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藕思(DM).66~75
2024/08/21 09:51:47瀏覽27|回應0|推薦0

       75-1.明.三山來禪師語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現成公案莫思量,眼前若錯過,何處可承當。 擬之於念佛往生:春耕(信受願生)、夏耘(相續稱名)、秋收(決定不疑)、冬藏(往生無礙)。一年365日24節氣, 隨作務,隨念佛,以此調身並調心,從早到晚, 想到就念,成為生活重點,讓念佛之聲,充滿人際空間:春夏秋冬皆念佛,苦樂憂喜常稱名,貧富貴賤無條件,士農工商同往生!佛增信心人增願,喜滿乾坤福滿門.

    秋收:向晚(老)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1](此土-日光隱沒)

    冬藏:萬劫修行相好身,身光知是幾由旬?消磨歲月無窮壽,含裹虛空不老春[2](彼國-佛光遍照)

    75-2.人間的日沒(西方),是淨土的心開(佛國);娑婆身死,極樂蓮生,此間日光(壽命)有出沒、有長短,彼國佛光(壽量)無極限、無障礙。以季節為喻,念佛人之年老臨終,如秋天之肅殺(業盡)與收成(佛迎);命終往生,如冬季之枯槁(報息)與持種(新生)。齊豫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極樂淨土)。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無明業報)。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澗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外境幻影)……還有,還有,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不明諸法緣起而妄起貪嗔、不聞彌陀佛名而迷逐偏邪)

74-念佛為因,佛願為緣,因緣和合,五乘齊入報土。本願之緣是關鍵重點,含括因果(皆乃阿彌陀佛無條件恩賜):眾生念佛(因)往生(果)之事,由阿彌陀佛開(布署)完成(攝受),眾生只是被動承受者(弱緣)。此被動性(隨順任憑)乃阿彌陀佛慈悲功德力所觸動發而信而願而行,至於為何如此,行者也不自知,故名不思議,可謂之無知幸福,不須行者操心奮鬥,就如腹中胎兒懷中嬰兒,在個人意識仍未成熟(自覺)之前,法爾順從阿彌陀佛大願業力救度功德而成就—與這一切相關教理原則流程,在淨土三經中已有完整開示,祖師論註也有精闢闡釋,我輩愚痴行者只能信受奉行,聽聞轉述,而不須另有創意特見;因為,稱名往生最重要,著述立說且隨緣。

73--除了諸佛與大菩薩,誰有能力宣說及架構整體佛法?歷代祖師以判教而成立宗派,定一門而專深入,較契個人之機。

聖道高深而度人少:理深解微,難行無證,末法唯有教在,行證皆無 。

淨土平易而攝眾多:信-願-行-生。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念佛之外無創見。謹依本師之教,於祖師解經之釋義,如實的理解,並於自信自行之餘,也勸請眾生一起念佛。此外,別無玄妙。

72--人之所以不安,多半是不隨順、信己意而患得患失!具體容也不很明白,只是模糊的不甘願,不滿足,而焦慮、苦悶。此心若慣於強作主宰、思前想後,則永世不得安寧。守愚的念佛人或可痴心的「於不安,不作此想」,只管念佛,把無常的心交給阿彌陀佛代管;也只有隨順彌陀的敕命而安分念佛,往生淨土,才能「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天上地下、眼高嘴低,是神的歸位、是鬼的歸墳,聰明人藉教悟宗、愚痴漢念佛往生,盡本分而聽佛命,則安。家以比丘身念佛弘法,在家以居士身念佛護法,一樣是「自信教人信」,南無阿彌陀佛。

