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1年3月6日博城讀書會 - 《人面桃花》讀後感
2021/03/14 06:04:48瀏覽478|回應0|推薦22

2021年3月6日博城讀書會 - 《人面桃花》讀後感

時光荏苒,已經進入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持續中,幸好疫苗開發成功,第一是輝瑞(Pfizer),第二是莫德那 (Moderna),第三是J&J,可喜可賀!

讀書會讀的是《人面桃花》,江南三部曲之一。作者格非,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於2012年出版。

龔則韞

《人面桃花》共分四章:第一章 - 六指;第二章 - 花家舍;第三章 – 小東西;第四章 – 禁語。共324頁。

書封面有一首詩,抄載如下。

咫尺桃花事悠悠

風生帳起一片愁

新月不知心底事

偏送幽容到床頭

此詩令人浮想聯翩,更想坐下,好整以暇,翻閲供讀一番。

以下是數位會員的讀後感,正負心得都有。

董汝瑰 

本書是格非所著「江南三部曲」的第一部書,以「人面桃花」為名,起筆於清末江南一個卸職的官宦人家,講述那官家美麗女兒陸秀米的一生遭遇。以清末民初為時代背景,穿插了一個人間的理想世界 -- 花家舍這個世外桃源,及滿懷壯志的革命党。然而,花家舍是靠打劫綁架勒索富人的錢來建立及支撐的。革命党佔據接手花家舍後,空有理想沒有銀兩,桃源也就日趨落沒了。而秀米傳奇的一生,就是啟始於革命党员張季元的影響。

不幸的是,張因身分暴露而遇害。他遗留的日記令純真的秀米震驚,且萬念俱灰,差點瘋了。回復過來之後,竟然神魂抽離肉身,不再介意肉身在世間經歷的一切喜怒哀樂。這也是她在嫁人、被虜時一片漠然,兒子被殺,次子於獄中初生即被抱走,她卻能處變不驚的原因,這大概是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吧。秀米在出嫁的路上被擄,被拘禁於花家舍外的小島上。後被革命党人救出及吸收後,返鄉致力於社區福利,但附擁者皆為地痞或低層之流,理想變成空談。後遭官方拘捕,幼子及伴侶皆被射殺。秀米也入獄一年多。

與秀米少時一起讀書的譚四(次子譚功達之父)和長子「小東西」,都在拘捕者的刀槍下喪生,而且她入獄前得知龍慶棠買下她家一百八十多畝地的陰謀及翠蓮的出賣,令秀米不願言語多年。好在女僕喜鵲留守老宅,養鷄餵豬維持生計。秀米一年後出獄返回老家,二人相依為命,以筆代口,喜鵲因此學會認字作詩。秀米也在蒔花弄草,學習家務的踏實生活中尋回了自我。

作者在書中貫穿了許多疑點及留白,如父親出走及下落之迷,桃園圖如何輾轉入了博物館,金蟬帶給持有者噩運之迷,瓦釜金聲帶秀米魂落荒島墳上,島主死後的托夢 皆為情節增添了一層層的神秘面紗,也牽引著讀者在這種氛圍中一頁頁的想要揭開迷底,這是格非寫作的成功之處,然而有些情節似乎太戲劇化了。

書尾提到次子譚功達,想到他在「山河入夢」中的角色,不禁晃然大悟!在第二部書「山河入夢」中,也有提到這世外桃源花家舍。遗憾的是,秀米有生之年,母子未能相認。

羅正瑜

《人面桃花》作为《山河入梦》的前传,给我的阅读感受非常特别。读山河入梦的时候,经常提到多年前秀米生活的片段,出嫁遇劫,留洋日本,掀起革命,囚中产子。让我对秀米传奇的一生充满好奇,这位官宦大小姐,是怎么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这也是她的次子谭功达一生的疑惑。

《人面桃花》解答了这些疑惑。故事开始于晚清富足的江南乡村,缓缓展开一幅传统的风情画卷。其中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刻画入微。几位主角配角都是女性,秀米,喜鹊,韩六,翠莲,夫人,丁师母,孟婆婆等等,都个性鲜明,嬉笑怒骂,各有可爱之处。在当时的父权社会,秀米却因为张季元的影响,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女性,立志民主自由,放弃传统,甚至为此故意疏远亲人,非常的不容易。晚年她解甲归田,禁语多年,种花怡情,为自己曾经不得不疏远了亲人们在心里忏悔,终于与自己和解,得到解脱。这些人物当中,我特别喜欢韩六和喜鹊。她们都出生微末,不如秀米人生的起点就比较高。虽然一生历经生死磨难,她们却从来没有放弃,而是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努力的好好生活,百折不回。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然而她们却能在“十之一二”中看到生的希望,并且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害别人。韩六与秀米的对话还经常有不少人生哲理和寓意,让人不禁叹服。

