英雄典範,據說很多參與戰役的美國老兵們表示,他們從軍的理由就是來自受到約翰韋恩影片的鼓舞。今天在「紀念碑谷」的遊客中心,還張貼販賣與約翰韋恩相關的海報商品。

▲約翰韋恩在紀念碑谷拍攝的西部片成了經典,還有以他命名的騎馬小徑▼

紀念碑谷算是科羅拉多高原的一部分。

古老的科羅拉多高原,主要由山脈地貌和沙漠地區組成,面積佔了科羅拉多州西部、新墨西哥州西北部、猶他州南部和東部、亞利桑那州北部,以及內華達州最東南部的一小部分,整體來看是一個四角地區。

在這幾州的科羅拉多高原地區,都能看到類似的各種砂岩景觀,也就是紅色岩石受到風雨侵蝕形成諸多形狀的地貌,以致在科羅拉多高原共有八個美國國家公園。

但是!唯獨位在猶他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州界線上的「紀念碑谷」(百分之九十在亞利桑那州境內),不歸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而是歸納瓦霍部落管理。

原來「紀念碑谷」所在地,是納瓦霍部落公園(Monument Valley Navajo Tribal Park)的一部分,既是美國原住民保留地,也是第一座原住民部落公園。

納瓦霍(Navajo)部落是美國西南部的一支印地安民族,也是北美洲地區現存最大的美洲原住民族群。

納瓦霍族群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文字,由於構成相當複雜,外族幾乎無人能瞭解。因此,該族語言在太平洋戰爭中,曾經被當成通訊密碼使用,害得日本軍方竊聽到芭比Q了,也沒整明白是啥外星語?

考證得知納瓦霍人的先祖,大約在西元1400年左右,從加拿大西北部和阿拉斯加一帶,輾轉進入美國西南部。而根據記錄,納瓦霍人在16世紀中葉跟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建立貿易關係。

納瓦霍人的命運,到了1846年發生劇變。美墨戰爭之後,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成為美國新領土,接著在美國實行焦土政策而進行一系列軍事行動中,大多數納瓦霍人被迫放棄家園,遷移到被指定的保留區。

▲納瓦霍戰士的相貌 ▼納瓦霍族的工藝品(左邊那是納瓦霍國國徽)

▲納瓦霍人的男女服飾和手工藝品▼

▼複雜的納瓦霍語,成了二戰時期的密碼,紅框內是納瓦霍兵員

有說法是,美國早期歷史充斥對原住民的大屠殺,殘酷到幾乎「種族滅絕」。反駁說法是,印第安人對歐洲殖民也沒在客氣,往往對移民定居點展開瘋狂攻擊。

我個人的看法是,歐洲人在地理大發現後,仗著船堅砲利的優勢,嚐到侵門踏戶的甜頭,從此生出白人至上的心態,所到之處占地為王,順我者奴、逆我者亡。

再從美國今天過感恩節,證明印第安人一開始對歐洲移民是伸出援手的,可是後來發現歐洲殖民得寸進尺鳩占鵲巢,而且帶來一輪又一輪的死神瘟疫,原住民當然會起而驅逐。

講到瘟疫,不管外面的世界已經鬆綁了口罩政策,遊客今天參觀紀念碑谷和保留區時,室內室外仍然必須戴上口罩。這樣強制執行的規定,不是沒有原因。

當然,最初是英國殖民政府的時期,侵略罪名不能算到現在的美國政府頭上。可是美國獨立之後,1830年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總統簽訂《印第安人遷移法案》,各州原住民因為懷璧之罪,在美國陸軍和民兵的嚴密監管下,被趕出家園遷入政府劃出的保留區。

也有不肯妥協的印第安部落,就被美國政府從1835年到1842年發兵征討,軍事武器不能相比的對抗下場可想而知,最後不是死絕就是只好滾蛋。然後在前往保留區的長途跋涉半路上,印第安人飽受飢寒交迫,近萬人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已死亡。

結果,歐洲殖民者進入北美新大陸之際,原住民人口至少數以千萬計。到了被歐洲殖民者統治之後,全美的原住民人口只剩下數十萬人。

更狠的是,美國最高法院同時宣布一個決定,規定印第安人可以使用美國境內的土地,但不能享有所有權!直到1924年,美國才頒布《印第安人公民法案》,授予所有美國原住民公民權。

