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8/17 10:57:14瀏覽39|回應0|推薦0 | |
65--慚愧、感恩:花為我開、雨為我下、人們為我服務、環境為我存在、諸佛菩薩為我修行並開示聖教,阿彌陀佛為我發願並建立淨土……。我們所領受、憑藉的一切,都來自於眾生的共業互惠與三寶的功德加持,豈能問心無愧,或視為當然 ? 雖做不到「點滴之恩,湧泉以報」的古人風,也須知恩讚嘆,隨喜轉施,讓一切加惠於我身的善行善法,經由每一雙手、每一盞燈,相連相接的流傳出去,擴及天涯海角十方世界。南無阿彌陀佛 64--唯有「成佛」是無上真實之利,也是眾生的終極歸依及最高成就。此前之一切生活與修行,都是方便,。世間之所以有諸佛之出興、有佛法之開示,有僧眾之專修,乃至阿彌陀佛之所以廣發四十八大願,攝受一切眾生來歸西方極樂,也都為了這個:究竟成佛。「以淨為歸,以佛為念」→十方三世諸佛出世弘法,救度眾生,賜以最高的功德利益,就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無量壽經》:「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63--兩種「他力」的比喻:神人協作—自力+他力—猴抱;唯聖單行—全憑他力 --貓叼。念佛人就是甘於平淡,安於平凡,一句佛號老實、重複的念到底—淨念相繼的念佛,不求變、不厭倦。讓這句”具足無上功德”的佛號,日以繼夜的薰習你的心,淨化你的業,與彌陀本願感應,得彌陀佛力加持,現生身心安樂,命終往生淨土。 62--一般人的死亡過程,及「念佛」的關鍵時機(所謂臨終、斷氣後8~12小時、中陰身49天),或許未必能掌握的很準確,但也不必對此太在意;本願念佛門的助念,是靠阿彌陀佛「祂力」攝受,既可引導臨終者念佛,而由彌陀應聲而現救度、接引。阿彌陀佛比我們更懂得該怎麼作;「瀕死-正死-中陰-轉世」每個階段,皆可助念,由阿彌陀佛去做主、安排;我們「只管」專一、虔誠的念佛,將助念的對象託付於阿彌陀佛,就可以了,不須另以凡夫的淺見去觀想或操心。 61--示弱(機)、歸命(法),乃「深層交流、至誠趨向」之表示,也是忘我的信任—祂永遠視我輩為成立淨土的目的,是值得被保護、救度的對象。 我投入(信願行),故我在(生淨土)—信任與接觸,是同理心的擴大--極樂淨土是分享的共構,念佛往生是生佛的共願。 知足、感恩,讓人身心獲益:多熏習「常懷慚愧,仰謝佛恩」的心念,能讓人活得謙卑而知足,也能改善大腦的思路,身口意上應捨能捨,應行能行。 60--我對人性沒特別的理想或絕望,雖然人類史上總有某些哲學家或宗教家從根源上推斷(主張)人性本善.或本惡.或善惡混.或不善不惡,但都在第六意識的三性(善、惡、無記)層,仍未觸及第七末那與第八阿賴耶。就一般人性的本質,凡夫既有明顯的異生性,也有潛存的佛性,前者是有漏污染的煩惱,令人起惑造業,輪迴生死,永難出離;後者如來藏是無漏清淨的功能,令人修行成佛,轉世成智,畢竟解脫--一念三千,潛能無限。 59--經云:耳根功德1200(4方×3世×10界×10如),耳能聽四方,或遠或近而無遺漏;眼根功德800,見明不見暗,見前不見後,前方全見(300),左右各見三之二 (25×2),合成800。念「南無阿彌陀佛」,是耳根修,自念自聽,以此攝心—口稱,耳聞而入心,感佛。娑婆眾生,耳根最靈敏,最銳利,用之修行,最直接, 易成就,可說是無量法門中最殊勝。尤其末法五濁之世,修觀想(像)三昧而「見佛」,甚難;若約時被機,不如稱名念佛之行易而功高也。 58-有此一說: 釋尊要門教,難攝十惡闡提之人;彌陀宏願意,正為罪苦無善之機。 聖道:機法相等,三乘機依自力,分別修三乘法 淨土:機法相距,下下機靠佛力,平等入上上法 57-讓我們理性而睿智的面對人生──雖然,為了人間聚散的無常,及所求不如願而悲傷,是難免的,但不久之後又淡忘了。下次遇到類似的情境,又悲傷一陣子,然後,又淡了、忘了……。「悲傷」也是一種無常, 習性,在生活中反覆發作,而讓人難堪;我們要繼續在起伏的循環, 得失的計較中陷溺,而無所作為嘛?或只求暫時的情緒宣洩,卻不解決其問題?何不倒過來觀察其起因、過程及結局?「理性睿智」雖不易,卻值得去嘗試──它能給我們另類的生命經驗,甚至更豐富而深刻的體會。經常這樣作,雖未必如風兒立即吹散那湧起的悲傷, 卻能有不一樣的人生態度。念佛,是理性與感性,睿智與信仰的融合,因為深切了知其機的無助,而欣然歸命於法的救度。 56-Amitāyus為什麼要救度我們? 一、從我,是自覺「愚惡」無可救藥;從佛,明見眾生皆有佛性,是可造之材, 但無明所覆而迷物執我,輪轉六道,是可憫者。 二、若能信受彌陀救度,往生極樂,超劫成佛之後,即可於十方世界,廣度眾生。此乃利多長紅之舉也。《無量壽莊嚴經》:「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我們的業障覆蓋了佛性, 而隨處顯現我執、自私,因此,釋尊說這是五濁惡世。念佛人若能在三毒五惡中,感應彌陀本願的呼喚,而發起宿世善根, 迴心稱名,願生極樂,這或許是轉凡成聖的唯一希望。 |
|
( 知識學習|其他 ) |