书中还用了两个有趣的写作手法,其一,在花家舍一段,张季元的日记与秀米的亲身经历交叉放入,这个手法很新奇特别,让人有时空交错,沧海桑田之感,因为斯人已去,然而他的思想和情感却还能影响到秀米当时乃至一生。其二,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书中的很多对人物的注释。这些注释往往用很短的语言来总结这个人以后的一生,颇有盖棺定论的感觉。而如果我们刚刚看到书中他/她的前半生,或者当时正在做的一些事情,比较他/她以后一辈子所得到的成就或评价,颇有惊奇或惊喜的感觉。这个手法与“上帝视角”颇为相似,也就是说用一种历史或全局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一眼就可以看到他的过去和未来,只有上帝或超自然的存在才能做得到。比如薛举人的一生,被注释解释为勇敢无畏的革命者,而在书中正写道他在死前的各种犹豫和恐惧失态,展现出了人性的一面。又比如喜鹊的一生,书中刚刚写到她是怎么被丁师母鼓励去学认字,而注释中却说她以后成为了一位诗人,并出了诗集。这些注释写得如此官方和正式,几可乱真;我在网上查了某些人物,才确认只是作者杜撰,真真假假,增加了故事的沧桑感。

书中第四章第三节的末尾,由于村里饥荒,秀米找到两位村里比较受人信任的老人,每天施粥,全村人一起熬过了饥荒。这里借秀米之口总结了乱世中她和革命党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人性的冲击。“秀米的心里真是悲欣交集......这一幕多多少少让她想起了张季元以及他尚未来得及建立的那个大同世界;想起了自己在花家舍的日子,那个夭折了的普济学堂;还有父亲出走时所带走的那个桃花梦。”人面桃花,意指书中美丽的女子秀米波澜起伏,勇敢坎坷的一生,也暗喻着桃花源和花家舍,世事沧桑,“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鄧家齊

作家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獲得2015年第九屆矛盾文學獎的作品,莫言甚至評價該部小說是當代繼承《紅樓夢》的作品。我們這個月所看的《人面桃花》,是這部獲獎作品的第一部。作為一部小說,在小說情節描寫方法上,《人面桃花》有它的獨特之處,正如汝瑰大姐所說,小說情節描寫的撲索離迷,牽引著讀者想要一頁頁的揭開它的謎底。但如果要用獲獎作品這樣的高度來審視的話,我對它卻有點「盛名之下,其實難付」的感覺。

《人面桃花》描寫的是在中國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之後的這一段歷史大變動時期,主人公秀米從一個不諳世事的世家閨女成長為一個革命黨人的故事。我們前不久看過的日本作家山崎豐子的作品《花紋》和《少爺》描寫的背景也大致處於相同的年代。但兩相比較,無論在時代環境氣氛的描寫,家族日常生活細節的刻畫,作品人物型像鮮活的處理方面,我覺得《人面桃花》都難望山崎作品的項背。描寫相同時代背景的中國小說其實不少,如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家》、《春》、《秋》、陳忠實的《白鹿原》等等,在這些作品面前,《人面桃花》更顯得像一本只有情節描寫的小人書。秀米是一位女革命黨人,一開始我想把她和鑒湖女俠秋瑾相比較,但在秀米蒼白的形象描寫面前,我無法找到一絲一毫秋瑾的影子。