不料,亞利桑那州竟排除了保留地居民的投票權,直至1948年其州最高法院判處美國原住民提告勝訴,亞利桑那州的原住民才獲得遲來的正義。

▲納瓦霍族傳統住所展示屋的外觀與內部▼

▼左上為「納瓦霍國」國徽,右上為「納瓦霍國」旗幟,左下為納瓦霍民族議會會議廳,右下為「納瓦霍國」總統、副總統(照片取自納瓦霍國官網)

納瓦霍族擁有的印地安保留地,橫跨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猶他州,面積7萬平方公里,部族政府擁有地方自治權,自稱「納瓦霍國」(Navajo Nation)。

納瓦霍國甚至在美國首都華盛頓DC設有行政辦公室,這是從歷史學到教訓,納瓦霍部落的治理型態也不斷改進,演變為與西方世界溝通的運作模式。

其實為了管轄區的自治權,納瓦霍族和聯邦政府之間,也發生過許多爭議和衝突,但是只要不造反搞獨立,彼此還是能夠透過談判互相包容。

你說納瓦霍族都有自治權了,還跟美國政府較什麼勁?

首先,納瓦霍國雖是美國最大的原住民保留區,但這塊領土是美國在美墨戰爭中的戰利品,美國政府派出部隊勘查後的回報是“令人排斥的險惡荒地”,完全不屑一顧。

於是,當年白人覺得生無可戀的貧瘠沙漠,橫豎難以開墾、物產匱乏,政府管理起來也困難,就捨棄給數量較多的納瓦霍人去乖乖待著。

其實聯邦政府設立原住民保留地也好,劃清界線之後,起碼不會再有打打殺殺的戰爭,白人暴徒也不能濫用私刑獵捕印第安人了。

哪知道後來在這片不毛之地,發現了金礦油礦,甚至還有鈾礦,你說外人會不會流口水流成瀑布?於是明的暗的手段又使出來了,一場場醜陋的爭奪霸佔,暫且按下不表,否則講不完了。

總之,去亞利桑那州遊玩,是參觀最大原住民保留區「諾瓦霍國」的機會哦。

▲看到一片紅土地上的牧場房舍嗎?美國最大原住民保留區是「納瓦霍國」▼

▲科羅拉多高原呈四角形,「紀念碑谷」在亞利桑那州和猶他州的邊界上▼

▲科羅拉多高原的特徵是紅色砂岩,不同岩層顯出不同顏色▼

納瓦霍部落公園成立於 1957 年,占地37公頃,紀念碑谷的部分只占地12公頃,並非真是一個山谷,反而像是一個廣闊的地平線,以一簇巨大的砂岩小山為特徵。

原來它本是一個低地盆地,然後在數億年的時間裡,經過海洋、河流平原、三角洲和沙漠在山谷中沉積了交替的沉積層,最終硬化形成了岩石。

接下來,不穩定的地殼運動抬高了這個地層,落在1500至1800米之間的海拔高度,又加上數百萬年來的風雨侵蝕,剝去岩石柔軟的外層,最後留下今天人類看到的壯麗景觀。

由於是火山砂岩,風化粉砂岩中的氧化鐵顯出紅色,又被稱為「紅岩之鄉」。而且不同岩層,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巧妙區分。

紀念碑谷的標誌景觀是三座小山岩,名稱分別是西手套岩West Mitten Butte、東手套岩 East Mitten Butte、 梅里克岩Merrick Butte。三座小山岩的分布,正好是一個三角形。這種巨石對稱的排列,在大自然界很少見到。

手套岩顧名思義,就是像一個大拇指朝內的連指手套。梅里克岩的命名,據說跟潛入挖寶的白人有關,他們的屍體旁邊有含銀量極高的礦石樣本,但由於紀念碑谷不允許採礦或尋石,傳說的納瓦霍銀礦一直是個謎。

此外,還可見到許多依照形狀取名的「大象岩」、「駱駝岩」、「圖騰柱岩」、「北窗岩」、「拇指岩」等等。只要想想它們是5000萬年形成的山岩,你就會覺得在時間的荒野裡,人如螻蟻何其渺小。

位於公園入口處的遊客中心,戶外有一處台地頂上,可以看到山谷的完整景色,遊客中心有全年開放的洗手間設施,還販售紀念品商店,附設的餐廳供應納瓦霍當地美食和一般美國飲食,大片窗外的景色賞心悅目。