71--快樂與幸福是人類永遠的渴求,每個人也各自嚮往與努力,或多或少有所得;但所得是所想的嗎? 能真的滿足? 到了人生最後,是含笑而終,了無遺憾? 或誠惶誠恐,不知所云? 或許可以這麼想:整體而言,我是幸福的,沒什麼該計較,若有任何懊喪或掛慮,必是我的學養不好,對世事仍有固執的情見,而看不開、放不下。乃至對年華老去,感到一種愉悅,因為不必再為前途、為生活、為自他的期望而勞累,而可清閒無掛的念佛、念佛、念佛,於念佛中體會人生的無奈,欣向淨土的往生。 -象山慶[藕思].71--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70--表面上簡單事,每蘊含了深刻涵,是無數人遍歷山水,久經日月之後,濃縮一張相片--繁華落盡見真淳,回頭還是這個漢!有時候,「幸福」不在於貪婪追求新事物,而是回眸檢視舊家當。每個人今生所需,在此身上,從不欠缺;往聖前賢之經驗總結一兩句話,也我們反覆咀嚼實踐驗證一輩子!尤其中國人「念佛」已成了一種普及文化,多數人雖是隨口而出,不知其所以然;但六字名號中有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冥加、熏變,總有一天善根成熟,明白了「念佛」真義,獲得未曾有信心安心。若能自覺的念佛,養成習慣,讓此事融入生活,必有潛移默化效應。

69--所謂「擁有」,是一種錯覺吧?經由感官而看到聽到觸到想到……各種資訊─是諸多因素/條件所合成暫時現象,若於此起了貪愛執取,:「這是我!」這雖是一廂情願「感覺想像」,卻給人某種實在感安全感;人幾乎一輩子以這些為依靠為成就為生命意義存在證明,且越多越好,貪得無厭!然而,就在擁有同時,又有相對空虛疑惑:「這是真的嗎?是我要嗎?永不變嗎?」於是疑信參半得失交替苦樂相煎,何曾一刻安寧?而事實上,我們以為擁有一切,不但當時抓不住,最後也必失去──或:從來不曾被我佔有、或在我身上久留!而只是--心中一段又一段自編自演故事自笑自啼記憶。

68--愚痴造惡的凡夫,但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稱念,就能往生成佛--看似受寵若驚而習慣成自然,卻有一種天真的貴氣—如嬰兒之無知無力,只能依靠,接受父母的餵養照顧寵愛,而不疑不愧;乃至在父母眼下懷中,偶爾的撒嬌耍廢,也依然被一種平懷憐惜疼愛;在安全環境中幸福的成長,讓父母欣慰:甜蜜負擔,有了卓越的成果。信佛念佛,被佛寵愛的我們,因為自己被愛(救)而滿足,也願別人有機會被愛而歡喜—推己及人,讓彌陀之愛我的身口意傳出去,一傳十十傳百……光明遍照,極樂同歸。

        67--若不甘於生命只在瑣碎的細節中,重複再重複,而毫無新意,而思有所改變,卻又感到力不從心、身不由己……,這種狀況,是危機或轉機,就看您能不能暫時放下「自我」的矜持、「不朽」的夢想,讓身心如貓的柔軟、如水的隨順,不剛強、不硬撐,側耳傾聽來自西方的呼喚,而將殘破的今生及模糊的後生,交付「南無阿彌陀佛」。諸佛從無量劫前就了知眾生的無奈與墮落,而阿彌陀佛更為此發大願、修大行,積植無量功德、建設極樂淨土,以一句「名號」普告十方眾生,「魔鄉不可停,樂邦歸去來!」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都在極樂世界等我們回來團聚;娑婆苦命人啊,莫遲疑、勿觀望,開口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擱下業報的重擔,坐上往生的蓮舫,離此土、到彼岸,「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

   66--善導大師《觀經疏》通攝淨土教典籍,做了開創性詮釋,將此經定位於釋尊「為凡」而說的「稱名」之教,並擴大稱念佛名以總含佛教解行,而自成一家言。他從「真如本覺」關切眾生曠劫流轉的「罪障」如何淨除?。除了緣念「末法」之惡相, 更痛惜眾生之背離「本覺之初」,而有「久劫常沒」無邊業果,包含了佛前佛後--長劫「無佛」出世的「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如何以淨土教化除惡時、惡機禍患,並強化了彌陀本願對下品(下生)眾生攝取,大開凡夫往生之門,也解決了淨土教史疑難。



[1] 唐.李商隱<登樂遊原>[2] 明.楚石<懷淨土詩>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8093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