《人面桃花》在故事情節處理方面也顯得粗糙和隨意,陸家老爺陸侃究竟是投奔革命還是成為大荒山無稽崖下的道士,書中沒有交待。秀米母親是怎樣認識張季元並幾乎成為生死相契的情人,書中也沒有交待。而小驢子僅僅從算命先生易裝為道士,便使花家舍這個被土匪經營了多年的小村寨無人再認識,甚至可以帶幾個人來出入自如,輕而易舉的殺掉大爺二爺,把五爺慶德和兩只山羊一起剁為肉泥,嚇走三爺慶福,在引發四爺慶壽和六爺慶生火拚之後,還把勝利者慶生殺死,所有死掉的土匪頭目中,除四爺慶壽在火拚中被殺之外,竟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是被誰殺的(包括六爺慶生在自己的婚禮慶典中)。再如,三爺慶福在與韓六、紅閒、碧靜、秀米等人以扇骨擊桌,罰酒賦詩的情節,怎麼看都像曹雪芹筆下薛蟠作詩的翻版,薛蟠無所忌諱地當著眾多姑娘面前大誦淫詩,而三爺慶福也是色迷迷地說自己的「鶯枝」硬梆梆,明目張膽的用「女兒胸前兩堆雪」這樣的「薛蟠體」來公開調戲在場的諸多女性。又如:「定睛一看,見那肥大蒼蠅正歇在牆上。先生走向前去,掄開巴掌就是一拍,沒想到那不是蒼蠅,分明就是一枚牆釘」,類似的描寫早在英國作家伍爾夫(Virginia Woolf) 的小說《牆上的斑點》上就有過:「我一定要跳起來親眼看看牆上的斑點到底是什麼--是一枚釘子?一片玫瑰花瓣?」出乎意料的是,牆上的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

小說作者格非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匪夷所思的是他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了解是不足的。古代學生拜師,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這種禮物,稱之為「束脩」。但格非在小說中卻僅稱為「束」,第一次看到,我估計是排版印刷錯誤,但多次出現之後,就是作者的問題了。在小說中,作者還多次引用詩句,除了許多是前人作品之外,也有少部分是作者自己的創作,但可惜的是在作者的這些創作中,作者的弱點被暴露無遺。在「花家舍·第一節」中,張季元在日記中有一首詩:「咫尺桃花事悠悠,風生帳底一片愁。新月不知心裡事,偏送幽容到床頭」。作者是以絕句的形式來處理的,否則同張季元的身分不符。但格非自己寫的這首「絕句」卻不是絕句,因為根據詩律,這首詩中第一句的第一個「悠」字的位置應該是仄聲,而「悠」卻是平聲字。同樣,在第二句中「片」字所在位置一定是要用平聲字,而「片」卻屬於仄聲。在二三兩句中,句裡第二、四、六位置的字必須平仄相同,在律詩中叫「黏」,但在那兩句裡,第二、第四位置的字的平仄卻相反。因此,張季元日記的這首詩,不是律詩。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作者寫的兩首對聯中,在「小東西·第十節」裡,秀米寫給寶琛的對聯「未諳夢裏風吹燈,可忍醒時雨打窗。」的平仄是「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秀米寫給龍慶棠的對聯「春籠海棠固宜燕,秋盡山榆已無蟬」的平仄是「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對聯的平仄要求比律詩還嚴格,如果說律詩中還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一說法的話,在對聯中則必須嚴格按律辦,而且上下兩句的平仄必須嚴格相對。可見,作者寫的這兩幅對聯也同樣不是對聯,這在一個文學博士和文學教授身上發生是完全不應該的。

中國的白話文運動發生在五四運動前後,此後運動產生分化,除了原來堅持使用文言文的老一輩人之外,白話文運動又分為主張不文不白的舊白話文和主張大眾語的歐式白話文兩種潮流。張季元的日記寫在光緒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該年份離中國白話文運動發生早了十多年,但張季元的日記卻是用典型的半文白的舊白話文形式寫成,這也是令我感到不真實的原因。

吳怡芳

汝瑰和正瑜真是有心,做了如此詳盡的報告和感想,而家齊兄所言深中我意。讀此書時我感到的只是抑鬱和沈重,起先以為作者是以秋瑾生平為本而寫的故事,但其實又不盡然,只覺得主角個性太不鮮明、太被動,令我無法真正勾勒出其形象,也因此無法為之感動。讀完此書只覚作者留下太多謎團未解,有意或無意中留下許多漏洞,讀後心中頗為不爽,也整理不出什麼感想了!

王素楠

我對這種跳躍式的文章,還有很多懸疑之處,引領很長也沒見分曉,了解的很慢,也不習慣看這類的書.很佩服汝瑰,正瑜和鄧先生的精闢分析,看了你們的讀書心得,才使我對本書內容,恍然大悟,有原來如此之感!

作者稱花了19年的功夫完成此大作,很多受時間的沉澱,內容連貫性有些令我追蹤不易!

如陸老爺看似瘋了,卻又似正常,可以一走了之,杳無蹤跡,卻令讀者牽掛,自始至終關心,是個懸案!