▲「紀念碑谷」的標記景觀是三座小山岩,東、西手套岩和梅里克岩(右)

▲手套岩像不像一個大拇指朝內的連指手套?▼梅里克岩跟傳說的秘密銀礦有關

▲ 遊客中心的觀景台可以收覽全景 ▼遊客中心附設餐廳也能邊用餐邊看景

進入紀念碑谷需要付費,遊客若想靠近觀賞所有的自然美景,只能駕車或騎山地自行車穿過公園的 17 英里(27.36公里)碎石路。其中13 英里是單向環路,走完行程的時間為2~4小時。

基於崎嶇地形和沙丘,公園目前尚不接受重機車進入環路,

特別要注意的是,紀念碑谷裡沒有可健行的小徑,也禁止攀登小山,否則“將嚴格執行納瓦霍法律”,意思是高額罰金。

如果想要深入體驗或參觀禁區,比如說原住民村落,需要自費聘請一名納瓦霍族嚮導,否則不允許離開道路,也不允許在未經授權的地區徒步旅行或露營。也嚴禁使用無人機。

雖然紀念碑谷的大部分地區都不能自由進入,但是仍有一條被稱為Wildcat Trail的小徑,是紀念碑谷中唯一無需嚮導即可進入步行賞景的小徑。這條6公里的環路往返路線很好走,但要小心沙漠地區的溫度可能造成脫水,或被動物咬到。

新冠病毒流行期間,直到2022年仍實行容量限制,自駕選項限於每小時僅讓 5 輛汽車通過,所以必須在公園入口排隊等待,採取“先到先得”的次序進入。

即使是觀光勝地,遊客大量湧進,但紀念碑谷在納瓦霍族管理之下,也只容許開了兩家住宿和附設餐廳,並且要聘請納瓦霍人當員工,規矩限制那麼多,因為紀念碑谷對納瓦霍族來說,是需要被保護的神聖之地。

紀念碑谷的納瓦霍名字是 Tsé Bitʼaʼí,意為“帶翅膀的岩石”,傳說是將納瓦霍先民從北方引導到南方土地的大鳥化成。納瓦霍族對土地的敬重,反映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守護。

▲「紀念碑谷」有許多經過風雨侵蝕而形狀各異的岩石,也都有自己名字

ˊ

▼這不在有名字的岩石名單上,我覺得像兩隻守在路口的石獅子

參觀紀念碑谷的行程有幾個小提醒

◎ 建議走 I-163(Scenic Byway 163),這條風景優美的道路直達雄偉的山谷,並且會發現電影阿甘正傳的拍攝背景。

◎ 留意紀念碑谷的山地時區(Mountain Time Zone/MST),它採用的夏令時間跟亞利桑那州不一樣。旺季(4/1~9/30):7AM~ 6PM,每週 7 天;淡季(10/1~3/30):8AM~ 4PM,每週 7 天。

◎ 參觀一般都是當日來回,若想在紀念碑谷過夜,選擇除了遊客中心附設旅館,就只有The View Hotel 和Goulding’s Lodge,價目都是百元起跳,餐飲另計。旅遊旺季務必預訂,小心投宿無門流落荒野。房車露營目前關閉。

◎ 自2022年4月1日起,紀念碑谷的普通門票每人 8 美元(0-7 歲兒童免費),在線購買門票含稅 9 美元。如果遊客想避免排隊等候進入,選購有諾瓦霍人導遊帶領參觀的服務可優先進入。

◎ 公園門票只是進場費,園區內的任何特殊用途(如拍攝寫真或婚禮)都需要申請許可證。否則將要支付高額罰金。

◎ 探索紀念碑谷美麗的風景之餘,不要忘了參訪納瓦霍人的生活方式,並請尊重他們的傳統和習俗,遵守他們的部落法律。

◎「紀念碑谷」官網:https://navajonationparks.org/tribal-parks/monument-valley

▲《阿甘正傳》的背後就是紀念碑谷、這條大馬路就是I-163

▲紀念碑谷只有兩家旅館,紅圈內是其一,要過夜最好先預訂

▲「紀念碑谷」的遊覽動線,紅線可自駕,黑線須由導遊帶領

延伸閱讀:

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州》最有靈氣的塞多納紅岩與教堂(上)

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州》最有靈氣的塞多納紅岩與教堂(下)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88899988&aid=17762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