女主角從一個純潔無辜的少女,到顛沛流離遇人不淑,又親生母親,在萬劫不復之時,竟不出救,任其女被害,實在說不過去!怎麼會有如此古怪的母女關係?

張季元的出現,擾亂了一家的生活,而其行為亦是不知廉恥,本書中露出粗俗多處,為了迎合現代化讀者吧!

對於秀米最終重返破舊的家園,選擇變成啞巴,這是一個好解決一切,對付一般鄉親關心她的好辦法,可以三年半耳根清淨,對過去多年的遭遇,可以完全不聞不問,包括自己親生孩子的事情,真是不可思議!最後,能夠逼得喜鵲去學文寫字,以便交流,解決一些事情,卻是個妙招!但是還有很多懸疑之處,大概非得看完江南三部曲,才能得知原委吧!

陳湘君

前兩個月讀格非《江南三部曲》之一的《山河入夢》, 就讀得我一頭霧水, 抓不到頭緒。

這個月的《人面桃花》是《江南三部曲》的首部。封底的作者簡介說格非是對文學, 社會與歷史作深入思考的學者型作家, 他的作品有堅韌、優雅、準確、睿智等特質, 又得過許多獎項, 我就想這次或許應抛棄成見, 好好的讀一讀, 但終究還是莫名其妙。沒辦法了就上網找資料試圖了解一下格非與他的創作, 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他是中國實驗小說(或謂先鋒小說)的領頭人物之一。格非在80年代中期就開始提倡實驗小說, 認為小說不一定要有一定的架構, 條理, 邏輯與結果。寫作人應該超越現實社會,寫作藝術應該擺脫寫實。這種小說常在關鍵處出現空缺, 讀者在閱讀這種小說時會如在迷宮裡探險,需要用心去尋找隱藏的主綫和精神超度的烏托邦, 他的實驗小說《褐色的鳥群》(1988) 到今天還有人爭論到底這小說說了些什麼。

看了格非這套從歐陸進口套裝似是而非的理論後, 也就不難了解為什麼我們讀《人面桃花》會有那麼多的問題, 會覺得人物故事那麼的不合理。

搞清楚了格非的小說體裁手法非我那杯茶之後,我反而可以捨棄內容的牽滞去細心地看看他的文筆。這本標榜為先鋒小說的大作寫的倒像章回舊小說, 蒼勁老到, 寫景尤其好。一開章:「…正是麥收時分,庭院閑寂,…石山邊一簇西府海棠, 也已花敗葉茂, 落地的殘花久未洒掃, 被風吹得滿地都是。」類似這樣的文字, 俯拾皆是,「…沿着長廊, 有一條石砌的水道, 忽左忽右, 蜿蜒而去, 湍急的水流清澈幽深, 散發着陣陣涼氣…」,「太陽已經下山, 晚照浮在兩個山頭之間, 像融化的鐵水一樣晃蕩著…」, 倒是美不勝收。

但可惜這不是一本讓人欣賞優美文字的散文集。 照封底編者給本書作的介紹, 這應該是一本作者優雅從容地從一個女子的命運, 通過簡單清晰的故事, 描述出複雜混亂的近代中國歷史。我覺得出版商如此吹捧實在有點牽強, 中國近代史何等浩瀚, 但這本書的故事說的一個小社會小人物的斷層, 没有讓我感到大江大河的澎渤氣勢, 也沒讀到期許的所謂睿智。我常常覺很多所謂名作家特喜歡張顯人類髒丑愚蠢的一面, 總在性本惡上打轉,好像非要如此才見深度。我尤其厭惡此書中細腻描寫女性的花癡性愛, 好像女人個個都是潘金蓮再世,男人則只念着奸淫女色, 不知這些跟作者想刻畫的新時代革命有什麼關係。或許男作家寫女人的故事,對正常女性的心態與人生追求,有些偏差誤解?同樣是寫革命, 雨果的《悲惨世界》也垢病法國革命時期的黑暗與不公, 但却不泛多樣人性的描寫,它歌頌希望、善惡的平衡和人性最終的光輝, 所以感人成就了不朽的傳世經典。格非的故事, 我雖沒通篇細看,可能有謬見,但讀着滿心有像看了《大紅燈籠高高掛》後那種吞了蒼蠅似的不對勁, 我們的民族文化竟是只有這樣的不堪嗎?

董映秋

我很同意素楠的分析。這本書看得很吃力。謝謝大家的讀書心得。  希望大家好好保重自己。

(2021年3月13日抄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75a2043d&aid=157627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